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是中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按摩”“按蹻”“乔摩”“挢引”“案扤”等,肇始于上古蛮荒时期,萌发于先祖辈们无意识自我抚慰,传承创新发展于漫长岁月中无数人的揣摩实践,终成于“术法套路”与“人文意识”的整合。推拿疗法讲究以人为体,施术者与受术者成为“共同体”;医者望闻问切,“手摸心会”患病之所在,明晓其苦,言必慰患之苦情,动之以双手沟通医患间“心会”神契,施术法于患之周身病处,展功法体姿开合于身挪步移中,或谈笑风生,或须臾静默间,经络疏通,气血调和,筋骨复衡;理筋整复,滑利关节,通条顺达,脏腑形体内外和合,患之疾苦已除。从“手摸心会”至“手到病除”,一气呵成,妙会心中;医者“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之感同身受,用双手在施术者与受术者之间搭建了沟通心灵的“彩虹之桥”。
推拿学是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防治疾病的方法、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医学学科。推拿疗法作为推拿学核心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以术者的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或者借用一定的器具以达到手功能的延伸,在患者体表上做规范性的动作,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称为手法。其具体的操作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用指、掌、腕、肘,以及肢体其他部位如头、足等,甚至运用桑枝棒直接在患者体表进行操作,通过功力作用于特定部位或经络腧穴而产生作用。手法治疗包含两个要素:①手法操作以医学理论为指导,以防治疾病为目的;②手法操作在患者体表进行,不需要进入人体内部,是一种无创的自然疗法。
功法训练有两重意义:一是推拿专业人员本人必须进行功法锻炼,有利于掌握手法技巧,增强体质,胜任长时间的手法操作和工作;二是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功法训练,延伸推拿治疗效果。术者的功法锻炼有动功和静功之分,训练患者的功法锻炼是术者针对患者不同疾病的病机和症状,选择中国传统功法(如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相应的功法姿势,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意念、呼吸、形体结合的功法锻炼。
推拿是中医外治法之一,虽不同于药物,但其基本理论仍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推拿的临床治疗特点为手法在人体体表上的操作,以及运动人体肢体的治疗方式。在基础理论应用方面,以经络腧穴为重。经络学是推拿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经络学中的“皮部”和“经筋”密切相关。推拿学不但重视传统的腧穴,还运用一些在十四经穴以外具有自身特色的穴位,如呈线状穴、面状穴的天河水、三关、六腑、五经穴和板门等。
在临床治疗中,治疗不同系统疾病时应用的理论存在多元现象。如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时,以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为指导;治疗儿科疾病时,以小儿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复式手法理论为原则;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依据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究其本质而言,推拿疗法以力为特征,所以为了正确地掌握运用推拿疗法,做到“手摸心会”,应重视现代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学习和应用。
推拿治疗疾病的范围较广。由于手法能改善骨伤科、内科、妇科、神经科、儿科等疾病的某些病理变化,可缓解症状,对于运动、神经、消化、呼吸、循环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故而得到广泛运用。
手法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是由手法的作用原理所决定的。当不同的疾病出现同一病理变化,手法作用能产生治疗效果时,临床症状就得以改善和消除。但是,当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某一病理阶段,手法无法产生作用时,治疗就无效。因此,手法的临床应用一定要根据不同疾病及不同的病理阶段,把握好手法能产生的主治、辅助,以及参与的不同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无效及可能发生的有害结果应该了解清楚,并加以避免。
作为一名推拿医生,要有良好的心智,诚心学习推拿理论,明晰手法功法的应用规律,要以人为本,拥有高尚的医德,怀有正直仁爱之心。推拿医生临诊“手摸心会”,直接触及患体病位,“心会”病机,心无旁骛,尊重病人,施仁术以救人,施仁心以救魂,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的墓志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因为人力终有穷尽时,但安慰的力量一直都在。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我毕业从医已经六十五年了,常扪心自问,杏林行走六十五载,是否让每一个经过我诊治的病人感到温暖,是否做到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我深感自己做得还很不够。”我们要认识到,医者担负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之重任,须“精”于高超推拿医术,“诚”于高尚推拿风范,胸怀慈悲同情之心,善具普救众患仁爱情怀,“上以治民,下以治身”,“手到”疗愈病患受损病痛,抚平病患痛苦伤情,“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
