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的相关理论有交际语言能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本章将分别展开论述。
交际语言能力理论发展对外语能力标准的建立有深远影响(成波,2011)。许多国外语言能力量表,包括美国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和欧洲的《欧框》,以及本篇的研究对象《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还有国内最新颁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理论框架都是基于交际语言能力理论而建立的。因此本节也将从交际语言能力这个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比较,检验其是否符合交际语言能力的要求——在实践中用语言去交际,换句话说就是用语言做事情(to do)。
既然是交际语言能力,那么首先就要理解和区分这些概念:语言素养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语言能力(language ability)、语言水平(language proficiency)、语言执行能力(language performance)和语言具体工作能力(language capacity)。语言素养能力和语言知识指的是使用者对语言的了解,语言能力、语言水平、语言执行能力和语言具体工作能力指的是使用语言知识去交际的能力(Hymes,1972)。
乔姆斯基在1972年率先提出了语言能力这一概念,代表在一个相同的语言社区内某种语言的理想听说者的完备知识,他认为语言知识与社会文化特征是相分离的。
后来海姆斯发现乔姆斯基对于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分太过于狭窄,以至于不能将语言行为作为整体来描述,因此提出了交际能力。根据海姆斯的观点,交际能力包含四个方面:①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某事是正式可能的;②根据实施手段,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某事是可行的;③关于使用和评估的背景,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某事是适当的(或快乐的、成功的);④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它的完成意味着什么(Hymes,1972)。海姆斯将“交际能力”定义为“了解和产生语言的参照和社会意义规则的认识”(Hymes,1972;杨慧中、桂诗春,2007)。
卡纳尔和斯温(1980)认为,海姆斯的社会语言学工作对于语言学习的交际方法发展很重要。他们提出了一种交际能力模型,包括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和策略能力四个方面,由口头和非言语交际策略组成。
巴赫曼更努力地对卡纳尔和斯温提出的交际能力进行细分,他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框架,并把交际语言能力定义为“语言知识和在交际中使用该知识的能力”,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Bachman,1999)。
在过去的每种模型中,语言能力构成部分都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语法、社会语言学和策略组成部分(grammatical,sociolinguistic and strategic components)(Canale and Swain,1979;1980),后来又增加了话语部分(discourse component)(Canale,1983)。
(2)语言、话语、参照和社会文化组成部分(linguistic,discourse,referential and socio-cultural components)(Moirand,1982)。
(3)语法、文本、语用学(言外和社会语言学)和策略组成部分[grammatical,textual,pragmatic(illocutionary and sociolinguistic)and strategic components](Bachman,1999)。
(4)语法、文本、功能、社会语言学和策略组成部分(grammatical,textual,functional,sociolinguistic and strategic components)(Bachman and Palmer,1996;2010)。
(5)语言、话语、社会文化、策略和行动组成部分(linguistic,discourse,socio-cultural,strategic and actionable components)(Celce-Murcia,1995;Pawlikowska-Smith,2015)。
根据巴赫曼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框架,在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机制三方面下又有了细分。
语言能力由一系列运用在交际中的特定的知识构成,包括组织能力(由语法的语篇能力构成)、交际能力(由言外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构成)。
(1)语法能力包含的是相对独立的能力,比如词汇、形态、句法和音韵能力。
(2)语篇能力是一种连接话语组成语篇的能力,比如连贯和修辞结构。
(3)言外能力指的是语言使用者能够用语言表达出很多功能的能力,如思维功能、操纵功能、启发式功能和想象功能。
(4)社会语言能力由根据特定语言使用环境来实施语言功能的能力构成。
策略能力是“在语境化的交际语言使用中,实施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的心理能力”。为得出一种实现交际目的最有效的方式,策略能力展示了评估功能(在特定环境下识别、决定、评估信息)、规划功能(从语言能力中检索相关项目并制定计划)和执行功能(在适合交际目标和语境的方式和渠道中实施计划的心理生理机制)(Bachman,1999)。
心理生理机制是“在实际使用语言时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的神经和心理过程”。其特点在于语言实施的渠道(听觉和视觉)和方式(接受和产出)。
然而根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语言能力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以及各种策略,参与特定情境下某一话题的语言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此处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即语言能力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恰好证明了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从交际语言能力理论视角来分析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合理的。
建构主义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主要倡导者有皮亚杰、维果斯基、布鲁纳等人(黄净,2015),其本质上是对学习的一种比喻,把获得知识比作建筑或建构的过程(Fox,2001)。换句话说,学习并不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积累,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新的认知结构不仅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延续,而且是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章建跃,1998)。此外,建构主义者指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面向某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专业的学科知识被理解为科学家意识一致所形成的一种结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如标准英语语言)进行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取自己的意义,获得自身领悟的而非教师灌输的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最终能够流畅、自由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黄净,2015)。目前国际英语的发展趋势也是将英语与具体学科相结合,并将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而本书研究的语言能力标准也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因此在对标准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中,笔者也将用建构主义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将英语与学科相结合这两个方面为准则去检验两个标准的内容和应用,比如是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是否将学习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最后得出相应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