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物

齐锐:陪着孩子们仰望星空

文 | 悠明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博士”和“北京天文馆副馆长”之间仿佛隔着一条长长的银河,他却轻轻松松地迈过,因为仰望头顶这片璀璨星空是他一生挚爱。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

8月正值暑假,北京天文馆里熙熙攘攘,几个孩子一边拿着自己拍的天文照片给副馆长齐锐老师看,一边如数家珍地分享着自己喜欢的星座。“我真佩服这些孩子,我在他们这个年龄还没有了解这么多天文知识……”齐锐很是感慨。

仰望星空的少年

齐锐喜欢说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造化。”革命军人四海为家,他的父母参加过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在湖南结婚,于湖北生下长子,齐锐是老二,出生在河南。父母常常给他和哥哥讲他们当年南征北战的故事。受父母影响,哥哥参加了空军,齐锐却偏偏喜欢上了和军旅毫不相关的璀璨星空。

20世纪70年代,夜晚常常能看到美丽的漫天繁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笔下的美景并非传说。只要天一黑,齐锐就会跑去看星星。父母担心不安全,不管多晚都会陪着他。

当时,观星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爱好,很多人连“天文”两个字都没听过。最初,父母也会好奇地问他:“你每天都看星星,昨天和今天的星星有哪里不一样吗?”齐锐指着夜空给父母讲星座,每个星座叫什么名字,不同季节有哪些不同的星座。不只是星星,月亮每天也不一样……看着儿子滔滔不绝的模样,父母既惊讶又佩服,后来再也不问了,只是竭尽所能地支持他。

星星虽然美丽,但是遥不可及。上初中后,齐锐想拥有一架望远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望远镜有钱也买不到,他决定自己动手做一架。母亲到图书馆帮他查阅制作望远镜的方法和所需材料;父亲为他买了一块100°的老花镜片做镜头,还帮他找了木匠制作固定望远镜的支架;齐锐把家里的挂历卷成直筒做镜身。

想起当时的情景,齐锐至今仍觉得特别温暖和感动。“这件事让我读懂了什么是家人,家人就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依然义无反顾地支持你。我的家人没有一个懂天文,但是他们信任我。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就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东西。”

这架望远镜为齐锐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15岁的齐锐正是用这架望远镜,观测了76年一遇的哈雷彗星,并用相机拍下珍贵的照片。

1997年,海尔·波普彗星出现。根据计算,下一次出现是在2000多年之后,所以,它的出现被称为“千载难逢”。当时,学校放寒假,已经读博的齐锐在家里住。为了观测这颗彗星,他要在天亮之前把望远镜架在视野更开阔的排房屋顶上。

在寒冬的夜晚,周围漆黑一片。齐锐和年近七十的母亲先把梯子和望远镜从三楼的家搬下去,再走一段不短的路到达排房。搭好梯子后,齐锐先爬上屋顶,母亲在下边把东西递上去。“满头白发的母亲陪我一起搬望远镜的一幕,我至今想起来还特别感动。”齐锐说。

当海尔·波普彗星拖着一条美丽的尾巴照亮夜空时,母亲激动极了。她通过望远镜看见了自己一生从未见过的迷人景象。她开心地对齐锐说:“小时候,我在家乡也见过这种特别大的彗星。我们那时候没有望远镜,如果能通过望远镜观看,那该有多美啊……”那一晚,母亲和他回忆了很多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齐锐在一旁认真地听着,气氛温馨而美好。困到不想说话时,母子俩便一起仰望星空。万籁俱寂,唯有星星不甘寂寞地一直闪烁。

很多年后,一些家长向齐锐请教在家里怎么教孩子学天文,齐锐总会这样推心置腹地告诉他们:“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你能做到一点就够了:在没有危险、自身经济能力也能承受的情况下,尽力支持孩子的爱好。你的支持不一定能让孩子成为一位天文学家,但是,他以后每次回忆起童年都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乐于科普的博士