在古代殷墟甲骨文中,“疒”写为“
”,有学者研究后认为“
”表示人,“
”表示人腹部有病,“
”表示患者所卧之床,“
”表示手,“
”则表示古代人患腹部疾病,用手按摩进行治疗。由此说明古代人患病后,按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推拿可能萌芽于人类本能的自我防护反应。原始社会,当人类在繁重而艰苦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损伤和病痛时,会不自觉地用手抚摸、拍打伤痛局部及其周围。当这种抚摸、拍打使疼痛减轻后,人类就会从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渐由自发的本能行为发展为自觉的医疗手段,再经过不断地总结、提高,就成为一门古代的推拿医术。古代殷商地处中央,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故有学者认为按摩之法为殷人发明。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先秦时期常常将“导引”和“按摩”联系在一起相称。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描绘了44种导引姿势,其中有捶背、抚胸、按压等动作,并注明了各种动作所防治的疾病。这些动作就是自我按摩的方法。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出土的简书《引书》是一部导引术专著,其中描写了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治疗落枕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治疗肠澼(痢疾)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以及治疗喉痹的颈椎后伸扳法等,将按摩方法用于骨伤科疾病及其他病症的诊治。
该时期的推拿还用于临床急救。《周礼注疏》一书中说:“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运用按摩等方法成功地抢救尸厥患者一事。
据《汉书》记载,当时有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惜已佚失。《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该书概括了按摩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镇静、止痛、退热等作用;记载了马膏膏摩治疗口眼㖞斜,以及按摩治疗痹证、痿证、胃痛等多种病症;描述了有关按摩工具“九针”中的“圆针”和“
针”;介绍了按摩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提出了对按摩人员的选才与考核标准。
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载:“……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阐述了推拿结合体外心脏按压“救自缢死”的方法。该书首次提出了“膏摩”一词,把药物外用与按摩手法相结合的外治方法称为“膏摩”,并将其与针灸、导引等法并列,用于预防保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载有“头风摩散”膏摩方治疗头痛,并把方寸匕用作按摩工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汉代名医淳于意以寒水拊(摩)头,并结合针刺足阳明脉治疗头痛、身热、烦满等症。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不仅以发明“麻沸散”和施行外科手术而闻名于世,而且还是按摩治疗与自我按摩导引的倡导者。《后汉书·方术传》记载华佗发明了五禽戏导引法。五禽戏的主要作用是:“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亦以除疾,并利蹄足”。说明这一导引法既可延年益寿,又可用来治疗骨伤科四肢关节等处的疾患。《三国志·华佗传》载有华佗将膏摩用于腹部外科手术后的康复。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卷一》中记载治卒心痛方:“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治卒腹痛方:“使患者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患者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治卒腹痛方所介绍的“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的方法,可谓是最早的捏脊法。捏脊法和抄腹法的出现,表明推拿手法逐渐从简单的按压、摩擦向手指相对用力且双手协同操作的成熟化方向发展。葛洪还非常重视膏摩的应用,《肘后备急方》首次对汉代以前的膏摩方做了系统总结,历代广为流传的“苍梧道士陈元膏”即出于此。《刘涓子鬼遗方》载有14首膏摩方,其中有10首专用于摩治外科病症。
隋唐时期,推拿已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治疗方法,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在医学分科设置中,按摩科占据了重要位置。隋代设置的全国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就设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承隋制,建有医科学校,由太医署管理,内分医师、针师、按摩师等;但对过于庞大的按摩科设置予以裁减,同时增加了“按摩工”这一职称。《新唐书·百官志·第三十八》记载:“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掌教按摩导引之法,以除疾病,损伤折跌者正之。”按摩科培养的按摩人才不仅承担临床医疗任务,还负有宫廷保健与指导导引养生的责任。《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著作中均包含了大量的推拿内容。
