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女代表话家风

党婕睿:先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文 | 贾方方

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亦是妇女姐妹的榜样。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她们?2024年,我们一起走近她们,聊聊她们的故事,学习她们的家风。

作为文博工作者,党婕睿不走寻常路,敢说又敢干。人人都说她初生牛犊不怕虎,唯有她知道,这份天不怕地不怕的底气来自包容有爱的家。

2023年11月,党婕睿在陕西师范大学宣讲中国妇女十三大精神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跟各位姐妹分享大会的盛况……”最近,党婕睿非常忙碌。除了日常讲解工作外,她又多了一项新任务——宣讲中国妇女十三大精神。针对不同对象,她会随时调整内容和方式,有时重点讲妇女担当,有时重点谈家庭教育。亦如她在讲解延安精神时,有时从一首红歌切入,有时以一支舞蹈开始,有时从一个故事讲起,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也正因此,大家纷纷表示:就爱听她讲。

“新时代要讲究新方法,不能谁来都上同一盘菜,要学会内容切割;不能只讲理论,要和实际工作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思想上的同频共振。”党婕睿是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从 2004 年至今,先后在枣园、杨家岭、南泥湾等多处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从事讲解和管理工作。她采用“讲、唱、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广受好评;先后成功接待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际政要,屡受赞誉。因为工作出色,党婕睿获得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第十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多项荣誉。

歪打正着:跑偏了行业,干对了活儿

前不久,党婕睿到新疆一所偏远的小学做宣讲。在和孩子们玩了红歌接龙后,党婕睿的故事小课堂开讲了。“刚才我们一起唱了《东方红》,你们知道它的作词者是谁吗?”孩子们摇摇头。“他叫李有源,曾经也和你们一样渴望知识,却不能像你们一样每天坐在教室里读书。”一听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孩子们更好奇了:“为什么啊?”“因为家里贫困,十几岁的他不得不干活儿养家……”没有生硬的理论,只有温暖的故事,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红歌的创作过程、词作家的生平,还学到了不怕艰苦的精神,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别看党婕睿此刻笑容满面,让人如沐春风,她也有非常严肃、板起脸来“训人”的时刻。讲解员“训人”?是的,你没看错,“训”的就是来听讲解的观众。有一次,党婕睿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解,人群里突然传来一阵嬉闹声。很显然,他们没有在听。党婕睿立刻停了下来:“我知道有的人出来就是为了游山玩水。但是,抱歉,如果想要游山玩水,你们可能来错地方了。来延安就是来朝圣的。我相信大家能够来到这里,都是来学习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再也没了嬉闹声。讲解结束后,带头说笑的人主动找到党婕睿:“我们在延安走了一圈,你跟其他人都不一样,非常棒,也非常感谢你!”

该严肃时严肃,该和蔼时和蔼,党婕睿讲解时真是率真可爱,游刃有余。但谁能想到,她做这行纯属歪打正着呢?党婕睿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也有了对口单位接收,就等她去报到了。有一天吃饭,她低头看见饭桌上的报纸,上面有一则招聘启事,文博系统正在招讲解员,一下触到了她深藏在心底的结。上大学时,得知党婕睿来自延安,同学们很好奇,问了很多有关延安的事。然而,这可把她给难住了:“别人知道的,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当时我就问自己,党婕睿,你还配是个延安人吗?”如今,深入了解家乡的机会来了,党婕睿当即决定去试试!

转行勇气可嘉,做起来并不易,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背讲解词。院子里、超市里、公交车上都是党婕睿背讲解词的声音,母亲好心提醒:“你小声点儿,人家以为来了个神经病呢。”这话有邻居大爷作证:“你女儿咋了,为啥一直自言自语?”天天“祸害”别人可不成,母亲干脆把展馆复刻到了党婕睿的卧室,一家人齐刷刷地做她的听众。一次两次还行,时间久了,弟弟大喊救命:“妈,快去买保险吧,我姐这样讲下去,咱们都得疯了。”