然而,从小痴迷天文的齐锐没能进入天文学专业学习。因为当时国家教育资源有限,在他高考的1988年,河南省连一个天文学专业的指标都没有。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想法,齐锐考入了清华大学的自动控制专业。

清华大学云集了全国最优秀最聪明的学子,有的真要用天才来形容:你起早贪黑地用功读书,考试只得70分;人家天天打扑克,却轻轻松松考100分。在这种环境里,心态是很容易崩掉的,但是齐锐能够从容淡定、宠辱不惊:“天文让人的格局更大,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生的100年只是短短一瞬。想到宇宙,你就不会钻牛角尖,也不会有那么多纠结和烦恼了。”

“现在回想起来,学习自动控制也特别好,可以让我沉下心来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当机器在自己的计算机控制之下自动完成操作给工厂带来效益时,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大学本科5年毕业后,齐锐又在清华大学硕博连读5年。

1990年2月14日,发生了一件震动世界也对齐锐影响深远的事件。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旅行者1号拍摄了一张地球照片“暗淡蓝点”。在此之前,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从“地心说”发展到“日心说”,后来又发现在银河系有2000亿个“太阳”。对于地球究竟在宇宙之中处于什么位置,大家众说纷纭。

原本,旅行者1号没有承担科普任务,传回来的都是科研数据。但是,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提出,希望旅行者1号一定要拍一张地球照片给普通人看看。浩瀚的宇宙是暗黑色的,在中心位置有一个发光的东西——太阳。用放大镜才能在角落里找到一个很暗的蓝色光点——地球,这就是“暗淡蓝点”所呈现的画面,朴素又让人震撼。卡尔·萨根还为此写了一首诗,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每一个国王与农夫,

每一对年轻情侣,每一个母亲和父亲,

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

每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

都在这里——一个悬浮于阳光中的尘埃小点上生活。

在浩瀚的宇宙剧场里,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

“暗淡蓝点”和这首诗让齐锐很受触动:“只要拿出这张照片让大家看看,就会知道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了。我特别钦佩这位科学家,他让普通人看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也让科学家知道了自己探索宇宙的意义。”齐锐开始不再局限于自己观星,而是想和卡尔·萨根一样为大众普及科学。

因为消息闭塞,那个年代的天文爱好者最痛苦的就是得不到天文资讯。很多天象的出现都有很强的时间性,一个大彗星可能只出现在这周,下周就再也看不到了。而一旦错过,就可能是一生。齐锐博士阶段的专业是人工智能,上网比较方便。于是,他登录国外的航天局网站,将最新的天文资讯翻译为中文并编辑成册,寄给全国几千名天文爱好者。这件事,他一直坚持做了8年。

2002年,身为清华大学教师的齐锐主动要求来到北京天文馆工作,担任了天文爱好者杂志社社长。《天文爱好者》是国内唯一的天文科普期刊。为了给更多孩子开启进入天文学的大门,齐锐和同事们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多样化。在大家的努力下,杂志从双月刊变为月刊,从黑白变为全彩,从60页增至100页,得到青少年天文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2005年,杂志社发起第一届天文爱好者星空大会Star Party活动。来自全国的天文爱好者们一起仰望星空,探索宇宙。之后每年,齐锐和同事们都会定期在不同地方召开星空大会,在全国各地掀起星空大会的热潮。而他出版的《漫步中国星空》也成为教育部指定中小学生阅读图书。编杂志、写书、做讲座、组织活动……齐锐成了一位科普达人。

特立独行的爸爸

2005年6月,齐锐“升职”为爸爸。与其他新手爸爸不同的是,他首先要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以前为了观星,齐锐习惯熬夜。最长的一次是他和朋友们在八达岭长城观测狮子座流星雨。看见有如狮王怒吼一般的壮观景象,没有人舍得睡觉,他们站在厚厚的积雪上熬了5天4夜,兴奋得嗓子都喊哑了。