隋唐时期的推拿学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1.推拿已成为骨伤科疾病的普遍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软组织损伤,而且也应用于骨折、脱位等。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第一次系统地将手法运用于骨伤科治疗之中,提出治疗闭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揣摸、拔伸、撙捺、捺正。这对后世正骨推拿流派的形成和手法治疗在正骨科中重要地位的确立,具有深远的意义。
2.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等科。《唐六典》中载有按摩可除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疾,并说:“凡人肢节脏腑积而疾生,宜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尤推崇按摩疗法治疗小儿疾病,如将按摩、膏摩应用于“鼻塞不通有涕出”“心腹热”“中客”“重舌”“新生儿不啼”等病症的治疗。
3.推拿被广泛地应用于防病养生。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全书五十卷中几乎每卷都附有导引按摩法。唐代孙思邈将按摩用于小儿保健:“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其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介绍的“婆罗门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都是自我推拿、自我锻炼的方法。
4.膏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备急千金要方》载:“凡作膏常以破除日……病在外,火炙摩之;病在内,温酒服如枣核许。”孙氏首先指出了膏摩方的常规用法,即视病位的不同外摩或内服,并详述了膏摩方的制作方法。而《外台秘要》所载膏摩方主要用于外摩,不再是内服与外摩兼用。《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收录了大量的膏摩方,膏剂种类很多,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五物甘草生摩膏、苍梧道士陈元膏、木防己膏等,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应用。
5.对外交流比较活跃。推拿在唐代开始传到日本,日本文武天皇大宝二年(702年)颁布的“大宝令”,其“按摩科”的编制就与我国唐代的编制完全相同。同时,国外的推拿方法也流入到我国,如《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的“婆罗门(古印度)按摩法”,说明印度很早就与我国有推拿学术交流活动。
宋太医局取消了隋唐以来近400年的按摩科设置,推拿医学在经历了隋唐时期的高潮后暂时落入低谷。《宋史》载有按摩专著《按摩法》和《按摩要法》,可惜均佚而不传。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在宋金元时期的一些医学著作中找到大量散在的推拿内容,推拿疗法的学术体系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时期对推拿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古今医统大全》等。
宋代的《圣济总录》对推拿做了理论和应用上的发挥,是对《黄帝内经》以后推拿理论的一次全面总结整理,对推拿理论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书中的“大补益摩膏”摩腰补肾,就是其推拿补虚理论的大胆实践。《圣济总录·卷四·治法》提出对按摩手法要进行具体分析,而后才能正确认识按摩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书中记载:“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剽悍者有所归宿。”该书还把按摩用于养生保健,其载:“养生法,凡小有不安,必按摩挼捺,令百节通利,邪气得泄。”书中还指出,“凡坠堕颠仆,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蹉跌者”,用按摩手法复位;对骨折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最后“加以封裹膏摩”。《太平圣惠方》收集了大量的膏摩、药摩方,是对宋以前膏摩疗法的总结。摩膏的制备较唐代有了改进,膏摩应用向专病发展,而且其对膏摩的部位也有了新的认识。《太平圣惠方》首次载有摩腰方,后世的摩腰膏、摩腰丹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摩顶膏治疗眼疾的具体膏摩法也被首次提及,书中出现的铁匙等膏摩工具,是对《金匮要略》以“匕”摩顶的进一步发展。元代名医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记载了利用身体的重力牵引复位的各种方法,特别是髋关节脱位的倒吊复位法和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以身体下坠力来替代拔伸手法。此外,宋代还运用按摩催产,如宋代名医庞安时用按摩法催产获得“十愈八九”的效果。金代攻下派代表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发展了推拿理论,提出推拿属于“汗、下、吐”三法中的“汗法”范畴,此观点是对《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及《圣济总录》等推拿理论的补充,首次提出了推拿具有发汗的作用。张氏认为推拿属于汗法范畴,但在其临床具体应用中,也应用推拿催吐、泻下,所以说,推拿实际上包含了张氏“汗、吐、下”三法的作用。
明代的推拿学术发展有如下三个特点。
1.国家最高医学教育及医疗机构——太医院中设立按摩科,使推拿成为医术十三科之一。《明史·卷七十四·太医院》记载:“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师医士专科肄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三年五年,一试、再试、三试,乃黜陟之。”
2.“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始见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张四维所撰的《医门秘旨》(1576年)。其原因可能是原本用来专指小儿按摩的“推拿”一词,由于当时小儿推拿的蓬勃兴起而影响甚大,广泛地取代了按摩的概念。也可能是官方取缔了按摩科(明隆庆五年,即1571年),民间将“按摩”改称为“推拿”。
