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好父母

阿达丽

儿童心理专家

扫码收听孩子的社交课“儿童社交能力训练营”。

1 没交到朋友的儿子不想上学

Q: 儿子今年刚上初中,原本跟他上同一个学校的好友,临开学前去了别的学校。他慢热、性格内向,上学半个月还没结识一个新朋友,每天都很郁闷难过,不想继续上学。我该怎么办?

A: 孩子没有朋友郁闷难过,还要面对新的环境,逃避不想上学很正常。家长在理解的同时,也要把握好这个契机。

首先,这是让孩子真实感受人生无常的契机。可以通过好友突然换学校这件事,让孩子感受到人生总是充满了意外和变化,可以列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事情来让孩子共情。让他明白,很多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会如何应对才是这次别离的真正意义。

其次,这也是进行友谊教育的最好契机。让孩子更深层次地理解何为“朋友”,什么是“友谊”。孩子之所以有这些情绪,是因为对友谊的理解很纯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希望怎样不愿意怎样都很直接。让孩子理解朋友的本质是人生路途中的同行人,他的出现是陪你走一段,然后离开。就像宫崎骏在《千与千寻》里说的:“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不是说友情没有了,而是好朋友必须下车了。下车后,情谊还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

最后,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学会结交新的朋友。在新的环境里,先尝试做好自己的任务:学习。把注意力放在适应新的学习节奏、调整学习状态上,在学习活动中去展现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吸引同类的朋友。像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马克思等这些伟人,童年都没有朋友,但是当他们变得优秀时,真正的好朋友就会纷至沓来,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 女儿在高铁上惹事了

Q: 带3岁女儿从老家回来的高铁上,因为无聊,她踢了前座的椅背。对方骂她是“坏蛋”,还让她“滚下去”。我忍不住跟对方吵了起来,乘警来了才停止。这件事对孩子一定有影响,我该做点儿什么呢?

A: “熊孩子”事件频频登上热搜,大家也众说纷纭。我不想站队,而是想聊聊3岁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父母要怎么做。3岁是孩子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年龄,道德意识开始萌芽,进入了道德教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生命最早的5年间,幼儿是没有明确社会规则意识的,但此时他们处在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的时期,即在较小的孩子眼里,一切都可能是游戏。著名儿童心理发展学家科尔伯格认为,3岁多的孩子处在“前习俗道德”阶段,是“自我中心”且“自私”的,只要自己感到满意了就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提出,3岁左右的幼儿会通过尝试一些有目标的活动来发展自己的主动、自豪感,如果或被限制,就会产生羞耻感或内疚感。

综上,“熊孩子”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无知,但反之也是学习的契机。比如出行前,家长可以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提前预告,这将是一次非常奇妙的旅行。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旅行所需的时间、出行的方式、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当孩子做到了,家长要马上给予认可和奖励。当然,这需要提前准备好奖励的物品,最好不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孩子能操作的活动,比如绘画、拼图、阅读等。当目标实现时,及时认可孩子,这会激发他产生自豪感,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配合外部规则,不吵不闹,不影响他人。

至于当下这件事如何处理?父母要知道,3岁幼儿对事件本身也就是别人的脏话其实是没有记忆的,只会对当时的情绪如恐惧有记忆。所以,父母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平静下来后,她可能会有些自己的疑问,此时,父母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解释一下就好。而对孩子行为的教育,可放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

玄圭 责任编辑
E:87063527@qq.com T:010 5102 6331 fFaSuO5RYOQeoCGoULx1b+gXSQM26KcjQK4LDSiFhkLgKbcqA9w0aBpKThBOEY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