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PMA成功之道训练班上,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向学员们提出了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30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学员们很惊诧,一度怀疑自己听错了。一阵沉默过后,拿破仑·希尔又重复了刚刚的问题:“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30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当大家了解到这不是一个玩笑后,立刻有人站出来反驳——
“要把那些杀人犯、抢劫犯、强奸犯全部释放吗?”
“那样的话,我们就别想得到安宁了。”
“不管怎样,一定要有监狱。”
“对,社会秩序会遭到破坏。”
“如果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监狱。”
……
见学员们情绪激动,大呼不可能,拿破仑·希尔表现得很平静,他换了一种方式表达:“现在,我们来试着相信可以废除监狱这一事实,如果真的可以如此,我们该如何着手?”
学员们有点儿勉强地把它当成实验,沉静了一会儿,有人犹豫地说:“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动中心,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很快,刚刚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开始参与到讨论中——
“大部分的罪犯都是低收入者,要消除贫穷。”
“要能辨认、疏导有犯罪倾向的人。”
“可以尝试用手术的方法来治疗某些罪犯……”
……
结果,得出了18种构想。此时,拿破仑·希尔告诉大家:“进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当你确信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为你提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可当你真正地相信某件事能够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帮你找出各种做得到的方法。”
很多时候,事情并非难以做到,而是我们以为自己做不到。这种自我设限,让我们丧失了行动的勇气,默认了拖延。久而久之,“做不到”就被刻进了人生的字典。自我设限好比把人生圈定在一个范围内,原本能发挥出的潜能也被禁锢。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自我设限行为在拖延者身上的表现的实验:
研究对象是一群即将读大学的女生。最初,所有的女生都去做那些看起来很难但又有解决可能的测试题。之后,研究者对其中一半的女生说:“与其他测试者相比,你们表现得很出色。”对另一半女生,则没有做出任何评价。
到了执行第二轮任务时,研究者首先让所有女生自行选择环境:嘈杂的分散注意力的环境,或者是安静无干扰的环境。接下来,又让她们选择不同的任务:发散性题目,或是无须动脑就能完成的题目。最后,她们还要做一个选择:对于自己的表现结果严格保密,只有自己知道,或者是把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公布出来。
结果,有拖延倾向的女生,更喜欢选择有干扰的环境。事实上,试验到她们做出这一选择时,就已经结束了。所有参加试验的女生都相信,她们选择了这一环境时肯定会听到噪声。所以,当她们不能确定自己在第二轮任务中的表现时,她们选择提前设置障碍,选择自我设限。如此,她们就可以为自己接下来糟糕的表现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
推迟着不去做一件事,或是拖着不肯完成一项任务,试图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万一结果真的不理想,至少可以用这个借口逃避谴责……看起来,这真的是一种绝佳的自我保护方式,但它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从此走上一条拖延和平庸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