3.此时期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推拿不仅是推拿诊治方法在小儿疾病中的应用,而且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总结和提升,形成了小儿推拿特色,这一点不同于推拿诊治方法在其他临床各科中的应用。这一时期还有多部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约成书于1405年);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被收录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中,作者仅说是“四明陈氏”);龚云林撰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小儿推拿秘旨》和《小儿推拿活婴全书》,1604年);周于蕃撰著的《小儿推拿秘诀》(又名《推拿仙术》,1605年)等。
清代太医院无推拿专科,推拿学术在民间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科杂病的小儿推拿和骨伤科疾病的正骨推拿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一是以儿科杂病为对象的小儿推拿在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7世纪70年代(康熙年间),熊应雄编撰的《小儿推拿广意》,对前人的推拿论述与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在详细介绍推拿疗法的基础上,收录了不少小儿病症的内服方剂,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在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一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书中介绍的“胸腹按诊法”为其他医书所少见。此时期还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如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櫰邨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都是小儿推拿实践和理论的总结。二是以骨伤科疾病为治疗对象的正骨推拿已形成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推拿手法总结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提出了手法操作要领;对于骨折、脱位、伤筋等病症的手法诊治,不仅有诊断、整复作用,还有康复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此外,吴尚先的《理瀹骈文》(1864年)为清代最有影响的专著,包含推拿、针灸、膏摩、刮痧等数十种外治法。
民国时期的国家卫生政策不重视中医,尤不重视操作型的医疗技术,推拿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植根于民间的推拿虽受一地之限并缺乏交流,但易顺应地域性流行病特点和民间要求,自然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推拿学术流派,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等。上海等地区吸收了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以充实自身的推拿学术发展,如上海的
法推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曹泽普的《按摩术实用指南》注重解剖知识,手法中的叩打、震颤等法注重机械力的作用;杨华亭的《华氏按摩术》集古法秘本与现代医学之生理、病理、解剖、组织、电磁气学等于一体,以古法为经,新法为纬。
新中国成立后,推拿的临床、教学、科研、推拿专业教材及著作的出版,以及推拿人才队伍的建设,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推拿作为治疗方法源远流长,而作为临床医学学科则是新兴的。临床医学中相对独立学科的标志应该具有四个条件:一是学科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与其他学科有比较清晰的界限;二是有反映其特殊规律的理论;三是有独特的治疗技术;四是拥有代表性领军人才。理论及技术的统一才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推拿在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到了有特殊的穴位应用及特殊的手法操作,既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也有自身的理论总结,并因此出现了不少推拿的专门著作,尤其是儿科推拿专著,可认为是推拿作为独立学科的萌芽。20世纪60年代,推拿在骨伤科、内科、儿科、神经科、妇科等临床诸科应用广泛,这些临床学科的专业工作者,应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而且以自身学科的理论和临床思维,指导推拿手法的具体应用。如骨科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以解剖学、病理学的概念指导手法应用,这无疑丰富了推拿疗法的理论。20世纪70~80年代,对推拿的基础性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充实,以及应用手法时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增强,标志着推拿疗法日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推拿学科的建立与建设有以下标志性内容: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成立,为新中国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1958年上海建立了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门诊部。