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摄型VS依赖型

试着回想一下,下面描述的想法是否经常在你的脑海中上演?

·我觉得自己没有多数人那么热爱生活。

·我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家里人的累赘。

·我经常觉得任何人都比自己强。

·我经常感到疲惫,无力应对生活。

·我很容易产生负罪感。

·我总是不断地想起自己遭遇的失败。

·我在面对令人兴奋的事情时也很难感到喜悦。

·我不愿意参加娱乐活动,哪怕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我不止一次被人说过凡事都喜欢往坏处想。

如果你总是习惯性地忧虑、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在面对令人惬意的情形时依然闷闷不乐;就算受到别人的好评,也无法停止自我贬低;内心深处常常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关爱,那就说明你身上具有抑郁型人格的特质。

不过,抑郁型人格也有两种亚型:一种是内摄型,另一种是依赖型。

内摄型——我是罪恶之源

林杉大学毕业后,几经周折才找到现在这份工作,他很想把领导交代的每项任务都做到最好。上周五,领导安排林杉制作一份产品宣传的PPT。他牺牲了周末休息的时间,搜寻了大量的素材,做了一份精美的幻灯片,周一上班后就及时发给了领导。

领导看过后,随口就说了一句:“不是我想要的,内容太多,要精简一点。”接着,领导就给林杉讲了制作产品PPT的要义,以及要达成怎样的预期效果?然而,这些话林杉都没怎么听进去,他满脸通红、胸口沉闷,脑子里不断地重复着领导的话——“不是我想要的”。

走出领导的办公室,林杉郁闷不已,他心想:“我真是太差劲了,领导只看了一眼就说不是他想要的。也许,之前找不到工作是有原因的,我本来就没有经验,学习能力也不强,能获得现在这个职位可能只是运气使然,如果公司不是急缺人手,我怎么可能有机会呢?”此时的林杉,已无心修改PPT,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过去那些失败的瞬间,就像定格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强烈的挫败感与羞耻感缠绕着他,让他对自己产生了莫名的怨恨。

林杉思考问题的逻辑,完全符合内摄型抑郁人格者的特质。弗洛伊德说过:“抑郁是转而向内的愤怒。”在内摄型抑郁人格者看来——发生在自己身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错,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我要为此负全部的责任。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很难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也会极力避免批评他人。在遇到自私或冷漠的同伴时,他们通常难以摆脱,而是会选择以不断改善自己的方式来避免冲突。

为什么不能把愤怒向外释放一些,非要选择自我攻击呢?

我们知道,人类刚出生时是非常脆弱的,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存活。如果一个孩子必须依赖的客体(养育者,通常是父母)不够可靠或是对其做出一些伤害性的行为,孩子就必须在接受现实和否认现实之间做出抉择。

试想一下:唯一能够依赖的人不可靠,或是伤害了弱小的自己,这个现实是多么可怕?于是,孩子就否认了这个糟糕的、让自己无能为力的现实——不是父母不够好,是我自己不好,才导致了他们这样对待我。反过来,如果我乖一点,就会符合父母的期待,他们就会喜爱我、欣赏我。

依赖型——我对生活充满了绝望

当只能依赖的父母没有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关爱与照顾时,选择否认的孩子形成了内摄型抑郁人格,他们会通过把错误归咎于自己、改善自己来让生活重回正轨。

如果孩子选择了接受了现实,又会怎样呢?

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自己无能为力,仿佛做什么都没办法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于是,就会陷入无奈和绝望。渐渐地,他们会觉得能否被人关爱,不在于我表现得多好,而是他们能不能够主动发现我的需求并满足我。

依赖型抑郁人格者,内在体验是孤单,害怕被抛弃,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不被喜欢。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太会主动与人搭讪,而是会不断地观察是否有人注意到了自己。如果别人对他表现得不是很热情,没有积极回应他,他就会陷入苦闷。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常常会把对方当成“唯一的救赎者”,很可能在有了对方之后,其他事情都变得模糊不清了。极有可能,他会一天发几十条消息、打十几通电话,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回复,就会担心另一半是否不爱自己了,或是讨厌自己了。和这样的恋人相处,令人不堪重负,许多人不是不爱,而是无力承受。 UJOIwWLokmE9rthhcBO7T56KipDEHM7dg+cUp4aGwW9bpxahQQQ+Hko/EKbb9W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