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刊策划

故人在心间晴风吹柳絮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专家支持|刘余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彭旭 北京安忻睡眠门诊医疗主任、心理治疗师袁卫星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校长

| 策划人小语 |

清明节,这是一个绿意盎然的时节,更是一个思念纷飞的节日。正如诗人杜牧所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生命是一场旅行。逝去的亲人是我们生命旅途中的重要旅伴,给予我们爱与关怀。缅怀他们,让我们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和爱的美好,学会珍惜。

生命是一种传承。家族的先祖用人生的历程为我们铺路,给予我们生命与根基。追思他们,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来处和前行的方向,懂得感恩。

清明柳绿怀故人,心间花开念往昔。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纪念逝去的故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传承家族的文化。

清明时节忆故人

清明是一个特别能勾起回忆的节日,那些熟悉的面孔仿佛就在眼前,曾经的欢声笑语还在耳边回荡,如今却只能化作心底无尽的思念,诉诸笔端,淌入心间。

梨花风起正清明

文|肖复兴

大概是杜牧那首有名的诗的缘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为死去的亲人扫墓。而且,这一天应该总是下雨才好才对,下着的是那种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清明雨》。

在北方,因为天气干燥,清明这天下雨的概率很低。不过,这时候是真正的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了,迎面扑来的风都暖和了许多。柳树早已经是一片旺绿了,草色也不再只是遥看近却无,而是茵茵如一片绿色地毯了。春花已经开过了一茬,玉兰、桃花、迎春都开谢了,这时候开得正旺的是梨花。如果到了梨园,一片洁白如雪。正好与清明扫墓相配,是上天在墓前献上的祭祀的白花。

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唯独清明兼有节日的意义,足见清明的重要性。应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它最富大自然和人的双重情感意义。

不过,在传统文化中,清明除了扫墓,还有一重意义便是踏青郊游。这一点意义,常常被今天的人仅仅认为是旅游。其实,并不这么简单。旅游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清明前后的踏青郊游并不仅是旅游的一种游山玩水。

记得我童年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每年在清明这一天都带我出广安门,到母亲的墓前扫墓。他会把事先写好的一整页纸的信,在墓前读给母亲听,读完后烧掉,算作祭祀给母亲的纸钱。然后,他会带我在周围踏青转上半天。那时候,广安门外就是农田,满眼绿色,生意盎然。印象最深的是小河沟里有很多蝌蚪,我会捉好多蝌蚪回家。父亲像是对我说,也像是自言自语:清明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才对得起死去的人。那时候,我不懂得他说这些话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清明踏青,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就是要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满眼盎然的春天的生机和生气,是生与死的对话,是生对死的力量,也是死对生的一种延伸,一种还魂。

所以,清明雨,更多的是我们内心对于死去亲人的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物。清明这一天,迎接我们的更多的不是雨,而是温暖的风。古诗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只不过,这首诗没有杜牧的那首出名,常常被人们忽视。

在老北京,清明这一天,寻春半出城,主要到高梁桥外。那里两水夹堤,垂杨十里,《帝京景物略》引诗云:“彼美都人士,出郭清明游,高梁桥西畔,柳软莎亦柔。”在这里,除了梨花风之外,柳树出场了,柳树成为出演清明的重要角色。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折枝簪柳于发间的民俗。在老北京的民谣里,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之说。后者,在《京都风俗志》中解释说:“盖黄巢造反时,以清明日为期,带柳为号,故有是谚也。”

如今,清明戴柳的民俗已经没有了。时代变迁,好多民俗都消失了。但是,清明放风筝这一传统,至今尚存。我小时候没钱买风筝,自己用纸糊一个风筝,不过是用一张白纸糊在秫秸秆上,下面垂几条白纸条,北京人叫作“屁股帘儿”,照样放得热火朝天。放风筝靠的是风,清明前后,风不紧不慢,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所以,除了杏花雨,还有梨花风,再加上绿枝柳,这三者一体,是清明最佳的代言人。

