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党代表家风

侯艳:一个“戏疯子”,两代梨园情

文|周文平

从好奇到喜欢再到热爱,她把一生献给了秦腔事业。这背后既有自己的追求、家风的传承,更有作为一名秦腔演员让戏曲文化永流传的历史使命。

9月5日,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2023年新一轮“送戏下乡”惠民文艺演出开始在周边各县及乡镇、社区展开。“提起文化自信,作为一名基层党代表,我深有感触。以前戏曲不景气的时候,我连自己从事的行业都不好意思提及。随着党和政府保护戏曲的政策一个接一个出台,我们从以前的无戏可演到现在的戏演不完,变化巨大。”既是团长又是演员的侯艳如是说。

侯艳:国家一级演员,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党的二十大代表

坚守百姓舞台,做戏曲文化的传播者

今年49岁的侯艳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同时还是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侯艳4岁第一次登台表演,6岁进固原秦腔剧团学员班,9岁到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戏校学习,11岁考入宁夏艺术学校戏曲学科秦腔班主攻花旦,16岁成为秦腔剧团的一名正式演员。40多年来,从一名普通演员到“梅花奖”获得者,侯艳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主演《窦娥冤》《杨三姐告状》《朔方天歌》等传统与新编剧目,累计演出5000余场。

听音乐、看书、看电影,这3件事几乎占据了侯艳的所有业余时间,因为这些都是表演所需。朋友称她为“戏疯子”,她调侃:“在生活中,别拿自己太当回事;但在舞台上,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要集中精力在舞台上。”

侯艳的丈夫是她的师哥,为了支持她,给她做搭档演武松。夫妻俩在单位讨论戏,回家吃饭也在说戏。丈夫劝她上台不要紧张,结果表演那天,侯艳没紧张,他却紧张得嗓子都哑了。丈夫的付出让侯艳非常感动,幸运的是,侯艳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不幸的是,3年前深爱她的丈夫因病永远离开了她。

侯艳将对丈夫的思念化作动力,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弘扬戏曲文化中。2021年,她接下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负责人的担子,带领团队唱响百姓大舞台,让传统文化浸润群众心田。因为她的表演深受群众欢迎,作品获奖无数,侯艳连续当选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

刚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时,侯艳既兴奋又迷茫,不知该如何履行党代表职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后,侯艳有了经验,带领团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潜移默化地宣传出去。“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秦腔演员,我每年有400多场演出,其中80%都是在条件最艰苦的偏远山区。”虽然演出条件艰苦,但多年来她坚持送戏下乡。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是秦腔发源地,演出特别受欢迎。有一次,剧团来到宝鸡市,一场演出来了4.4万名群众。很多戏迷到后台看望侯艳,他们对侯艳的表演赞不绝口,纷纷与她合影留念。多年的坚守终于得到认可,那一刻,她感觉所有付出都值了!

更让侯艳感动的是,2023年7月到宁夏西吉县演出,结束后收到一封高二女生的信件。“ 作为明年的高考生,这段时间,我时常感到迷茫,对未来充满无措与恐惧,便借散心的机会走进了马建剧场。在观看完你们的表演后,我深受触动。你们忍受了漫漫长夜,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方才站在更大的舞台,而青春正好的我应该像你们一样,即使乌云遇皎月,只要坚持下去,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侯艳深受触动,也找到了传承戏曲文化的新方式。多年来,她坚持带领团队送戏曲进校园,用传播优秀文化的方式来激励更多孩子成长。同时,她正在筹建宁夏戏曲博物馆,并与宁夏大学对外交流学院合作成立戏曲剧社,让外国学生从大一开始了解戏曲,等他们毕业回到自己的国家,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两代梨园情,她终于成了母亲的骄傲

