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共情≠比惨:苦是无法用来比较的

刚生完孩子的那段时间,卢珊并没有沉浸在成为母亲的喜悦中,相反,她整个人都显得很消沉。尽管家里雇佣着育儿嫂,可她还是要承担夜里给孩子喂奶的责任,一向贪睡的她,因为睡眠不足总感觉疲惫不堪,黑眼圈无法消退。望着粗了两圈的腰和下垂的腹部,她更是烦躁不安。

丈夫正在筹备公司的业务拓展计划,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干脆住在公司。即便是在家,他也是倒头就睡,和卢珊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卢珊觉得,整个生活都因为有了孩子发生了巨变,她经常向丈夫发脾气,而丈夫有时并不知道原因,就觉得她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碰到这样的情况,他干脆两三天都以忙碌为由,在公司里躲清静。

无处发泄的卢珊,想吵架都找不到人。她打电话给朋友,想倾吐一下自己生产后的这些烦心事,可是话还没说几句,朋友就回应道:“你呀,就是不知足!谁带孩子都很辛苦,你这已经不错了,不用操心赚钱,家里还雇着育儿嫂。像我们这样的,什么事都得自己干!你不知道,我女儿小的时候,我每天都要在公司给她背奶……”

卢珊不好意思直接打断朋友的话,但她其实已经听不进去了,最后只好以一句“看来都不容易”挂断了电话。那一刻,卢珊比没有倾诉之前更难受,因为朋友没有像她预期的那样给予理解、安慰和帮助,反倒是让她接收了更多的负能量,话里话外都透着指责——“比你不容易的人多了,你这根本就不叫事,完全是好日子不得好过,太矫情了!”

也许,朋友的本意是想让卢珊知道:多数新手妈妈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而她们的处境比卢珊更艰难,也更辛苦。试图通过对比,让卢珊把自己的痛苦缩小,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慰他人。听到别人诉苦,就把自己的陈年旧账、悲惨往事也倒出来,很自然地附上一句:“你不知道,我那时候……”希望对方能够知道,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艰难,甚至比对方更痛苦。

这样的做法有用吗?看到卢珊的状态,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当一个人向我们倾吐烦心事时,他是在诉说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把话题转移到自己的经历上,开始跟对方“比惨”,那么对方会感觉到,他没有被真正地倾听,我们没接收到他正在经受痛苦并渴望倾诉的信号,似乎他的感受是不值一提的。这样一来,原本积压了一肚子的苦水,还没来得及倒,就只能憋屈地咽下去了。

共情,要求我们用心倾听,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倾诉者的身上,体会对方的感受,看到对方真正的诉求。比惨不是共情,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把注意力从对方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硬生生地切断了对方的倾诉与表达。这样的“安慰”不仅是无效的,还会给倾诉者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强化负面的想法——“没有人能理解我,说了也没用”。

退一步说,比惨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必要。

鲁迅先生写过这样一番话:“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读起来有些悲凉,却也道出了现实,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活在世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难题:有人经受婚姻的苦,有人经受病痛的苦,有人经受物质上的匮乏,有人经受精神上的折磨,谁也无法对这些苦难进行排序。同样,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价值评判的标准也不一样,在你看来不算事儿的遭遇,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人生中的苦,谁也没有办法做评价,更无法定论它究竟算不算苦,够不够苦?同样一种苦,其程度、性质以及造成的后果,也不尽相同。所以,苦不苦,唯有当事人说了算。

当别人向我们诉苦时,无论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苦难,都要尽量做到认真倾听、换位思考,让对方释放压抑在心底的情绪。不要和对方比惨,那是我们的经历和感受,也隐含着我们的看法与认知,不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便是我们渴望得到对方的共情,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当一个人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时,他的共情能力会受损,没有足够心理力量再去给予他人需要的理解与关爱。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所以才更需要共情。不要只觉得他人吵闹不堪,没有谁能够孤立地活一生;也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苦去稀释对方的苦,因为苦无法比较。学会站在对方的世界去看待他的经历,用心去感受他的感受,艰难的处境不会瞬间化为乌有,可这份珍贵的懂得与抱持,却能给予对方直面艰难的力量。 m0gc3j/4LK7H8YYCNlyyaSYIVLrpCcVQ+O/6J215y24IrKSnc0Yjd2SVBPesN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