摘编自花城出版社《一节一气总关情》

我家的清明节

清明是一个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祭奠的是先辈与过往,反思的是自身与当下。更重要的是凝聚家庭的魂,看清未来的路。

一家人的节日:忆往昔,展未来

文|肖敢

每年清明节,家里四五十口人不论身处何方,都会尽量一个不落地赶回家乡,为系公系婆(江西方言,对太公太婆的称呼)扫墓。这个传统伴随我成长至今。

早些年没修好路,大家只能沿着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迈过田埂路上山到祖坟。城市长大的小孩来到乡野间,何尝不是新的冒险?我和年纪相仿的表姑表叔都玩儿疯了,踩在各种岩石上跟着大人的脚步往前蹦着走。

“这条路怎么这么多的荆棘?”大人一边埋怨一边把刺在我裤腿上的荆棘拨开。“走的人少,当然就有荆棘。想当年爸爸干活常走这条路,路上一根荆棘也没有。”大舅公回答道。

奶奶跟着感叹道:“爸爸最喜欢吃发饼,但他舍不得买。有时妈妈上街买一两个回家,爸爸也只是吃一小口,再分给我们吃,乐陶陶地说过上了神仙的日子。要是他们还在,现在享享清福该多好啊。”

听到这儿,大家都陷入了沉默。我不禁想起每年临近清明,长辈便会和小辈们讲系公系婆的往事。

系公有热心。他爱孩子,为让孩子们包括女孩们都有书读,拼命努力,积劳成疾;他爱助人,手把手教知青干活,为左邻右舍修理东西……系公去世时,家人哭红了眼,四邻八村的送葬队伍形成了一条长龙。

系婆爱读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于总角之年便饱读诗书,在自己孩子牙牙学语时,便教其识《千字文》,后再用现实例子教孩子理解《四书》《五经》。受系婆影响,我们家每一代都用书香濡养着孩子。

终于到了墓地,三位舅公先放了一串鞭炮,再用砍刀把坟上杂草仔细割去,然后小心地擦拭墓碑的尘土,最后再一起把自折的纸元宝和买好的纸钱烧掉,把鲜花放在墓碑前,鞠躬。

这时,爸爸指着墓碑旁的一棵小树告诉我:“大舅公他们在系公墓碑旁栽了株祈福的柏树没成活,倒是这遍野不知名的小树长得枝繁叶茂。”我想柏树还是过于华贵,这不知名的小树才最能代表系公吧。一株平凡的小树,却生命力极强,在艰苦的环境里不断为下一代谋幸福。

忆起 2001 年系公逝世的第十八个年头,家里举办了缅怀先辈的清明征文活动。“明月不长圆桂子香时舅已逝,高风安可仰菊花开后甥来迟。”我翻阅家人用各种体裁写的追忆册子,就像捧着系公短暂而精彩的一生。忽然明白了一句话:“每一个离去的人都会让你成为不一样的你,而你将会努力地过好每一日,奋力发光,让沉淀在生命中的他,像云层中隐隐的星群,又闪亮一次。”在清明这个被思念包裹的日子,回忆起先辈,又何尝不是帮自己更看清未来的路怎么走呢?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

思故人,思的是我们与故人的不了真情;念先祖,念的是我们对先祖的亘古传承。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能从中收获满满的力量,而这与清明自身的文化意义息息相关。

扫墓祭祖,以文化人

文|刘余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文化”一词由两个字组成:“文”,即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等;“化”的本义作“教行”解,即人因受教而在气质上发生某些变化,能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甚至转凡成圣。“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这一理解明确了文化的功能。

清明节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上坟扫墓,缅怀过世的父母祖先,所蕴涵的“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非常显著。《论语》中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民风淳厚、人心厚道是结果,原因在于重视丧祭之礼,提倡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不忘本的孝道教育,使社会风俗自然变得淳厚。

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是身教胜于言教。父母在世时,通过孝敬父母就可以潜移默化让孩子学到如何孝敬。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父母过世了,又该如何以身教教导儿女孝顺恭敬呢?那就要通过清明节的祭祀活动。《礼记·祭统》说:“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在上位者能够定时追念父母祖先,在下位者就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孝敬。

