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时,英国的鲜奶公司把鲜奶送到订购牛奶的客户门口时,既不在奶瓶上盖盖子,也不封口。所以,当地的麻雀和红襟鸟总可以很轻松地喝到凝固在牛奶表面的奶油皮。后来,为了安全和卫生起见,牛奶公司开始用锡箔纸把奶瓶口封起来。令人意外的是,几年之后,当地的麻雀都学会了啄开封纸,吃到奶油皮的本领,而红襟鸟却一直没能掌握这种方法。两种鸟的差异引起了生物学家的研究兴趣,他们从生物学角度对这两种鸟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它们的生理结构基本上没有很大区别。
是什么原因让这两种鸟形成了如此大的差别呢?后来,社会学家揭露了真相:这种进化的差别源自两种鸟儿不同的生活习性。麻雀是群居的物种,当某只麻雀偶然间学会了啄破锡皮纸可以吃到奶油皮的方法后,其他麻雀便也会群起而效仿。红襟鸟是独居物种,它们圈地为生,彼此之间的沟通也仅限于求偶和对侵犯领地者的攻击。因此,就算偶有红襟鸟发现了取食奶油皮的奥秘,也会因为它们的独大和专享,无法让同类一同受益。
人类是群居动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全球人类大连接的时代。现代人即便不出家门,也可以浏览大千世界发生的一切;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结识几十个、上百个朋友,并随时与他们保持联系。这种互动模式带来了便捷,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把自己活成了现实中的“红襟鸟”。
不是每一个独自生活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应,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决定孤独的因素,并非朋友的数量,而是个体与社会在情感上隔离的程度。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都遵从“给予—接受”的模式,接受的前提是给予,你传递出去的是温暖与善意,才可能接受到来自他人同样的馈赠。
把自己活成孤岛的人,往往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少了同理心,就意味着存在共情障碍,没有办法准确判读他人的观点,不能预测他人的反应或行为,继而做出不恰当的举动,破坏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短暂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却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阂与疏离,进而强化孤独感。
美国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表明,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15支烟。同时,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水平,削弱免疫系统;孤独者患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其生活方式致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3倍!
长期处于戒备、孤独、焦虑和压力之中,人的共情力就会降低,也意识不到应当给予他人帮助,因为他的关注点全在自身的消极情绪中。然而,给予他人共情和温暖,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创造有意义的关系,却能够促进一种对神经系统有益的化学物质产生,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给生活带来意义。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当被试频繁地帮助他人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这种感觉和快乐相仿,能够降低被试的压力荷尔蒙,促进其心血管健康并巩固免疫系统。被试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中,身体会释放出令人产生愉悦感、减缓疼痛的内啡肽。根据这一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助人快感”一词,用来形容助人带来的愉悦体验。
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快乐,就要学会共情;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快乐,也要学会共情。当我们以共情温暖他人的时候,受益者不仅是对方,这一行为同样也在滋养和帮助我们自己。共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一种根植于心的修养,也是一种朴素而美好的善良。没有共情扎根的心灵,是冷漠的,是冰凉的,是没有喜悦的。当我们愿意并有能力给予他人理解与帮助时,内心才能变得丰盈起来。
个体构建心理基础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最重要的一步,是“我”是否被这个世界所接纳?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真实的情绪感受、真正的需求,不曾被很好地理解、接纳和满足,他就会躲在厚厚的防御机制里,与父母渐行渐远,与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无法发展出对自己、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近几年网络频繁曝出青少年自杀的事件,每每读到这样的报道,都不禁让我们悲从中来,扼腕叹息。对于这样的情况,许多人都在追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是不是缺少挫折磨炼?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不被共情,缺少爱与安全感。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在本能地去获得父母的认可与爱。有同理心和共情力的孩子,内心的温暖、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都是从父母那里习来的。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及时的回应,以及必要的共情,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做错了。没有被温柔对待过,便没有机会习得体谅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攻击、自我惩罚,都是把愤怒和否定指向了自己,当这种否定和惩罚达到极限,就会发展成自我毁灭。
为人父母者,无不对子女心存一些期待,希望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竭尽心力地去引导和教育。初衷是好的,尽职尽责也没有错,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特别是在孩子做错事、犯脾气、看起来不那么可爱的时候,又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是厌烦、批评或指责,还是尊重、理解和信任?