“从好奇到喜欢再到热爱,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母亲的激励。”现在提起母亲,侯艳满是感激,而在之前,她曾一度活在母亲的光环下。侯艳的母亲罗晓英是宁夏著名秦腔艺术家,曾是宁夏固原地区秦剧团的台柱子,还担任过银川秦腔剧团团长。可以说,侯艳是在娘胎里听着戏曲长大的。出生后,母亲表演,她在一旁睡觉,身上盖的是唱戏用的手帕。她从小不是跟着姥姥去看戏,就是跟着母亲下乡演出。华美的戏服、飘逸的长袖都让她心生欢喜,母亲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让她羡慕不已。4岁时,她便能记住大段戏曲台词,身边的叔叔阿姨不禁感叹:这孩子要是不演戏就可惜了。

有一次,罗晓英所在剧团排演《祝福》,缺一个演阿毛的孩子,团里决定让侯艳来演。阿毛有8句台词,只教了几遍,侯艳就学会了,年仅4岁的她也迎来了第一次登台的机会,而且还是母女同台。演出结束,台下掌声热烈,大家都夸:“罗晓英的女儿演得好。”

发现女儿的表演天赋后,罗晓英对她要求更加严格,把她送进了固原秦腔剧团学员班。学戏之路漫长而艰苦,侯艳稍有偷懒就会遭到母亲的严厉批评:“你这样不知道刻苦怎么能成材?”侯艳暗暗发誓,一定要超越母亲,突破“罗晓英女儿”这个标签的束缚。

通过不断努力,年仅16岁的侯艳成了秦腔剧团的正式演员。可现实很残酷。“恐龙干的事,你这么年轻还干呢?”一听她是秦腔演员,没人看好。侯艳备受打击,从此只说自己是搞艺术的。

1993年,因宁夏秦腔剧场拆迁,20岁出头的侯艳决定找点儿别的事做,开服装店、当模特、拍电影……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总是时不时地给她打电话:“我要让你见一个人,这个人非见不可。”回来后,侯艳才知道,这些人都是秦腔界的名角,母亲让她拜师学艺。就这样,侯艳把赚的钱全投入在学习戏曲上。

渐渐地,侯艳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更从这些老艺人身上看到了坚守的精神。“告别舞台的这几年,我从未停止练功。再次投入戏曲中,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快乐,我知道我的方向在哪里,我的根一定还在戏曲舞台上。”2000年,在母亲的鼓励下,侯艳重回戏曲舞台。

母亲对侯艳依旧严苛。听说她要评职称,罗晓英故意说:“就你这样的演员还有资格评职称?快算了吧,我劝你别报,免得给我丢人。”母亲的话深深刺激了侯艳,她暗自和母亲赌气。初级顺利评上,中级破格、副高破格。可直到正高职称都评上了,罗晓英也没表扬女儿一句。直到有一年过年,侯艳邀请母亲观看自己的演出。侯艳在台上演“疯”了,把积压多年的委屈都发泄在了角色里。演出结束,侯艳破天荒地没被母亲叫回去“训话”,而是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你妈说你的表演进步了。”

终于获得母亲的一点点鼓励,侯艳产生了希望的火花,她要让母亲完全肯定自己。梅花香自苦寒来。当侯艳把梅花奖的奖盘交到母亲手中时,罗晓英反复端详,不舍得放手。这也是她自己的梦想,如今女儿实现了,母亲比谁都高兴。“你现在演戏,确实像个成熟的演员了!”侯艳泪流满面,自己终于成了母亲的骄傲。

不忘传承戏曲文化的初心,坚守百姓舞台的匠心,坚定勇往直前的信心,这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对待艺术的态度,也是母亲给予侯艳最好的家风。她决定继承母亲衣钵,为秦腔事业奉献一生。“群众在哪里,我们的舞台就搭在哪里;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宣讲就延伸到哪里。”接下团长的担子后,侯艳更加理解了母亲。她将带领团队坚守阵地,开拓创新,让戏曲文化永远流传下去。

(感谢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对此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E:810739902@qq.com 贾方方
T:010 5102 6372 责任编辑 zr2zUxJguOeaLGoSXXx7IhDXIC5BCXRIhbqcMMwcRqDNuICS0YjSlOxr8GhV+o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