清明追念父母、缅怀祖先还体现了古人要依时依礼追念祭祀的风俗。古人按照时节的变化祭祀祖先。春天时,春雨覆盖了大地,这时祭祀祖先,好像祖先也像春天一样重返人间。

除了依时依礼举办祭祖礼仪之外,清明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昭述祖德,以此传承家风、家道、家文化。古时家家户户设有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每到清明祭祖时,全家族的人被召集在祠堂之中,听讲祖先的德行,例如哪朝哪代家族中出现了哪位有德行的祖先,对国家、人民有何贡献。作为后代子孙,必须谨言慎行,不能因自己的言行给祖先抹黑,令祖先蒙羞。东汉太守杨震不收“四知财”的德操,教育杨家的子孙秉持了他的廉洁作风,所以,杨家后代才出现了“四世三公”的盛况。由此可见,反腐倡廉教育早在家庭之中就已经开始了。这样,清明祭祀还成为道德教育的机会场合,提起了人对祖先功德的恭敬之心、思慕之心,培养了对家族的责任感和承传家族文化的使命感。

如今,世界各地华人在清明节提倡建设“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其实,这就是古代的“百姓宗祠”。“宗祠”所起的文化教育意义相当于今天的“纪念馆”。建设“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提倡清明祭祀中华民族万姓先祖,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可以凝聚14 亿同胞的人心,团结世界各地的华人,使之和谐一体、万众一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可以说,“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是对中华传统清明祭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百姓宗祠”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成功范例,意义深远而重大。

清明节的心理意义

对故人的思念也好,对先祖的祭奠也罢,让一个个家庭获得了教育传承、文化积淀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家庭成员收获了家庭温暖、个人成长,而这与清明节自身的心理意义密不可分。

家庭凝聚,以情疗心

文|彭旭 北京安忻睡眠门诊医疗主任、心理治疗师

清明祭扫,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亲美德、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能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有很强的心理学意义。

增强家庭成员的情感连接 。一项历时75 年的心理学追踪研究发现:良好和稳定的亲密关系让人们更快乐和健康,收获更幸福的人生。中国人重视家庭,认为家族是一个完整、连续的系统。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哲学整体观的特点,也符合心理学的家庭理论。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情感的归属。每个家庭成员内在的自我同一感与认同感都需要通过家庭实现,家庭也因此保持系统的完整性。更大的家族系统内每个人之间的情感链接不断叠加,最终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命运共同体。清明祭扫正是强化家庭系统中过去和现在每一个家庭成员间亲情链接的机会。人们在认祖归宗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在当下的心理归属感,提醒了自己对家族的历史使命感。

提醒人们坦然地面对生死。 当人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内心深处便会因死亡威胁而产生恐惧与担忧,心理学称这种情绪状态为“死亡焦虑”。它以各种形式弥漫在生活中。清明祭扫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承认或面对死亡的机会。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只有接纳先人已逝这一事实,而不必再否认死亡的概念。仪式感很强的祭扫活动帮助人们接纳对死亡的恐惧,情绪得以疏解,死亡焦虑随之消失。

当人知道死亡是生命最终的归宿,面对死亡的态度更容易转为淡定、自在,从而促使内心产生力量来面对现实。这种解决死亡焦虑的保护性力量可以理解为家族一脉相承的不朽精神,非但不会以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还会持久地护佑子孙后代的生活,并成为清明祭扫的重要意义。

集中进行集体心理疗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些负性事件,日积月累很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持续影响毕生甚至代代相传。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谁都不能保证不陷入无助的困境。因此,仪式性活动在纪念逝者意义之外,还有激发生者潜能和信心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清明节就是一年中最为集中、对人们进行集体心理疗愈的重要时段。

通过物质的献祭、身体的鞠躬、语言的倾诉、精神的静默等各种公开仪式流程,人们释放紧张的情绪,打开闭锁的心灵,放下虚荣的傲慢,接受自己的卑微。逝者死而不亡的精神是祭奠中统一的气氛,在其笼罩之下,每个参与者都获得了安全感与永恒感的积极心理体验,实现了心灵疗愈和精神升华。

