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语的危机与文化的危机

文化的融合意味着文化内容的丰富、壮大和发展,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文化形式、包装或外衣的多元化或多样化。文化的全球化首先建立在不同文化的兼容性上面。而且,文化的全球流通需要较为统一的工具或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宗教或价值体系的多样性难以保障这种兼容和流通。因此,宗教、语言等的减少不可避免。说穿了,这是一种文化的兼并或文化的淹没,具有悲剧色彩,算是历史的遗憾,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难以违背。现在剩下的问题是:文化和语言兼并中的胜者、败者分别是谁?在英语及以英语为主要载体的西方文化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汉语及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命运如何?有何危机?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

语言 文化 民族

语言是文化、知识的载体,是连接历史和传统的纽带。某一特定的语言不仅是某一特定文化共同体或某一社会共同体联系、交流的主要方式和纽带,而且还是认同的标志和情感的皈依。语言的凝聚力是巨大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语言不仅是联系的外在纽带,而且是身份的重要标志,其作用比血缘还重要。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比血缘在民族凝聚力中所起的作用还重要。甚至,血统的重组或新的民族的形成,其基础就是语言。某一特定的语言几乎浓缩了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的一切——文化、情感、历史……

既然语言保存、承载文化,是联系族群的最主要的外在纽带,那么,一门语言的消失,几乎等于一种文化的消失和一个族群的消亡或解散。历史的经验是这种消亡远非幸事。

语言就是最具体、最活跃、第一线的文化。语言消亡后的文化即便是被转移到别的语言中保存下来,但也只能是干瘪的僵尸或冰冷化石的残体,精神、灵魂已经死亡。即便是最理想的状态,其内容流失、淹没也会达十之八九。

语言还是某一文化圈或社会共同体最直接、最有用的身份证。放弃固有的语言就等于抛弃历史、传统、祖宗和同胞,也等于抛弃了原来的价值和情感。放弃语言就等于放弃文化和固有的身份,同时也意味着被征服和同化。没有传统和历史,没有祖宗和同胞,丧失母语的人是孤独的,孤立的,无根的。

语言地位的提高当然与国力或国际地位有关,但也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地位有关。在国家与民族的较量、竞争中,文化优势是一切优势的基础,军事、经济,乃至科学优势皆来源于此。所以,文化大国的地位比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更重要,当今和以后的国际社会更是如此。未来的文化大国必然是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大国,还会是科技大国、教育大国……而没有文化底蕴的所谓大国,不论是军事大国还是经济大国,都可能是昙花一现。

文化大国的语言优势是难以动摇的。在历史上,中国一直作为一个大国存在并发挥巨大作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文化大国。即便它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军事衰弱、经济落后,但也不可能被消灭,文化和种族也不会灭绝。当然,汉语的优势和历史作用不能低估。它是民族和文化生存的第一道保护网。

当今国际社会,在文化领域乃至几乎所有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是美国人。正像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安德鲁·沙利文在《21世纪将属于美国》一文中总结的:20世纪属于美国,21世纪仍将属于美国。他认为:“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美国世纪’却远远没有结束的意思,而且看来它还能再持续100年。1999年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领域的主宰地位得到加强的幅度超过了本世纪的任何一年。” 可以说,20世纪堪称“美国世纪”差不多是历史的事实,尽管许多人并不乐意接受这一现实。当然,说到21世纪仍是“美国世纪”恐怕为时尚早。但是,美国在各个方面的绝对领先地位暂时是难以动摇的。对此,安德鲁·沙利文不无夸张地正告世人:“在下个世纪,美国将成为文化、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寂寞高手。”但就文化而言,亦正如安德鲁·沙利文所说:“在世纪即将结束之际,美国唯一没能主宰的全球文化领域可能就是足球了。”美国在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优势地位,对英语优势地位的保持和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英语的优势地位也助长了美国文化优势地位的加强。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到来之际,语言的优势对文化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影响将更大,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英语与美国文化堪称相得益彰,优势互补,使双方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无与伦比的优势。现在,英语的优势更使美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扩张如虎添翼。正如法新社记者奥利维尔·诺克斯所预测的:“英语作为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语言的传播保证广义上的美国文化在今后几十年占据上风。” 语言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瞧,它可能决定了某种文化的前途和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语言问题也是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优势带来的政治、文化、经济利益是难以估量的。毫不夸张地说,谁是历史和未来的主人首先取决于语言的较量。

全球化的文化、语言兼并与汉语的危机

全球化是时代的趋势和特征,它体现了全球的和解与和平的趋势,意味着机遇与合作,但它同时也表现为激烈的竞争和无情的兼并。武力对抗和军事的竞争、较量不是全球化的主要原则和表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球化就是要在和平、合作的前提下,以一种文明、合理的竞争方式或形式取代原来体现对抗与敌视的竞争方式:军事的竞争与较量。全球化如果说是一种竞争的话,它也是一种新形式的竞争和较量。它所体现的竞争和较量方式与以前的形式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对全球化表现出的残酷,我们不能过多苛责。因为,这已经是最文明、最温和的竞争了,体现的是“温和的残酷”或“文明的残酷”,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很多的公平和公正。

