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哮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部分儿童、青少年至成年时,肾气日盛,正气渐充,辅以药物治疗,可以终止发作。但中老年、体弱久病者难以根除,可发展为肺胀。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在诸多篇章里,均有关于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及治疗方药,并从病理上将其归为痰饮病中的“伏饮”证。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做专篇论述,并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明·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步对哮与喘做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区别于喘证,而定名为“哮证”“哮病”。

西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以痰鸣气喘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一、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乃宿痰内伏于肺,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触,尤以气候因素为主,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转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发生的“夙根”;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本病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

1.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气内蕴于肺,壅遏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而成哮。

2.饮食不当 贪食生冷,脾阳受困,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肥甘,积痰蒸热,或因进食海膻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水湿不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阻肺气而发哮病。因个体体质因素,对不同食物致病的敏感性亦有区别,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病名。

3.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思虑过度等,导致肝气郁结,木不疏土;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木旺乘土,均致脾失健运,失于转输,水湿蕴成痰浊,上干于肺,阻遏肺气发为哮病。

4.体虚病后 素体禀赋薄弱,体质不强,或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导致肺、脾、肾虚损,痰浊内生,成为哮病之因。肺气耗损,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火盛,热蒸液聚,痰热胶痼;或脾虚水湿不运,肾虚水湿不能蒸化,痰浊内生,均可成为哮病之因。一般体质不强者多以肾虚为主,多见于幼儿,故有“幼稚天哮”之名,病后所致者以肺脾虚为主。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2.呈反复发作性。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等先兆。

3.平时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痰多。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4.多与先天禀赋有关,有过敏史或家族史。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肺功能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病证鉴别

1.哮病和喘证 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喘以气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特征;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证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中的一个症状。

2.哮病与支饮 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三、辨证施护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哮病属邪实正虚之证,发作时以邪实为主,症见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有声,痰黏量少,咳吐不利,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端坐俯伏,胸闷窒塞,烦躁不安,或伴寒热,苔腻,脉实等。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肺、脾、肾三脏之所属,肺虚者,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自汗恶风;脾虚者,食少,便溏,痰多;肾虚者,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耳鸣。

2.辨痰性质 痰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之异,分别引起冷哮、热哮、风痰哮。一般冷哮多为寒痰伏肺,症见哮鸣如水鸡声,咳痰清稀,或色白如泡沫,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热哮多为痰热壅盛,症见痰鸣如吼,胸高气粗,咳痰黄稠胶黏,咳吐不利,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风痰哮寒热征象不明显,症见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拽锯,咳痰黏腻难出,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止时如常人,或伴恶风、汗出,或咽干口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

【证候分型】

哮病的证候分型见表2-3-1。

表2-3-1 哮病证候分型

img

【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冷哮病室宜阳光充足,热哮病室宜凉爽通风。环境整洁、安静、安全,避免接触花粉、动物皮毛等致敏物质及烟尘异味刺激。作息有序,生活有节,哮证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给氧。缓解期适当活动,锻炼身体应循序渐进,以增强体质。肺阴亏虚者易感外邪,应注意防寒保暖。肾气亏虚者宜起居有常,节制房事,避免劳欲过度。气短喘促发绀时,予低流量间歇吸氧。

2.病情观察 观察哮病发作的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生命体征、神志、面色,有无恶寒、发热、汗出、咳痰等伴随症状,尤其是呼吸频率、节律、强弱及呼吸道是否通畅。如哮喘持续发作或痰阻气道咳吐不利,见胸部憋闷如窒、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或神昏嗜睡、脉大无根等“喘脱”危候,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救护,做好气管插管或气道切开的准备,或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了解患者生活习惯、职业及工作环境、发病前接触史,寻找病因及诱因。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尤其注意饮食宜忌,禁食曾诱发哮病的食物,如水产品中的鱼、虾、蟹等,禽畜类中的羊肉、猪头肉、驴肉等,蔬菜中的韭菜、金针菜、笋等,调味品中的葱、蒜、辣椒等,水果中的木瓜等。勿过食生冷、辛辣、肥腻、海腥发物等,饮食不宜过饱、过咸、过甜,戒烟酒。冷哮者饮食宜温,可用豆豉、葱白、生姜等辛温之品以助散寒,也可食用干姜茯苓粥、杏苏莱菔粥等,以温肺散寒,降气平喘;热哮者宜凉性饮食,但不可过食生冷,可服食荸荠、枇杷、柚子等以清热化痰,食疗方可选用牛肺萝卜汤或丝瓜藤液,以清热宣肺化痰,禁食胡椒、肉桂等辛辣燥热之品;肺气亏虚者,可食用羊肺、黄芪、灵芝等,也可服用党参红枣汤以益气固表;脾气亏虚者,饮食应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食物软烂易消化,宜食山药、红枣等,或柚子肉炖鸡、山药半夏粥、参芪粥等;肾气亏虚者,可食用核桃、黑木耳、桑椹、蛤蚧、紫河车、冬虫夏草等,食疗方可选用黄精虫草粥、紫河车瘦肉粥以补肾。

4.情志护理 哮病易反复发作,患者常有悲观失望情绪,要多予以关心、安慰,消除不良情绪。哮喘发作时来势凶猛,患者多表现为惊恐万分,然“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故应安慰患者及家属,以防症状加重。在哮病缓解期注意情志调养,避免急躁恼怒、忧愁郁闷等不良情绪,培养患者积极乐观、豁达宽容的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5.用药护理 发现患者有喷嚏、咳嗽等发作先兆征象时,应立即给药以制止发作,可选择气雾剂对准口喷用。服用中药汤剂时,冷哮宜热服,热哮、肺脾肾虚哮证宜温服。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注意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汗出情况。

6.适宜技术 热哮者可取双侧肺俞、大椎、风门、伏兔、丰隆等穴拔罐治疗,以缓解症状;或选择背部(肺俞、定喘)、胸部(膻中、中府、天突)、上肢部(天府、尺泽、列缺)行刮痧疗法。哮证反复发作者,可针刺定喘、膏肓、肺俞、太渊等穴;肺虚者可用梅花针轻叩鱼际、前臂内侧上缘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缓解期可艾灸肺俞、肾俞,或拔罐大椎、肺俞、膈俞,也可在三伏天行穴位贴敷,如白芥子膏敷贴,以减少发作次数及缓解症状。耳穴埋籽,可取肺、气管、肾上腺、交感等穴,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健康教育】

1.加强环境卫生,室内严禁吸烟,尽量不用皮毛丝棉、羽绒等制成的被褥,勿养宠物。避免接触易引起过敏、咳嗽的刺激性物质,在花粉、柳絮飞扬的季节减少户外活动。起居有常,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外邪诱发哮病。注意休息,节制房事。

2.饮食有节,温凉适度,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腻、辛辣、海膻发物等食品。禁食曾引起哮病发作之物,慎用易致过敏的食物。戒烟酒。

3.保持心情舒畅,心胸豁达,心态宁静,避免忧思郁怒及紧张焦虑等不良情志刺激,以减少各种诱发因素。

4.缓解期适当锻炼,可选择太极拳、散步、慢跑、呼吸操等运动方式坚持锻炼,但忌剧烈运动。也可经常按摩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后溪等穴,以增强抗病能力。

复习思考题

1.哮证发作的病因。

2.哮证的辨证要点。

3.哮证发作期的护理要点。

4.哮证缓解期的护理要点。 ZelWdk6CcvZJehAKFXiGPA225OKeMqkqZPjiH42G45dn/cSWzlWUBmguxuXFdP4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