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校智库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实践与思考

吴 浩

一般而言,大学被公认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除了这三个功能之外,人文交流也应成为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

大学的第一项功能是人才培养。目前公认的世界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它很好地践行了人才培养的职责。

大学的第二项功能是学术研究。19世纪德国的洪堡大学是其典型,它是一个把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对德国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在主政北京大学之前曾经两次留德,对德国的大学做了一系列的考察和研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陈洪捷教授曾经专门研究过德国古典大学观对蔡元培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蔡元培先生在主政北京大学时,他所推行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和一系列改革,确实带有非常浓重的德国古典大学观的色彩。2021年年初热播的电视剧《觉醒时代》再现了蔡元培校长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北大同人在新文化运动乃至后来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

大学的第三项功能是社会服务。19世纪末期,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被公认为践行此项功能的代表。弗吉尼亚大学打破了传统大学的封闭模式,拉开了现代大学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序幕。以上就是大学的三个公认的传统功能,即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人文交流特别是国际人文交流视为现代大学的第四大功能。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双边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成为双边关系的三大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文交流在中国政府公报文件和高层领导人外事讲话文章当中高频出现。

有鉴于此,高校区域与国别研究智库在实现大学功能方面,不但要承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也要践行人文交流这一重要的新职责。在此,笔者以曾亲身策划和参与的高校智库从事中外人文交流方面的实践做一阐释。

一、“民心相通”主题社会调研:“新四大发明”

2017年5月,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就“民心相通”主题发起了一次社会调研,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留学生投票选出了他们最想带回自己所在国家的四种生活方式——高铁、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并形象地把这四种生活方式比喻成中国“新四大发明”。

这一概念的提出迄今已近两年,围绕这一概念是否成立存在一定范围的讨论——“新四大发明”是否是想象的概念?此间的焦点是围绕“新四大发明”的“发明权”展开的,即“新四大发明”中的每一项是否由中国最早发明或创造——其所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先后问题。纵览全球范围的科技革命和创新经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形式或雏形,在其他经济技术发达国家也或多或少、或先或后地出现,但就整体性而言,中国充分发育的市场、激励创新的土壤、创业者的聪明才智、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和超一流的整合能力等元素聚合激荡,起到了“历史合力”的作用,完成了将“新四大发明”更新迭代、转型升级的工作。 “新四大发明”所代表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才是其思想史意义的价值所在。

“新四大发明”的概念应“把中国哪种生活方式带回‘一带一路’国家”的问题而生。按照王汎森的理论“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希望了解思想在广大社会中如微血管中血液周流之情形”,“除了注意山峰与山峰之间的风景,还应注意从河谷一直到山峰间的立体图景” :“新四大发明”在生活方式上既基于现实,又憧憬未来,是当下“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品牌意义的公共产品。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比,“新四大发明”同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一轮全球化的浪潮当中,把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及其所涵盖的生活方式向全世界传播,真正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新四大发明”的提出也是我们通过一个外方的视角,对当下中国发生的这些变化的一种真实记录,以及认识这个进程的一种反映。

二、“千里共婵娟”:中法中秋云雅集

受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影响,诸多中外人文交流活动陷入停滞。但各方人士都对以各种形式重启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充满热切期待。2020年中秋节期间的中法中秋云雅集堪称疫情期间中外人文交流的精彩案例。

2020年9月29日,在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前夕,国际儒学联合会同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共同主办“千里共婵娟”中法中秋云雅集,中方在北京西郊大觉寺同步视频连线巴黎巴比松庄园。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刘延东与法国前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让-皮埃尔·拉法兰以视频形式互致问候。中法两国教育、文学与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以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开展了线上、线下的精彩互动交流,以诗会友、以乐道和。笔者与北大法语系主任、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董强教授深度参与了本次云雅集的策划和筹备工作。董强教授使用中法双语,同时担任中法两国雅集的主持,活动精彩纷呈。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特殊历史时刻,国际儒学联合会同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共同举办中秋云雅集,通过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体现了中法人民民心相通、守望相助的情谊,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相互支持、共同抗疫的决心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拉法兰先生在致辞中创造性地用法语的一个单词“天空”(Ciel)中的字母来诠释中法的共同价值:

