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寻找最美家庭

小婚家带你去串门儿

传承古老技艺,这个年画世家代代接力

文 | 丹颜

全国最美家庭张宏家庭

全家人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霍庆顺(右二)、张宏(左一)、霍宇莹(右一)

杨柳青年画源于“过年的画”,但更应该是生活里的画,是世世代代传承的画。这一家人下定决心要把这幅“画”传下去。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天津杨柳青年画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色彩艳丽、鲜明活泼、做工精细,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之首,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这项古老的年画艺术,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传承人。老手艺新式样,父传子、公传媳,在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和儿媳张宏以及孙女霍宇莹的传承与改进中,杨柳青年画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不断迸发出新的艺术火花。

2023年5月,张宏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霍庆顺说:“几百年来,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和内容不断丰富,但无论如何演进,始终蕴含着人民群众不变的初心,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张宏一家人想要传承和发扬的,正是这样一份美好、一份初心。

年画做媒人,同窗结同心

青砖黛瓦,古巷幽深。沿着小巷,走进天津杨柳青古镇,好像走进绵长的时光里。巷子尽头,月门洞开,一杆枣红色幌子横挑出来,“玉成号年画坊”映入眼帘。

小院里,女主人张宏正忙碌着,齐耳短发,一身秋香色对襟长衫,干练中透着人淡如菊的清雅。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杨柳青年画“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承人,张宏的技艺纯熟,水笔蘸上粉红的颜料,手腕轻舒,在“门子”(矾胶水刷贴在印刷好的墨坯上,以便于进行彩绘工序的专用工具)上均匀一转,娃娃粉嫩可爱的红脸蛋跃然纸上。

听到笔者的夸赞,张宏笑着放下笔:“我的技艺比老爷子差远了,他可是国家级传承人。”张宏口中的“老爷子”正是自己的公公——杨柳青年画“玉成号画庄”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公公把老手艺传给了儿媳,这其中绕不开一个人:霍庆顺的儿子、张宏的丈夫霍树伟。“说起来,年画还是我和先生的大媒人呢。”

张宏和霍树伟是初中同学。1995年,张宏到霍家串门,一进门就被满屋子精美大气的木版年画震撼到了。在以前的印象中,年画是贴在墙围子上的简单装饰,或是贴在门口泛黄的门神,她没想到,年画也可以如此细腻,色彩典雅,内涵丰富。从霍家出来,琳琅满目的年画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从此,张宏和霍树伟有了更多话题,她特别喜欢听霍树伟讲有关年画的故事。

“玉成号画庄”是由霍树伟的祖父霍玉棠于1926年创办的,老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青镇仅有的6名老手艺人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每年正月十三到十六,霍树伟家的老院子都要举行一场特别的家庭年画展。这是一场真正的全家总动员。爷爷负责制版、印刷、装裱,姑姑们负责勾描、彩绘,叔叔和父亲兼任木工和油工,一个做画框,一个上漆。

最初是家庭年画展,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大半个镇子的人都会来,霍家干脆敞开大门,让大家看个痛快。大人看画,小孩子手里提着灯,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等人散了,霍庆顺就在灯下给霍树伟兄弟俩讲年画:“这‘莲年有馀’的荷花代表和美,鱼代表富裕,娃娃手里抱的鱼,是鲤鱼头、鲫鱼身、金鱼尾,娃娃的左边的发髻插花代表女孩,右边的小辫代表男孩,多子多福……”

听着霍树伟的讲述,张宏脑海里显现出一幅热闹的场景:一排排灯笼挂在老院子里,“莲年有馀”“迎春接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红灯映着孩子们的笑脸,热闹又喜庆,一幅幅年画陈列在院中,每一幅都有一个色彩斑斓的故事,每一幅都有一个吉祥美好的寓意。

随着年龄增长,张宏对年画的喜爱有增无减,毕业工作后仍然常去霍树伟家看年画,两颗年轻的心也渐渐靠近。看到霍叔叔专心致志地彩绘勾描,张宏心里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是能跟叔叔学习制作年画,该多好啊。可老手艺讲究“传内不传外”,他会答应吗?

张宏把心底的想法和顾虑跟霍树伟说了。“外人啊”,霍树伟皱着眉头,叹了口气,“确实有点儿难办,不过嘛,也不是不可能……”“有什么办法,你快说!”

