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决战淮海

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军不得不放弃分区防御而实行重点防御。它的五个战略集团即胡宗南、白崇禧、刘峙、傅作义、卫立煌集团,已被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五个战场,相互间已难以形成配合。

这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九月会议,会议提出全党的战略任务是: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大约5年的时间内歼敌正规军500个旅(师)左右,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根据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精神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发起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歼灭了国民党许多有生力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至11月初,随着济南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整个战争形势开始发生重要的变化。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形势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经占有优势。“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此时,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各个集团已经不能构成完整战线,刘峙、白崇禧两个集团共75万人被孤立在徐州、武汉及其周围。中原地区的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已经掌握控制了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的苏鲁豫皖地区、大别山地区,平汉路以西的郑州、洛阳地区,南阳、郧阳、襄阳、荆州等地区。在中原和国民党军重兵集团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至11月初,随着济南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蒋介石收缩在徐州地区的南线主力,已处在中原和华东野战军的夹击之中。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

1948年11月6日,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打响了。

淮海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参加这一战役的有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共约60万人。

对于这次战略决战,国共双方都非常关注。

蒋介石说,徐淮会战实为存亡之最大关键。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明确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

发动淮海战役,最初是由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粟裕于9月24日向中央军委提出的,9月25日,中央军委同意粟裕的建议,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10月11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电告中野和华野,指示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执行淮海战役的计划。

毛泽东说,两支野战军在一起,不是增加一倍的力量,而是增加几倍的力量。

为了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五人总前委,成员有: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执行领导淮海前线军事和作战的职权。统一领导与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在原拟淮海战役计划基础上,以徐州为中心与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集团进行大规模决战。

在淮海战役之初,中原野战军的任务是切断徐蚌线,占领宿县,配合华东野战军全歼黄百韬兵团。

早在1948年10月下旬,中央军委就曾电示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主力到蒙城地区集结,然后攻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埠段铁路。”陈毅、邓小平根据整个敌我态势,经过认真、反复的研究,当天急电中央军委,建议把中野集结地改为永城、亳县、涡阳中间地区。这样,无论南出宿县—蚌埠线,或东出徐州—宿县线均较方便;尤其后者,对配合华野作战更加直接、有力。中央军委当即同意了这个建议。

11月3日,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向中央军委建议“陈、邓主力应力求首先斩断徐州、宿县铁路,造成隔断孙元良兵团,会攻徐州的形势”。中央军委电示陈、邓,同意这一建议,令陈、邓:“你们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完成对宿县的包围。”

徐州,位于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的交会处,是中原战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在那里重兵集结。以刘峙为总司令的国民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就设在那里。在徐州西边是邱清泉的第二兵团,东边是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和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北边驻有第五、十三、十四等3个绥靖区部队;南边到蚌埠铁路两侧,西有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东有李延年的第六兵团。

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邓小平命令徐州以西的中野主力及华野一部共6个纵队,在徐州西侧陇海线上的商丘、砀山段70公里处,发起猛攻,并控制了由此至郑州的300公里铁路线,直逼徐州。

华野主力在粟裕的指挥下,在徐州以东对黄百韬兵团发起猛攻,将第七兵团合围在碾庄。

11月11日晚,邓小平在临淮集文昌宫召集杨勇、陈赓、陈锡联、秦基伟等纵队司令员开会。

邓小平说明了攻占宿县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此次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从正面扑向津浦线,夺取宿县,控制徐州、蚌埠段,对直接配合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对防止徐州敌重兵集团南逃,特别是对阻止由平汉线经山东进急援徐州之敌黄维兵团,都有重大意义。我们占领了宿县城,控制了徐蚌两侧广大地区,就有了战场,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黄维兵团。

最后邓小平指出:淮海战役关系到中国革命的进程,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任何代价,坚决大胆地去夺取战役的胜利。“为了这个目的,在淮海战场上,只要歼灭了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宿县是一座古城,在徐州以南,蚌埠以北,扼南北交通要冲,有“南徐州”之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在宿县积存了大量武器、弹药、被服、装备等军需物资,这里是徐州重兵集团的后方补给基地。宿县城是永久设防的城市,守敌有1.3万余人。它有高厚的城墙,坚固的工事,环城有宽约3丈、水深没顶的护城河,易守难攻。

会后,各纵队司令员连夜召开会议,传达首长指示和野司部署,认真讨论了作战方案。兵分三路,以急行军速度向宿县地区开进。经过连日激战,终于在11月16日胜利攻占宿县城。

攻占宿县,吸引了徐州之敌南顾,减轻了东援的压力,有力地配合了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

邓小平后来在回忆中野攻占宿县时多次说:“宿县是关键,占领了宿县,就把徐州和南面切断了。实际上形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1日,粟裕接总前委电令,组织部队强攻碾庄。11月22日攻克碾庄。我军以歼敌正规军18个师的战绩结束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

11月23日,毛泽东在给刘陈邓等祝贺淮海战役歼灭黄百韬兵团和第一阶段伟大胜利的电报中,对攻占宿县切断徐蚌线,作了很高评价。毛泽东说:“你们消灭了刘峙系统正规军18个整师(包括争取何张3个师起义在内),并给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刘汝明4个兵团以相当打击,占领徐州以南、以东、以北、以西广大地区,隔断徐蚌联系,使徐敌陷于孤立地位,这是一个伟大胜利。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

