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递出温暖与善意时,也在滋养自己

20世纪30年代时,英国的鲜奶公司把鲜奶送到订购牛奶的客户门口时,既不在奶瓶上盖盖子,也不封口。所以,当地的麻雀和红襟鸟总可以很轻松地喝到凝固在牛奶表面的奶油皮。后来,为了安全和卫生起见,牛奶公司开始用锡箔纸把奶瓶口封起来。令人意外的是,几年之后,当地的麻雀都学会了啄开封纸,吃到奶油皮的本领,而红襟鸟却一直没能掌握这种方法。两种鸟的差异引起了生物学家的研究兴趣,他们从生物学角度对这两种鸟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它们的生理结构基本上没有很大区别。

是什么原因让这两种鸟形成了如此大的差别呢?后来,社会学家揭露了真相:这种进化的差别源自两种鸟儿不同的生活习性。麻雀是群居的物种,当某只麻雀偶然间学会了啄破锡皮纸可以吃到奶油皮的方法后,其他麻雀便也会群起而效仿。红襟鸟是独居物种,它们圈地为生,彼此之间的沟通也仅限于求偶和对侵犯领地者的攻击。因此,就算偶有红襟鸟发现了取食奶油皮的奥秘,也会因为它们的独大和专享,无法让同类一同受益。

人类是群居动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全球人类大连接的时代。现代人即便不出家门,也可以浏览大千世界发生的一切;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结识几十个、上百个朋友,并随时与他们保持联系。这种互动模式带来了便捷,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把自己活成了现实中的“红襟鸟”。

不是每一个独自生活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应,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决定孤独的因素,并非朋友的数量,而是个体与社会在情感上隔离的程度。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都遵从“给予—接受”的模式,接受的前提是给予,你传递出去的是温暖与善意,才可能接受到来自他人同样的馈赠。

把自己活成孤岛的人,往往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少了同理心,就意味着存在共情障碍,没有办法准确判读他人的观点,不能预测他人的反应或行为,继而做出不恰当的举动,破坏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短暂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却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阂与疏离,进而强化孤独感。

美国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表明,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15支烟。同时,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水平,削弱免疫系统;孤独者患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其生活方式致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3倍!

长期处于戒备、孤独、焦虑和压力之中,人的共情力就会降低,也意识不到应当给予他人帮助,因为他的关注点全在自身的消极情绪中。然而,给予他人共情和温暖,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创造有意义的关系,却能够促进一种对神经系统有益的化学物质产生,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给生活带来意义。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当被试频繁地帮助他人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这种感觉和快乐相仿,能够降低被试的压力荷尔蒙,促进其心血管健康并巩固免疫系统。被试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中,身体会释放出令人产生愉悦感、减缓疼痛的内啡肽。根据这一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助人快感”一词,用来形容助人带来的愉悦体验。

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快乐,就要学会共情;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快乐,也要学会共情。当我们以共情温暖他人的时候,受益者不仅是对方,这一行为同样也在滋养和帮助我们自己。共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一种根植于心的修养,也是一种朴素而美好的善良。没有共情扎根的心灵,是冷漠的,是冰凉的,是没有喜悦的。当我们愿意并有能力给予他人理解与帮助时,内心才能变得丰盈起来。 nkz9xJu1xNMCn2uLMnl8/3+NrC/0NLme49aJyoCyO29X0Ltc5jPN/uCEJ4JaS3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