“你给老爷子当闺女,就不是外人了。”张宏一愣,随即对上霍树伟促狭的神情,脸刷地红了。

公公用心教,媳妇认真学

杨柳青年画分为“勾、刻、印、绘、裱”5大工艺,为了保证品质,制作人往往一生只从事一项,彩绘是张宏的强项,深得老爷子真传。

霍庆顺告诉张宏,鼎盛时期,杨柳青有300多家画庄,3000多人从事相关工作,“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如今只剩下玉成号一家。“咱家的手艺不保守,只要是能吃苦,真心热爱这门技艺的,咱们都欢迎。”

1998年,张宏正式拜霍庆顺为师。每逢假日或工作闲暇,张宏就去跟老爷子学习。张宏是特别踏实而且能坐得住的人,经常一画就忘记了时间,也不觉得累。学习的同时,爱情也瓜熟蒂落。1999年,张宏和霍树伟喜结连理,不久生下女儿霍宇莹。

休产假的时候,张宏也没闲着,边带娃边学习。霍庆顺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把卧室的一面墙糊上报纸,把画稿贴在上面练习彩绘。师徒俩一个用心教,一个专心学,婆婆做好了饭,喊上好几回都没人来吃。凌晨四五点,霍树伟一觉醒来,看到张宏还在对着墙勾描。见妻子辛苦,霍树伟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

师父也是公公,原本亲上加亲的关系却也需要磨合。老爷子做事严谨,脾气急,说话直,张宏开始还有点儿不习惯。一次,霍庆顺见张宏独自在画庄里忙前忙后,给几十幅年画装框子,把她训了一顿。张宏有点儿委屈,忍不住跟婆婆诉苦。婆婆笑着解释:“你爸是看就你一个人干,没人帮忙,心里急,其实是心疼你。老家伙不会说话,一辈子都是这脾气。”张宏一下子就明白了。

平时,张宏性子比较柔和,可只要涉及年画创作,她会坚持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不统一时,还会跟老爷子据理力争。霍树伟劝妻子:“老爷子说什么,你就应着呗。”“你这是愚孝,糊弄老爷子。”“做人要灵活,你觉得有道理就听,其他的可以忽略呀。”张宏想了想,笑了。渐渐地,师徒俩相处得越来越和谐了,霍庆顺发现张宏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一些新设计理念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逢人就夸。

2016年,张宏和霍庆顺作为杨柳青年画传承人参加国家级年画研修班,授课老师有美院的教授,还有国家级的艺术大师,同学也都是全国各地的年画高手。除了集中上课学习,他们还要到各地采风,和当地的老艺人交流学习。这次历时半年的研修,为张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张宏过去的认知里,年画只限于杨柳青,当见识了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地的年画时,她才发现,年画不仅是一门老手艺,更是一项质朴鲜活的民间艺术。张宏又有了新的想法,成立工作室,让更多人了解年画。

张宏和霍树伟商量:“如果成立工作室,我就得辞职,一心扑在上面。”霍树伟特别支持:“你想好了就放手做吧。”“这事儿赚不到什么钱,还有可能赔……”“赔就赔,有我兜底,不怕。”霍树伟陪着张宏在杨柳青古镇转了一圈,一眼就看上了现在这处四合院:青砖白墙,古朴典雅,还有棵枣树,特别像当年霍家办画展的老宅子。工作室成立,霍庆顺亲手把“玉成号年画坊”的老字号挂了上去。看着沉甸甸的牌匾,张宏忽然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2019年9月,工作室正式对外开放,张宏成了“玉成号年画坊”第七代当家人。

张宏在全神贯注绘制年画

一家人接力,技艺永传承

爱好变成事业,张宏干劲儿十足。有一年春节前,张宏接了一份1万对门神的单,时间紧,任务重。霍树伟劝她推掉,张宏不肯。霍树伟拗不过她,只好下了班跟她一起干。

柔和的白炽灯下,夫妻二人各自忙碌。夜深人静,耳畔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哗啦声,笔尖在纸上游走的沙沙声。墨香徐徐,檀香袅袅,让人身心都跟着沉淀下来。这分明是一种享受,霍树伟越发理解张宏了。从那以后,他时不时就来小院帮忙,工作室的印刷工作几乎都被他包揽了。张宏夸他:“家传的老手艺非但没落下,还越发精进了。”

年画不仅要传承,更要出新。2019年,张宏带着自己首次创作的年画作品《福》,参加天津市西青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画展。粉底红福的画面上,连起四角的蝙蝠构成“五福吉祥”,寓意祈福纳祥,四季花图案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在众多优秀作品中,张宏的《福》脱颖而出,斩获最高奖项“天津第四届工艺美术精品奖”。