当然,竞争和较量就会有赢家与输家,全球化也不例外。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由于美国具有各方面的优势,全球化的规则,从语言到文化差不多就是照搬美国。所以,世界各国都对全球化心存疑虑,觉得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只能造成美国经济统治地球。然而,对全球化,谁也不能逃避,逃避意味着丧失机遇,意味着逃避发展和进步,意味着在全球竞争中已被淘汰出局。当然,对于全球化,美国人最积极。正如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在《谁来统治地球村?》一文中所承认的,“全球化是美国最根本的国家利益所在” 。全球化有利于扩大美国各个方面的优势和影响,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更是如此。

全球化必然加速文化的融合。这是好事,因为这一融合带来的主要是进步与文明。但这一融合同时意味着竞争和淘汰,有些文化可能会因此而消亡。因此,全球化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一种兼并——居于优势的文化“吃掉”弱小文化。文化的兼并首先表现为文化的形式或外包装被兼并或取消——弱小语言的消亡或被吞并。优势文化使用的语言其地位会越来越强,劣势文化的语言会越来越萎缩,个性和创造性难以保持,逐渐沦为强势语言的附庸,其所承载的文化的独创性和特征也就会因其表达能力及符号的衰退、萎缩而越来越不明显,最后特征会完全消失——被兼并了,或消亡了。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随着近现代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趋势越来越强。在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今天,这种语言兼并和文化兼并又掀起一轮新的狂潮,许多文化和语言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危机。英语具有绝对优势,其他任何语言都面临着英语的“侵略”和“吞并”。

据经合组织统计,英语在国际互联网所占的份额为78.3%,德语为1.8%,西班牙语1.7%,法语只有1.2%。 正如英国人布莱恩·阿普尔亚德所言,“网络是英语占统治地位的媒体” 。这种情况下,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俄语要达到英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已完全放弃了这种打算。为了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的竞争,为了获得进入互联网的通行证,许多国家不得不更加重视英语,而不是采取排斥的态度。有的国家已完全向英语俯首称臣,比如日本。针对日本英语水平不高、难以跟上互联网时代步伐的危机感,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在2000年2月公布的关于日本21世纪目标的报告中,建议使英语成为日本官方的第二语言。 德国一个州也已规定中学生必须通晓德英双语。可以讲,互联网使英语身价百倍。这就使得英语的普及得到了非英语国家真正的主动配合。布莱恩·阿普尔亚德不无得意地宣称:“据说,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网络对英语普及的推动力超过了大英帝国的任何行动,每个新的上网者都必须学习某种版本的英语,如果他不想困在语言的‘网络隔离区’内。”他还断言,“英语是网络世界的母语”,而《牛津英语词典》“可能成为网络世界的虚拟《圣经》”。

英语强劲的扩张狂潮并非仅仅借助于互联网才掀起的。在互联网出现以前英语已经确定了世界语言的霸主地位。目前,外交语言英语第一的位置难以动摇;由于科技、教育及经济的优势,在学术、教育和商业交往等几乎所有国际领域,英语都居于第一的位置。学术著作大都以英语面世,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商务谈判大都使用英语。像德国、意大利的企业都将海外公司的工作语言定为英语。在这种背景下,对英语抵制最坚决的法国人最近也开始有所松动。2000年3月23日,法航宣布一项惊人的决定,自即日起在巴黎戴高乐机场,法航的驾驶员和机场航管人员之间的无线电通话改用英语,以加强安全。此举意义非同寻常,标志着法国人接受了法语同英语较量失败的现实。法国一位教授认为,在当今的国际交流中,英语显然是“最小公约数”

汉语当然也面临这种威胁并因此存在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这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危机。毫无疑问,许多弱小的语言将会湮灭,而几乎所有的创造过灿烂文化的主要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和俄语在内都可能被英语降格为日常用语。汉语或许是剩下的唯一可与英语较量的语言,因而危机或许会小些。但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应该考虑的主要还不是语言与文化的存亡问题,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竞争及建立在文化竞争基础上的其他方面的竞争问题。毕竟,全球化的竞争首先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的竞争又决定着经济、政治乃至军事竞争的胜败。电脑和互联网使文化和经济的竞争突出地首先表现为语言。因而,语言的较量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以及长期的和眼下的利益。谁不想在国际竞争中处处居于主导地位?