综艺节目《少年说》里的一幕情节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个女孩声泪俱下地控诉自己的妈妈:“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然而,妈妈冷冰冰地回应道:“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是因为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女孩很委屈,一边擦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可妈妈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要拍你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女孩意识到,无论自己说什么,都无法获得妈妈的理解,便带着眼泪走下了台。
不可否认,这位妈妈在生活中很关注女儿的一举一动,也有望女成凤的期待。可是,这样的教育似乎有些冰冷,妈妈的关注点是孩子有没有比其他人更优秀,能否保持一个稳定的成绩,至于孩子的想法、情绪和感受,却从未被看见。
当女孩说出自己的心声时,妈妈一直在强调“当你……时,我觉得我要……”自始至终都是在说“我”,全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诠释问题,没有一个字是在共情孩子。在整个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所有的情绪和感受都没有被看见、被理解,所有的努力和优点都没有被认可、被肯定,她怎么能不委屈、不难过、不失望呢?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孩子的心犹如一座孤岛。父母与子女是世间最美好的相遇,父母为孩子好也无可厚非,但是相比“为你好”,孩子更想要的是“我懂你”,是发自内心的接受、理解与连接。当孩子得到父母深深的共情,感受到真正的被爱与被接纳,他才会有更多的勇气和底气去面对未来,过好自己的人生。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却本着为孩子好的心意,强迫他们遵从自己的意志,其实就是赤裸裸的情感绑架。
共情孩子,意味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能力和意愿,以善意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否定或排斥。共情孩子,意味着要全身心地倾听,鼓励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不打断、不做价值评判,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并给予相应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在听且听懂了。做到尊重与倾听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转化情绪,思考解决问题之道。
比如,当孩子写作业拖拉时,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去处理,只会让孩子的抵触情绪更强烈,甚至会和家长唱反调。此刻,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写作业?他是遇到了困难,还是心里惦念着其他的事?从善意的理解出发,就可以跟孩子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不带评判地去聆听他的真实想法,给予全然的接纳。
别小看这个过程,当孩子的感受、动机和愿望得到了共情后,他的情绪就会流动起来,释放出压抑在心里的负面能量。此时,再跟孩子去探讨行为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因为在共情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绪得到了梳理,他能够摆脱情绪的困扰,在理性的状态下思考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处理问题的选择,如“我先玩半小时,再去写作业”“我把没有掌握的部分重新学习一下”“我希望妈妈陪着我做这件事”。
世界上多的是爱孩子的父母,少的是懂孩子的父母。爱,不仅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纠正行为上的偏差,正如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中所言:“如果没有共情所赋予的相互理解和积极参与,爱就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简单词汇。共情,让爱有了高度、分量和平衡;共情是爱的血与肉,是它跳动的心脏,是它求索的灵魂。共情,让爱成为爱。”
周六的上午,妻子睡到7点半就已经躺不住了,她起来收拾家务。到了10点钟,家里已经焕然一新,整洁有序,脏衣服也都洗净晾晒完毕。妻子轻轻打开卧室的门,看到丈夫依然在熟睡,转身退了出来,到厨房准备午餐。
忙活了一上午,转眼到了11点钟。此时,丈夫还在睡觉,妻子心里不禁有些失落,还夹杂着些许不满。她走进卧室,想叫丈夫起来吃午饭,不承想俩人却吵了起来。
妻子:“该吃饭了,你还不起来?”
丈夫:“我再躺一会儿,累。”
妻子:“谁不累呀?又不是就你一个人上班?”
丈夫:“周末多躺一会儿怎么了?”
妻子:“那么多家务活呢,你说怎么了?”