第一个字母C,是创造(Création)。尤其是中华文明对大自然的尊重,从大自然当中获得了诸多创意,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自我超越,这种建立在对大自然尊重上的创新,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文化价值。

第二个字母I,是想象力(Imaginaire)。中华文明是极富想象力的文明,它充满了幻想、神话和诗。比如,欧盟驻华大使郁白先生之所以会对中国的诗如此着迷,就是因为在这种诗的想象当中,人达到了一种超越,它是一种源泉,使人能够在比人更博大的东西当中找到自己的根,这种价值也是法国人非常尊重的价值。

第三个字母E,意味着情感(Émotion)。中法两国人民都是充满感情的人民。拉法兰先生提道,他到中国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很快地跟中国人建立交流,因为两国人民情感丰富,可以相互理解。他认为正如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拉马丁所说:“有一样东西已经能够把我们联合起来了,那就是共同的情感。”

第四个字母L,代表重视人与人的关系(Lien)。中法两国都懂得如何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善、和谐,人们可以在饭桌上通过茶、咖啡和酒建立友情,更高级一些的是通过音乐和艺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种种联系,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状态,追求和谐亦是为了追求人类的幸福。

从法语的角度来说,这四项价值每个词的首字母是C、I、E、L,在法语中构成一个词就是天空(Ciel)。拉法兰先生说:“我们头上的天空是我们的共同价值,我们生活在这片蓝天之下,天空和大地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变得和谐。”

三、“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圆明园罹劫160周年纪念”:中法学者云访谈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是东方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1860年10月18日,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在疯狂劫掠圆明园之后,纵火焚毁了这一人类历史瑰宝。

汪荣祖教授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休教授,曾用英文写作《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一书(A Paradise Lost: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该著是第一部中国学者用英语撰写的全面研究圆明园的历史著作,2001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被全美研究图书馆权威期刊《选择》(Choice)评选为2001年度“各学科最佳学术著作”之一,后来又陆续出版了繁体中文版、简体中文版和英汉对照版,并被译为韩文在韩国出版。

伯纳·布立赛先生是法国历史学家,2000年来北京参观圆明园遗址公园后,为英法联军对圆明园所犯的历史罪行感到羞愧和内疚,萌发为圆明园创作一本著作的愿望。2004年,布立赛著作《1860:圆明园大劫难》在法国出版,是第一本法国学者全面正视、反思圆明园罹劫的著作,体现了布立赛热爱和平、珍视人类文明的学术良知。该著被译成中文在华出版,法国前总统德斯坦为中文版作序,强调法国人的“记忆责任”,必须承认和不忘记所犯的错误和罪行。

2010年的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笔者曾邀请汪荣祖先生和布立赛先生,在圆明园西洋楼谐奇趣的秋雨中做了一场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的对谈活动。2020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劫160周年,因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汪荣祖、布立赛两位先生无法来到圆明园现场,笔者在圆明园万方安和遗址视频连线台北和巴黎两地,与汪荣祖、布立赛通过云访谈再续“十年之约”,就圆明园的辉煌与苦难、明珠蒙尘与凤凰涅槃做了深度对话。

此次中法学者云访谈由中国高校新型智库——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和法国民间组织——法中教育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中法文化教育界民间人士广泛参与,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对本次云访谈做了深入报道,《中华读书报》对云访谈实录做全文发表,影响广泛。

中法人文交流源远流长,中法友好深入人心。本次云访谈邀请中法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回顾与反思“共同历史”,体现中法人民展望未来、珍视人类文明的“共同夙愿”,彰显中法“共同价值”。活动主会场圆明园万方安和建于雍正初年,因仿照佛教符号“万字符”建造地基而得名,属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回首十年之前的访谈,地点从谐奇趣移步到万方安和,亦有祝祈人类早日战胜疫情、实现世界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在圆明园罹劫160周年之际,中法两国圆明园研究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学者,围绕圆明园文物回归、遗址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学术议题深入对话和研讨,在人文交流形式基础上深挖学术价值,开展学术交流,产出学术成果,致力于打造圆明园研究主题学术共同体。

