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好父母

阿达丽

儿童心理专家

扫码收听孩子的社交课“儿童社交能力训练营”。

1 孩子放不下初中朋友

Q: 女儿初中最好的朋友考上了市重点高中,不再像原来那样经常和女儿打电话、聚会。然而,女儿却没“自知之明”,一到周末就打电话。对方要么不接,要么有些敷衍。我觉得人家不想跟她做朋友了,但女儿不这么认为,强调对方会一直把她当朋友。难道是我错了吗?我该怎么办呢?

A: 从古至今,友情都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所以,李白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鲁迅先生对瞿秋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小学阶段,孩子会因为简单的兴趣和爱好成为朋友,体验到友情带来的情感愉悦,归属感被满足带来的认同,但也会因为自我意识开始勃发,产生种种矛盾和磕绊。到了初中,朋友变得意义重大,不仅爱好相同、聊得来,还会有初萌三观的一致。在不断的相互包容和支持中,友情逐渐变得牢固且珍贵。然而到了高中,前阶段比如初中的友情,则会面临“分道扬镳”。

爱情的自私性和排他性决定了最终能长相厮守,但友情具有包容性和阶段性特点,注定会因为时间、空间和经历的不同被过滤甚至被淘汰,最终成为人生长河中的一段回忆。

孩子会意识到这些吗?会。她知道和朋友在不同高中,新的环境、同学、老师会让她们可聊的话题越来越少,但因为刚到新的环境,没来得及交上知心朋友,这段友情对她来说依然珍贵。即便知道对方很淡漠了,但她还是不舍,想用自己的方式尝试继续维护这份友情。其实,随着过程中的感受和脑海里的理性认识合二为一,她终会明白:朋友就像人生旅途中的同路人。不同的阶段,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同路人。但无论谁陪着我们,都不耽误我们欣赏沿途的美丽风景。

只是这个过程,家长无法替代,更不能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解读孩子。接受朋友渐行渐远这个过程,必须由她自己去完成,而这也将成为人生最美好的部分。

2 双胞胎妹妹的成绩不如姐姐好

Q: 我有一对10岁双胞胎女儿,姐姐学习好,从没出过年级前三,妹妹则成绩垫底。去年暑假,我把姐姐送到县城读书。妹妹一开始无所谓,说在家里还有妈妈陪。但前不久,她也非要去城里读书。我们经济条件有限,妹妹的成绩也进不去。该如何是好?

A: 家长要有自己的思辨能力,既然客观、硬性条件满足不了,就直接告诉孩子去县城上学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经济上的条件,父母会努力;成绩上的条件,得靠孩子自己去争取。

经济困难不好解决,但如果孩子真的努力提升了成绩,达到了到县城读书的标准,我想父母再辛苦也是愿意的。

对于双胞胎,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就尽力采取同质化教养模式。穿一样的衣服,用同样的物品,幼儿园进同一个班,上小学也希望如此……孩子之间越形影不离,家长越觉得好,认为手足之情就是这样的。殊不知,双胞胎也是拥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从幼儿期开始,孩子就希望被当作独立个体来对待,双胞胎的差异性在这个阶段也开始显露,更需要被父母尊重、接纳。而非一个是另一个的榜样,让一个孩子永远活在另一个孩子的阴影里,形成攀比和竞争。近些年,踏入咨询室的双胞胎家长开始增多,咨询的问题都证明了这一点。

无论妹妹是出于何种心理想去县城读书,都是源于内心对优秀的渴望。她想和姐姐一样,获得父母赞许的目光、表扬的话语,甚至是谈到姐姐时自豪的神情。姐姐在身边的时候,她可能没有觉得自己成绩太差有什么不好。但是姐姐离开之后,她感受到父母对自己也没有太多要求。在学校,如果她再面对老师的对比、同学之间的评判和议论,可能都会导致萌生离开这里的念头。

孩子的需求,父母可以先正面解读,鼓励彼此都去为这个目标加油,顺势而为。千万不要因为目标离谱,就先去制造很多“不可能”。

玄圭 责任编辑
E:87063527@qq.com T:010 6506 0625 m0cHm2HfAgMnsqPiUICkT7tt/071ZB59P1DYDZAgU7EesK+K0owbFn/GE6WbgE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