丈夫:“你要不愿意做,就放在那里别管,我起来再做。”
妻子:“我什么时候不愿意做了?哪个周末不都是我在做?”
丈夫:“我每天5点多就得出门,周末只想睡会儿觉,真是烦死了。”
妻子:“你还烦了,我还烦呢!费力不讨好。”
这样的生活场景,我们似乎经常会瞥见,甚至曾经亲历过。从客观事实上分析,上了一周班的妻子,周末早早起来收拾家务、准备午餐,辛苦是自然的;同样,每个工作日必须5点多起来上班的丈夫,早出晚归也很疲惫,他希望周末能多补补觉,也在情理之中。两个人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却吵了起来呢?
也许有朋友会说,是妻子的态度不好,开口就指责丈夫不起床,摆出了一副指责的架势。确实,妻子的沟通方式存在问题:一方面,丈夫早出晚归、忙碌奔波,身体上的疲累是客观事实,并不是想要故意偷懒,这样的指责会让丈夫感到很委屈;另一方面,妻子所说的话中,没有一句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需求。
我们都看到了,妻子并不是一早就催促丈夫起床,她7点半主动起床收拾家务、准备午餐,期间没有一句怨言。直到11点钟,一切就绪后,她才产生了失落与不满的情绪。这份失落和不满是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丈夫起得晚,没有帮她分担家务。丈夫每天早晨5点多就要出门,上班路途是很远的,这也意味着他每天回家的时间不会太早。如此一来,两个人相互陪伴的时间就很少了。妻子很希望,周末两人都在家的时候,可以一起做点家务、聊聊天,在整洁有序的家里静下心来好好地吃一顿饭。渴望陪伴,才是她的真实需求。
在许多人看来,时间是冲淡感情的元凶,初相见的美好与亲密,随着岁月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淡,甚至调转成了相爱相杀,或是形同陌路。明明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历尽千辛万苦才修得爱情的正果,怎么到头来却面目全非了呢?难道“七年之痒”是不可逃脱的宿命?
不,时间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消耗感情的是没有共情的爱。多少伴侣和夫妻相处多年,彼此心里都装着对方,真要放弃是难以割舍的,可在相处的过程中却是坎坎坷坷、矛盾重重,开口直戳对方的痛处,不是吵架就是冷战。他们不是不再相爱,只是这份爱里少了共情,这才是消耗感情的元凶。
在亲密关系中,双方的共情体验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真正感受和体会对方的情绪,了解对方的内心需求;同时也需要对方能够理解自己,感受到自己言行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进入对方的世界去看待他的做法,还要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不仅要表达出对伴侣的理解,还要澄清自己内在的需求,希望对方给予什么样的回应。
就上述的事例而言,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共情沟通的情景——
妻子:“是不是还挺困的?每周早出晚归,确实挺熬人的。”
丈夫:“嗯,是有点儿累。你几点起来的?”
妻子:“7点半,我收拾完了家务,也做好了午饭。”
丈夫:“辛苦你了,平时上班,周末还要做家务。”
妻子:“午饭已经好了,待会就凉了,要不先起来吃饭吧?”
丈夫:“嗯,好。下午你想去哪儿玩吗?”
妻子:“其实我还挺想去公园的,毕竟只有周末咱们才能一起出门,我也希望你多陪陪我。只是你每周都挺累的,要是不愿意动,我也能理解。”
丈夫:“你说得也有道理,不能因为工作影响了生活。吃完饭我洗碗,然后咱们去公园走走,我觉得活动一下也挺好的,一直躺着没精神。”
在这样的沟通中,妻子和丈夫都看到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在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共情式的对话,让彼此充满安慰、充满力量,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以及深深地彼此相爱。
至此我们应当了解,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很容易,但要让亲密关系存续下去,愈发地持久弥香,却并不容易。为了永浴爱河,我们必须要培养共情力,这份共情会让我们产生患难与共、亲密无间的特殊感受,从而获得温暖又充满爱的滋养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