在全球抗击疫情和后疫情时代,本次云访谈通过5G视频连线的方式,使中法三地学者围绕圆明园文物回归、遗址保护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交流对话和深入研讨,也是在数字化背景下对中外人文交流议程设置的一次前沿性探索与创新性实践。

四、相关思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笔者就中外人文交流和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以及高校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等,提出几点思考。

(一)中外人文交流和区域国别研究是有交叉的,二者存在一些公约数,是犬牙交错、相辅相成的关系。王阳明讲“知行合一”,陶行知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与此是相通的。区域国别研究能够赋能中外人文交流,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学术支持,中外人文交流反过来也丰富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

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促进双边关系良好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人文交流,推动两国互利共赢与繁荣发展。

在全球携手抗疫和后疫情时代,对人文交流重要性的认识,凝聚着哲学思维和战略考量。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人文交流在全球抗疫时期和后疫情时代越发重要。高校智库应当在把握角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交流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独特作用,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为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治互信、经贸往来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二)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我们应把握四个维度——时、空、主、客,应当进一步提高议程设置能力,以“共同历史+”“中外文化+”为主题,对“时”“空”“主”“客”进行全面考量,精准实施人文交流,注重当下、着眼长远,增信释疑、精准施策,使人文交流更有温度和韧性,提升国际话语权。

以“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圆明园罹劫160周年纪念”中法学者云访谈为例,此次访谈在议程设置方面充分体现“时”“空”“主”“客”四要素要求,精准实施中法人文交流。

其一,此次云访谈时间选取2020年10月18日,正值圆明园罹劫160周年,就圆明园的辉煌与苦难、明珠蒙尘与凤凰涅槃进行深度访谈。同时,此次访谈也是2010年10月18日“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中法学者访谈活动的延续,中法学者共赴十年之约。

其二,此次活动主会场地点从谐奇趣移步至万方安和,笔者在圆明园万方安和遗址视频连线巴黎和台北,中法两国三地学者通过云访谈,祝祈人类早日战胜疫情、实现世界和平安定。圆明园万方安和建于雍正初年,因仿照佛教符号“万字符”建造地基而得名,属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其三,此次访谈以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为依托,通过对圆明园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从历史长时段的视角思考圆明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圆明园凤凰涅槃的事实,充分体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四,此次访谈在议程设置方面也充分体现受众意识,不仅从法国学者的视角出发设计访谈问题,也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语频道、法国相关媒体取得联系,广泛报道,引发法国民众对相关议题的关注和讨论。

(三)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我们应秉持四个属性——民间性、学术性、国际性、前沿性。

其一,应当坚持民间性定位,发挥民间力量的独特作用,推动中外民心相通。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民间智慧,取得民间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民间交流“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增强国际影响力,使人文交流实现由“单向输出”向“互动对话”的转变,由“文化交流”向“民心相通”的转变。

其二,坚持学术文化本位,深挖学术价值,扩大中外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学术性应当贯穿人文交流议程设置的始终,将民间交流、对话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深挖社会共同话题或现象背后的学术价值。后疫情时代的学术研究也应当重视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鼓励中外学者合作开展项目研究,联合攻关,打造学术共同体,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

其三,坚持国际性导向,推动双边、多边关系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外人文交流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应当以国家间关系为依托,以文明交流互鉴宗旨为指导,“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打通主客场,在借助双边、多边伙伴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发挥集聚效应,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深入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推动双边、多边关系在特殊时期的稳定发展。

其四,坚持前沿性探索,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引领,推动“互联网+人文交流”。大力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在主题设置、互动方式以及人文载体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凸显民间性、学术性与国际性特点,侧重打造与时代主题遥相呼应、同中外民众心灵相通的精神文化产品,通过数字化技术,发挥“互联网+人文交流”优势,实现实体与虚拟交流平台的相互补充、良性互动和协同聚合。

作者简介:吴浩,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副教授。 g2K7HYPfUwKOIvyxQF1u6UtwIdSQmAswl6fiSf4d6g0ITGXBbPwWeePFQlO/WNF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