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不能有丝毫动摇。

1. 改革的主线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从改革的角度讲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根据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社会生产力是否得到解放和发展,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如何实施改革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依据现阶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要求来安排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从而对改革的优先次序作出科学的安排。二是要依据现阶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承受能力来安排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既不能不顾承受能力盲目加快改革,也不能惧怕困难使改革裹足不前,从而对改革的力度大小作出科学的选择。因此,201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改革的红利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审视30多年来我国深化改革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就可以发现,每一轮改革的启动都是发生在经济进入调整和谷底的阶段,如1981年经济跌入低谷,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进一步肯定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1984年,出台了第一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掀起了第一轮改革大潮。当改革启动时,经济增长迅速进入快车道,如1984年经济增长达到高点,形成五年左右的快速增长期。之后,新体制的活力和动力逐渐衰减,经济增长进入调整直至跌入谷底,新一轮改革的诉求又开始酝酿形成,从而形成了我国9—10年的改革周期,由此决定了我国大约9—10年的发展周期。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意味着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始,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改革红利”。据统计,2014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从历史经验来看,1992年和2002年私营企业开户数都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出台前后出现了一个高峰期,随后是五年的经济繁荣发展。

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在新一轮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改革红利。为此就需要做到:

首先,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经济制度体系。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在建党一百年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系统完备,就是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要同时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改革的方式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设计。科学规范,就是强调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形成依法治国的制度规范。运行有效,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其次,建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经济体制。经济转型升级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必由之路。只有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引导和保障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体制机制,经济转型才能从外部强制转变成强大的内生驱动,成为各个微观市场运行主体的自觉行动,经济转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我国目前的体制机制还有一些不适应甚至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地方,因此,加快对这些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就成为推动转型升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次,新一轮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清理审批事项、构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切实为市场主体松绑。为此,就需要政府制定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由此可见,这一轮改革的突出特色是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就不能有效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3. 改革的动力

以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为突出特色的新一轮改革需要强化改革的动力问题。这是因为,政府推动政府自身的改革需要巨大的改革勇气,敢于作出巨大的利益牺牲,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决心,这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骨头越来越难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个新动力必须是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产生的,因为单纯依靠外在的力量是不可能推动改革成功的。

首先,政府改革需要政府的自觉推动力。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不是取消政府,而是解决政府的“越位”和“缺位”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有效率的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在政府的有效领导下依靠政府的自觉革命才能有效推进。

其次,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改革必须要有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一是要把惠民生作为激发改革动力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能自觉参与和支持改革。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这就意味着经济的民主体制已经形成。各个不同经济利益群体形成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就会自然产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这就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奠定了经济基础。形成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就会形成推进改革的民众力量,在与政府推动力的合作中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总之,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只有继续坚持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u6wZJF0zPf860KJiuS2MgSNvJVSZvFC2ZdaaoKXIVqOfNH9djixPb+bzCmV6O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