汉语的优势与劣势

汉语的国际地位是比较微妙的。一方面,从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来讲,它难以和英语相提并论。因为,在政治、外交、经济、学术、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诸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方面,以及使用范围和全球普及程度方面,英语居于绝对优势,而汉语却只是处于二三流的水平。但从另一方面,汉语也具有超过英语的压倒优势。这一优势就是使用人数的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数优势使汉语具备了一定的和英语相抗衡的资格和能力。可以说,与英语较量,汉语的竞争力和抵抗力超过其他任何语言,因而是最有可能与英语平分天下的语言。当然,汉语还有多于其他主要语言的劣势。汉语作为外交语言和经济、商业、科技、学术语言,其国际使用范围或影响力还不如法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这些劣势不消除,汉语可能永远停留在二三流语言的水平上。

汉语能否打败英语或与英语平分天下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至少短期内(不少于一个世纪)别有此妄想。无论如何,汉语是处于守势的语言。汉语要达到的目标首先是争取成为英语唯一劲敌的地位,保证不被英语急速地蚕食、削弱,然后再扩大、加强其影响,积蓄力量,向英语的霸主地位进行挑战。当然,汉语最后能否登上世界语言的霸主地位取决于以汉语文化圈的兴盛,取决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族群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能否获得领导权。说到底,语言的霸权与政治、文化、经济的霸权是一致的。这类霸权,汉语和中国人已经丧失很久了,现在离我们仍很遥远。

现在,汉语唯一值得庆幸和乐观的是:英语想灭亡汉语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目前,汉语的使用人数超过了13亿,而英语的使用人数为5亿。汉语使用人数世界第一的优势恐怕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即便在互联网中,汉语也能保障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目前,美国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一位,有网民5000万到6000万。日本有网民2000万,居世界第二位。在中国,尽管上网人数还不到1000万,但增长速度极快,每半年至少增加一倍。中国人上网并不难,因为中国已经是通讯相当发达的国家,现在拥有电话1.1亿部,平均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部电话。有人据此预测,汉语将成为互联网第一语言。这说明汉语在网络的角逐中不但不会被淘汰,反而还有相当大的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保障汉语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不至于被冲垮。与汉语相比,日语、德语、法语等语言的处境可能会艰难得多。

但汉语的劣势也是明显的,甚至是根本性的。

一方面,汉语的使用人数优势只要不倒,汉语似乎就不怕语言的兼并;但另一方面,人数优势并不能改变语言本身固有的生存危机。在当代,语言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主要从使用人数上表现出来,而是从文化的优势上体现出来。现在,汉语所承载的文化与英语相比居于劣势是不言而喻的。汉语的所谓“人口优势”只能体现其作为日常语言的优势,而非商业语言、科技学术语言、外交语言的优势。在所谓语言的文化优势方面,科技和学术的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便在汉语世界的范围内,科技与学术领域也主要是英语的天下。

一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或许只是将汉语当作日常语言或生活语言,而工作语言、学术语言之类却以英语为主。比如,在上网、学术阅读和交流方面,一些人主要使用英语。这样,汉语的十几亿人口的优势已经打了折扣。汉语的人口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的并不是汉语及其所包装的中国文化的优势,而是相反。因为这一人口优势的保证主要是这一群体文化水平低的因素造成的。由于很多中国人不懂英语或没学过英语,而且没有国际交往和交流,汉语对他们就足够了。其实,中文对于许多中国人的意义仅仅在于日常交流。也就是说,汉语对他们仅仅是生活用语,语言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作用在他们身上没法体现。而一旦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进入语言,英语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显得非常突出。在中国,英语在教育、科技、学术、文化、经济、政治诸领域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处于前沿的人都不会忽略它,对它的使用也是相当频繁的。甚至,对相当一批人来说,英语成了决定其成就和成功的决定因素。

英语虽说是只有5亿人口,但许多国家却将它当作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这是高于母语的地位,比如印度就是如此。一个印度差不多就已经将英语的人口劣势消除了。还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将英语当作第一外语。这些国家的人对外交流一般还是选择英语。算上这些能使用英语的人数,汉语还敢说有优势吗?据统计,即便是日常沟通使用英语的人数也超过了15亿。 英语的优势在于创新能力和领先潮流。世界上其他所有语言的几乎所有新的学术词汇和科技词汇,大都来自于英语。这反映了世界语言发展的动力在英语,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的创新也主要由英语承载的文化在承担。据说,单是研制一种新型飞机或建造一座核电站,就需创造一万个新词汇,而这些单词几乎全来自英语。

英语的强势地位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后盾的,当然还有学术后盾,而这些后盾汉语是几乎没有的。由于汉语的科技、学术地位低,缺少新词汇的发明创造,最后有可能变成模仿性语言。语言仅具有日常用语或生活用语的功能本身就意味着地位的下降和活力的丧失。生活语言为主的语言总是词汇量过小,创造性少,很难走向世界。

结语

在互联网为背景的全球化趋势下,文化的兼并不可避免,许多文化都在向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投降。这一投降首先表现在语言的归顺。这或许不是坏事,但一个文化大国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轻易败落或归顺、投降,甚至坐等消亡是可怕的。我们的民族之所以繁衍至今没有消亡,汉语功不可没。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如果没有汉语,五千年历史,十几亿人众,拥有如此辽阔的文化圈是难以想象的。语言的衰落是一个文化、一个民族解体的标记或前提。或许,“文化存亡”、“民族危亡”之类的传统思路还没有过时。捍卫语言、重视互联网时代的汉语的生存发展是非常迫切的关乎民族未来和民族兴衰的大事。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当代大国,捍卫这一语言,也是捍卫我们的文化和民族。

(作于2000年) 6x9ZowUwOexMVQAfQ5uG/RXX4ZDye8y49DXB48Oz2HvoOuhaDp5rh9Jyi/S46EI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