也就是在这一天,总前委和中野指挥部进驻宿县小李家村。指挥部设在一个大院子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住在村边一个偏僻的小院子里。三个人住着一个里外间,邓小平和陈毅住在外间,年龄最大的刘伯承住在里间。三个人中邓小平年龄最小,身体也好。在对黄维兵团的作战中,他主动担负了战役的具体组织指挥工作。邓小平对刘伯承、陈毅说:“具体工作让我多做些,夜间值班我也多值些。”他还向作战科宣布:一般事情多找他请示报告,重大事情同时报刘、陈首长。

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是打敌黄维兵团,或是打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或是进攻徐州地区的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部,总前委常委及时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原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张震回忆说:“小平同志审时度势,一看到这个情况,认为只有把黄维兵团歼灭,因为黄维兵团已经走得精疲力竭了。同时他也离蚌埠比较近,那边南京的部队逼近。把南京和徐州拉开,所以决定先打黄维兵团,然后再集中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清灭杜聿明集团。”

刘陈邓是11月14日向中央军委提出以“歼灭黄维兵团为上策”的。19日,他们再次向中央军委建议:“下一步作战以在南线打黄维、李延年为上策。”21日,毛泽东、中央军委电示同意。24日,毛泽东、中央军委又复电总前委:“(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士渠)张(震)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嫡系精锐兵团之一,下辖12万余人,其中十八军号称蒋军“五大主力”之一,且全副美式装备。中野开始参战的总兵力也不过12万余人,且装备处于劣势。要啃黄维这块硬骨头,是相当吃力的。但是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关系整个战役的进程,对解放全中原有重要作用。中野指战员遵照总前委指示,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在华野协同下,与黄维兵团进行决战。

黄维兵团18日进至蒙城地区后,即遭中野部队的顽强阻击。24日上午黄维兵团强渡浍河,进入了我军预设的袋形阵地。黄维发觉自己处于不利态势,仓皇调头南撤,中野部队于当日黄昏全线猛烈出击。25日晨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一带地区,开始进入“完成包围、紧缩包围、准备攻击,及对付敌人攻击”的第二阶段。

11月26日5时,刘陈邓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去合围黄维兵团的第一封捷报。当天晚上8时,毛泽东回电:“25日11时、26日5时两电均悉。黄维被围,有歼灭希望,极为欣慰。”

黄维被围后,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先是精心挑选了4个主力师在飞机、坦克、炮火掩护下,向东南方向突围,被中野第六纵队和陕南独立旅所击退。

恰在此时,4个主力师中的一一〇师趁突围之机率部起义。

这个师早在1946年就在邓小平的精心策划下,秘密建立了以地下党员、师长廖运周为书记的中共地下组织。淮海战役开始后,邓小平指示他们,相机举行起义。一一〇师的起义,在敌人内部引起极大震动。

黄维见突围无望,即调整部署,就地固守。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构筑了大量土木工事和永久工事,将近千辆战车围成一座围墙,形成了一道强固的防御体系,等待南北增援。

蒋介石见形势危急,急令徐州杜聿明部增援黄维。

杜聿明率30万之众,撤离徐州,企图救出黄维后南撤,却被华野部队全部合围于陈官庄一带。

在围歼黄维的日子里,邓小平整天守在作战室,每天工作到深夜。为了尽快歼灭黄维兵团,刘陈邓把部队分成东、西、南三大突击集团,从三个方向向黄维发动猛攻。12月5日召开了有各纵队司令员参加的总前委会议,下达《总攻黄维兵团命令》,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决心是拿出拼老命的精神,在双堆集消灭他的土木系——十八军,坚决摘掉‘总统’王冠上的这颗红宝石!”

12月6日,陈赓率东集团,陈锡联率西集团,王近山率南集团,向黄维兵团发动了空前激烈的总攻。激战至15日12时,全歼黄维兵团10万余人,俘虏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兼八十五军军长)等人,圆满地完成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任务。

12月18日,中共中央致电总前委及华野、中野领导和全体参战军民,热烈祝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伟大胜利。

歼灭黄维兵团后,总前委在华野指挥部蔡洼村召开了一次总前委会。这是总前委5位成员第一次聚在一起。会上主要研究了渡江作战方案和对部队的整编问题。会后,在华野指挥部的小屋前,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5个人合影留念,为世人留下了一张载入史册的历史巨照。随后,刘伯承、陈毅奉命前往西柏坡开会,邓小平返回小李家村主持总前委的工作。

12月30日,邓小平率总前委经宿县、徐州至商丘,次日到达张菜园,在这里度过1949年元旦,并且指挥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

1949年1月6日,华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10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

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蒋介石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以及上海、武汉等地,处于人民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据说,斯大林知道后,连声说:奇迹,真是奇迹!

淮海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对邓小平等人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邓小平后来说:“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 cQ4J1QlXJnIL/kvfsRhMChf/Iss4rNrSPEnmxYgr+yUJ+J2QMn+8Sk7Qsut5hC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