过程很磨人,结果很喜人。党婕睿成功攻下一城,逐渐成长为对延安了如指掌的优秀讲解员。对此,她笑称自己是“跑偏了行业,干对了活儿”。不仅如此,她还做了很多创新。开通“杨家岭青年”“枣园知道”微信公众号和“延安青年拉延安”视频号,创办“红故事大家讲”等宣传栏目;教扭陕北大秧歌讲述红色故事,生动有趣;组织策划“唱着红歌讲故事”等系列快闪活动,荣登“学习强国”;充分发挥特长,登上《星光大道》唱红歌,录制《百家讲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传播延安精神。

自己做好还不够,党婕睿还致力于带领更多人一起成长。坚持“抓好一个品牌,传承一种精神”,做好延安青年讲师团;常态化开展红领巾讲解员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培训,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有迹可循:种下了种子,开出了鲜花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替党婕睿感到后怕:转行很成功当然是好事,可换之前谁知道结果如何呢?放着到手的铁饭碗不要,偏要啃硬骨头,万一失败了,岂不是要后悔死?好不容易顺利转行,她竟然敢那么对待观众,不怕丢饭碗吗?就算饭碗保住了,她又搞那么多创新,不怕搞砸吗?到底是谁给她的勇气啊?问题虽多,答案却很简单,只有一个字:家。

先说转行的勇气。遇到那种情况,搁一般家庭,父母肯定早急了。但是,党婕睿家不一样。父母是老党员,弟弟也是党员。其中,父亲还是一位老刑警,因公负伤多次,也没少在医院躺着过年。但是,他从未有过退缩,更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党需要他,百姓需要他。所以,听说党婕睿要去宣传延安精神、传播红色基因时,全员支持!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党员应有的觉悟。想当年大学军训时,父亲只给党婕睿提了一个要求:不准请假。党婕睿不解,问为什么。父亲回答得简洁有力:“因为你是党员。”从那时起,党婕睿便知道,党员意味着什么。

再说耿直的勇气。遇到不认真听讲的观众,有些讲解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完成讲解任务就好了。但在党婕睿家,这可不是小事,而是涉及做人的大事。她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既是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观众负责。父母常年对她说一句话:“先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做人要清廉。有一次,党婕睿和弟弟放学回家,发现家里多了几个人,还有一个盖着红布的篮子。不等姐弟俩问,母亲厉声道:“别动,这是‘定时炸弹’。”原来,有人来给父亲送礼。父亲出差不在,他们便磨上了母亲:“你不收,我们就赖在你们家不走。”“东西肯定是不会收的。只要你们不嫌弃,就待在这儿,我们管吃管住。”最后,他们没能扛过母亲的坚决,只好带着礼物离开了。

做人要明辨是非。读书时,弟弟偷懒没写作业,便撒谎说作业本丢了。母亲这个警察家属不是白当的,硬是在砖瓦厂的砖缝儿找到了弟弟撕碎的作业本。铁证如山,弟弟从此再也不敢撒谎了。如今,母亲帮党婕睿带儿子,风采不减当年。上小学时,党婕睿的儿子每周有固定的零花钱,那天花超了,又遇见了超爱的橡皮泥。见他这么喜欢,老板便主动给他赊了25 元。母亲知道后,立刻找上了门:“你这样做会直接影响我们家的家庭教育!你今天给他赊 25 元,明天他就敢赊 250 元、后天 2500 元……今天我把钱还给你,下不为例。”言外之意是,小孩不明是非,大人也分不清吗?老板立刻道歉:“阿姨,对不起,我错了。”

最后说创新的勇气。身为刑警,党婕睿的父亲遇到过许多难案、大案。想要解决,必须突破传统思路。而创新必然有风险,且推行不易。但也恰恰因此,父亲成了远近闻名的“神探”。这为党婕睿厚植了“不安分”的底色。红色宣讲非常重要,按部就班不会出错。但,这不是党婕睿想要的。不管是“讲、唱、跳”相结合,还是到各大平台录制节目,不管是新媒体融合,还是传帮带,她都希望像父亲一样,在传统岗位上干出新精彩。

相信未来,党婕睿将继续带着家给予的勇气耿直前行,创造更多新的精彩。 QP13T3FRXr2oNEIfuggH7ZcF8gilC3c3i/+K2pur6yjZmEwMc7LUhHJE20K+zcr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