正如死亡是人类逃不开的人生命题,不断出现的不如意也是生活常态。清明节恰好不失时机地给人以片刻的休息,借此反思,得到赋能,然后杏帘在望,就不再怕任重道远。

清明节的教育意义

于孩子而言,清明节的意义则更加深远,因为清明节是一个谈及生命始与终的日子,是孩子接受生命教育的绝佳机会。

清明节,我们怎样跟孩子谈死亡?

文|袁卫星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校长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在清明节,我们不妨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用心跟孩子谈谈死亡,让孩子认识生命规律,理解生命内涵。怎么谈呢?可以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感性为主。 谈论“死”是为了珍视“生”,是为了唤起孩子的感知力、行动力、生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无需刻意行之。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绘本、漫画、小说、诗词、歌曲、电影、新闻等作品,进入对死亡话题的追问和思考;通过家族老照片、家谱、族谱等鲜活素材,讲述亲身经历的生命故事,帮助孩子形成对自我生命的价值判断;通过扫墓、为家族先人或英雄先烈撰写墓志铭等体验活动,带领孩子感知生命的短暂与易逝,努力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更丰富;通过延展死亡教育的内容,如融入幸福教育、感恩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死亡,积极面对人生。总之,让话题变得感性丰富,贴近孩子的生活和需求。

理性为辅。 死亡是无法逃避的自然现象,也是无需回避的话题。死亡教育一个重要内容是帮助孩子获得死亡与安全的相关知识,理解死亡的本质和意义。

对于死亡,有些孩子在认识上是有偏差的。我们需要着重告诉孩子的是: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有其珍贵性、特殊性和发展性。而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这种终结无可逆转。孩子只有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有限,认识到死亡的真相与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顽强与勇敢,进而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肯定死亡的必然性外,减少死亡的偶然性也必不可少。因此,培养孩子应对及处理突发事件、意外事件、死亡事件的能力,提升其自救互救技能等也很重要。

当然,理性的知识也有多种呈现方式。比如,与孩子一起观看相关专家的讲座,由对动植物的死亡认知推及对人的死亡认知。一起参观医院,一起模拟避险等,以更丰富的形式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与感知能力,并最终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对生命的珍视和敬畏,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价值为上。 保罗·索鲁说过:“审视死亡是如此痛苦,但它却使得我们热爱生命并充满激情地珍惜它。”谈“死亡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其实谈的是“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孩子向死而生,在有限的生命里重新定位生活的优先级,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

当下,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体生命的独立及价值。然而,狭隘地强调自我更容易让生命产生更多的迷茫和困顿。如何在充分肯定自我的同时,引导孩子更多从“我们”出发,超越“小我”,激发生命潜能,关心国家、社会和人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和民胞物与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清明节恰是一个珍贵的教育时机。与孩子分享红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革命历史,学习传统生死智慧,缅怀致敬英烈楷模,怀恩追远,继承发扬,追求崇高。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精神生命层面实现永生。

小贴士

*清明内涵悟几分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复苏,吐故纳新,春意盎然;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清明习俗知多少

扫墓祭祖:一朵鲜花或一炷清香,寄托对故人、先人的感恩与怀念。

踏青:顺应时令,到郊外踏青,感受春风拂面、鸟语花香。

插柳:“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柳条易生发,有生命力旺盛之意。

放风筝:放风筝是放走晦气,既是适合全家老少的运动,也表达了无灾无祸的美好愿望。

本刊观点

清明时节,追忆故人,重温过往美好,再拾前行力量;缅怀先人,铭记谆谆教诲,传承优秀传统。缅怀过去的同时,我们更要把握现在,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贾方方 责任编辑
E:810739902@qq.com T:010 6506 0625 q79+h3oI533afaiYRQojUI6+bq615e9P+8IVOX+5AbBqx/06uTT13m/2Owg1yD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