通过设科办校,使推拿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师带徒”的形式外,还有课堂集体教育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推拿专业的后继人才,继承和整理了推拿的学术经验。20世纪60年代整理出版了推拿专业教材和专著,开展了推拿的实验观察和文献研究,已开始出现推拿学科分化出亚学科趋势。1977年,上海中医学院等高等中医药院校正式设置推拿专业,针灸推拿系招收针灸、推拿、伤科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生。1982年,上海中医学院又招收五年制推拿专业本科生。1986年,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成立,并招收了全国第一批推拿硕士研究生。全国的医疗机构、康复(保健)机构普遍设立推拿(按摩)科,推拿被更为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各科。1987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推拿学术团体——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1991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成立,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专业性推拿科研机构。全国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推拿专业从专科教育发展到本科教育。1997年,上海首次招收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前后,南京、成都、长春等中医药院校陆续招收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不断为推拿教学、临床、科研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2000年以后,推拿学科已成为上海、南京、成都、长春等中医药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国家级或省市级重点学科(专科)。全国统编的推拿学分化教材(如《推拿学》《推拿手法学》《推拿功法学》《推拿治疗学》等)已呈现体系化。
当前,针对不同系统的疾病,推拿所运用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诊断、治疗理论出现了多元现象。这种理论学说上的多元性,虽然容易催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是若多元现象长期不能整合,则说明学科的不成熟性,也面临着其他各学科的冲击。但可喜的是,目前推拿的独特医疗作用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治疗疾病的方法不仅是手术和合成药物,而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正在趋向自然疗法和非药物治疗。中国推拿与国外的交流日益广泛,一方面学者出国讲学、医疗,赢得了国外好评,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推拿专业人员来中国学习中医推拿,并对推拿学开始进行研究。推拿具有的有效、安全、舒适、简便的独特医疗作用正被国内外医者日益重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以及大家对推拿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为推拿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推拿学科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推拿学所涵盖的基本内容由基础知识、推拿手法、推拿功法、推拿治疗等部分组成。学习推拿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相关知识;二是刻苦学习手法,进行功法习练,掌握手法和功法的基本技能和临床应用。推拿手法名称见之于文字的多达400多种,常用的有100余种,如今通常根据推拿手法的动作形态将其分为摆动类、摩擦类、挤压类、振动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要一一习之,了然其功效于心。推拿功法是推拿的重要组成部分,习练功法不仅能增强推拿医生上肢部、下肢部、腰腿部力量,提高手法技巧功力,还可助患者匡扶正气,强健身体,抗御病邪,“手到病除”。
推拿讲规矩,以尊师重道怜疾弱为规,以勤练苦学为矩,勤练得以熟识,苦学用以继承发扬。
推拿重过程,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此为推拿人苦练技巧,十指用力,刚柔相济,如汩汩暖流之抚慰、心手合一的过程;医者以手探明病痛,以手推拿按摩,期间施法者与受术者以手交互心灵,二者心意相通,患无需言语,医自知何如,手摸心会。
推拿求结果,患者来时疼痛不可俯仰,去时昂胸阔步眉颜舒展;患者求诊推拿,医者行推拿手法,患者习推拿功法,几番推拿,患者疾除归去,手到病除,此为推拿所求。
推拿展示的是“外治内应”,蕴含的是“协调统一”;推拿追求的是“法应自然”,察天地之变,取四时之象,辨证论治,应于自然;推拿治疗讲究行云流水的意境,是疗治病痛之手法、潜修心身之功法、医患施法受术同频共振三者的流畅与完美结合,如高山流水,有动有静,动静和参,以趋个人、社会、自然的平衡,完美于“天人合一”。
推拿手法要求用力技巧,其中技巧是关键,力量是基础,两者缺一不可;推拿功法习练的精髓是形、意与气的结合,没有意、气的结合,单纯形体动作无异于体操。作为一名推拿专业人员,不但要通过手法训练掌握手法技术,由“形似到神似”,同时要注意功法习练增强体质;经过系统的手法训练、练功和不断的临床实践,才能由生到熟,熟能生巧,乃至运用自如。
1.什么是推拿?什么是推拿学?
2.推拿学有哪些特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推拿医生?
3.《黄帝内经》对推拿有哪些贡献?
4.宋金元时期推拿治病理论有哪些新进展?
5.为什么说明代小儿推拿体系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