首战告捷,张宏的创作更有激情了。她先后创作了《喜迎二十大》《中华妈祖情,两岸一家亲》《如虎添“亿”》《“钞”级兔》等一系列作品,还尝试跨界设计,和天津传统的吊钱结合制成年画吊钱,把年画从纸上画到团扇上……

张宏的创作和家人的支持帮助分不开。每一幅作品从起稿到立意,张宏都先征求师父的意见。老爷子告诉她:“老祖宗的技艺不能丢,这是底线,其余的,你尽管大胆去做。”年画作品《喜迎二十大》里面的两句诗“国民共建长城固,龙腾虎跃盛世年”是张宏父亲贡献的。作品《如虎添“亿”》的灵感则源于女儿的提议,“亿”与“翼”谐音,添上翅膀的小老虎,威风凛凛。

提起女儿,张宏笑意满满。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霍宇莹算是杨柳青年画的第八代传承人。霍宇莹才几个月大时,张宏就带她去爷爷的画庄里勾描学习。两三岁时,小姑娘就拿起画笔信手涂鸦,一不小心就把大人们辛苦绘制的年画涂成废品。张宏看孩子添乱有点儿着急,霍庆顺却特别宽容:“没关系,哪能一画就成?咱们多练练就好了。”

大概是手工技艺能使人安静,霍宇莹的性子一直很稳。放了学,她学习,妈妈在一边勾线条,母女俩互不打扰。张宏很少告诉女儿应该做什么,但她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态度带给霍宇莹的影响很大。她成绩优异,从小到大,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高中毕业时,霍宇莹想送给同学们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张宏建议:“不如就送咱们家的年画吧,不过,得是你亲手制作的才有意义。”在张宏的帮助下,女儿用了两个多月时间给任课老师和全班同学都送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年画。

每年春节前是家里最忙碌的时候,霍宇莹也主动承揽一些“小活儿”,帮忙印刷、盖章、装箱。平时有宣传杨柳青年画的公益活动,霍宇莹只要有空儿就会陪着爷爷和母亲参加,老中青三代齐上场。

作为“00后”,霍宇莹思维很活跃,觉得杨柳青年画应该更加多元化。大二时,她尝试以年画制作技法为基础,设计了“烟熏妆渔妇图案”文化衫。张宏有点儿不理解,霍庆顺更是直接说:“黑乎乎的,有吗好看的?”霍宇莹笑着解释:“这可是时下流行的元素。”第一批50件文化衫放到张宏的工作室,很快售罄。欣慰之余,张宏不忘告诫女儿:“创新值得提倡,但不能为了单纯迎合年轻人而丢掉老手艺。咱们要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杨柳青年画。”

张宏在小院里挂了很多灯笼,展厅墙上挂满年画,常年开放供游客免费参观。为了更好地介绍年画知识,张宏也做足了功课。杨柳青年画画风细腻,光是给人物画脸就有20多道工序。张宏说如同女生化妆,上脸好比打粉底,勾脸好比高光鼻影,烘脸好比涂腮红,罩粉就是定妆。比喻贴切又深入浅出,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

如果时间允许,参观者还能来一次印刷体验,用手臂粗的大棕榈刷蘸取颜料均匀地刷在木版上,蒙上宣纸,再用棕耙拓摩按压,轻轻揭开,一张线稿就完成了。

为了给大家更好的体验,每一幅作品,张宏都亲自把关。一天几千张印下来,胳膊、手都不是自己的了,可听到大家的欢呼,尤其是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时绽放的灿烂笑脸,张宏就觉得特别值。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杨柳青年画。不少人慕名而来,预订来年的年画,还有高校邀请霍庆顺和张宏向年轻人展示杨柳青年画,张宏的社交账号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弘扬传统文化,发扬优良家风”是霍家家训。张宏特意请人写下来,挂在工作室最显眼处。传承杨柳青年画,是张宏一家人共同的事业。传递美好,永葆初心,就像“莲年有馀”中的胖娃娃,几百年来总是给人们带来喜庆和希望。

E:24717106@qq.com 李津
T:010 5102 6331责任编辑 bRfC+aSt60f0anNyqkIRo2rDTJ6Ri4NgKBd1BdmKRPydf5ppk4TnO2xHexI7ND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