儿子小时候,齐锐常常会抱着他一起观星,教他认识星座,给他讲天文故事。他还喜欢带着儿子走进大自然认识二十四节气。比如芒种时节来到乡间,让孩子认识一下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看看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景象。“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对于自然环境、农作物和气候变化的记录和总结。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延续至今,就是因为它一直出现在每个中国人的劳动生产、生活实践中,一直伴随着我们。”齐锐说。

在教育理念上,齐锐和太太出奇的一致: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有时,面对学校出的试卷,齐锐甚至会对儿子说:“你可以有其他答案,人生本来就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齐锐认为,儿子不需要钻进硕士、博士的套子里,也不需要用世俗的尺子衡量人生的意义。

除了独立思考,齐锐还希望儿子能够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至少观察30天,你才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夏虫不可语冰’,至少观察一年,才能知道四季的变化。在古代,太史令的职责之一就是观天象、做记录。坚持客观地观察、记录,就是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

如今,儿子已经是高中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齐锐却没有规划他的未来发展:“我希望儿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能靠着自己生存。天文给我们一个更高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你会发现地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群,不同的人群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所以,只要有法律和道德作为底线,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样子。我只要给孩子自由和信任就行了。”

除了天文以外,齐锐还喜欢读书。在他的书架上,有人工智能、天文、国学经典、诗词、历史、考古、中医等很多类书籍。因为涉猎颇广,齐锐做科普时,经常会把天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别具特色。

“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乔峰最厉害的武功是‘降龙十八掌’,它的每一个招式都出自《易经》。其实,龙不是古人凭空捏造的。在古代星象中,就有一条龙叫作东方苍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7个星宿组成。冬季,东方苍龙还没有出现在地平线,这是‘潜龙勿用’;每年农历二月,人们看见龙角刚刚从东方地平线升起,这是‘见龙在田’,也是‘龙抬头’的来历;夏至前后,人们能在傍晚看见一条完整的龙出现在南方天空,龙头高高扬起,显得特别高傲,这是‘飞龙在天’;秋天,龙头慢慢扎入西方的地平线,好像是低头后悔的模样,这是‘亢龙有悔’。由此,我们就能知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从生长到极点再到消亡的过程。很多父母望子成龙,但即使是龙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潜龙勿用’,意思是在龙弱小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揠苗助长。”

2022年,齐锐的书架上多了一本自己写的新书《七堂极简天文历法课》。他一直认为,天文学是一切学问的母学,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普及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借助天文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经常尝试新事物,年轻人喜欢玩儿的直播,齐锐也有兴趣。2019年9月,他担任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在疫情期间,北京天文馆只能闭门谢客。在同事们的鼓励下,2020年2月24日,齐锐勇敢出镜做了人生第一场科普直播,在北京古观象台上为大家讲解二月二“龙抬头”,生动幽默的讲解大受好评。之后,齐锐又通过直播科普“超级月亮”背后的奥秘等天文知识,其中“金环日食”的直播,观看人次高达1.6亿。除此之外,齐锐还在喜马拉雅上发布《齐说三体》系列音频,已有近2000万人收听。2021年,身为古观象台台长的他,录制系列视频节目《国宝的心跳》,介绍古观象台国宝的历史。今年7月2日,齐锐参与录制的《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节目第一集在爱奇艺首播……为了科普天文,他无论多忙都甘之如饴。

“我来北京天文馆20年了,天文馆也有一件事持续了20来年,那就是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当年跟着我们学天文的孩子,有些已经成为从事天文工作的教授、学者和研究人员了。看着一代代孩子成为天文人才,是我们科普工作者最欣慰的事。”齐锐说,他会继续陪着孩子们仰望星空。 TWALxboQLsDxvrROAviyACzBDo1Uk9qps4223NIF/YkTPJZbQiDmQ9bXdGyLzL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