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译本序言

中德关系史,是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这方面缺乏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各地学者开始关注民国时期的中德关系,整理出版了一批资料,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性的论文,为促进中德关系史的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与西方国家学术界比较,近十多年来我国中德关系史的研究,进展仍然缓慢,成果亦不算多。德国、美国的历史学者,都已对中德关系史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郭恒钰教授、罗梅君教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费路教授,法国弗赖堡大学伯恩·马丁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柯伟林教授等,都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其中,柯伟林教授的著作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代表了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水平,在国际学术界有良好的影响。陈谦平、陈红民、武菁、申晓云四位民国史学者,将这一重要著作翻译成中文出版,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相信它对中德关系史的研究,会起有益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德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德两国之间只有一些简单的海上或陆路商业贸易往来。鸦片战争以后,德国开始积极参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侵略活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它并非侵华活动的主要角色,而是跟在英、法等国后面分享一杯羹。19世纪以来,随着德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德国帝国主义迫切需要向海外扩张,因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掠夺,并成为英、法等国争夺中国的强劲对手。它在中国划租界、修铁路、开矿山,强占胶州湾。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粉碎了德国帝国主义妄图称雄世界的迷梦。德国在中国山东获得的权益被全部让予日本。德国因战败被排除出大国争夺中国的行列。

中德关系的复兴,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的后期。自1928—1933年,是双方关系的初步发展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在积极依靠美国、日本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联络德国,以寻求德国的军事支持,稳定本身的政治、经济统治。而德国在经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沉重打击之后,利用大国间的矛盾,使德国经济迅速恢复起来,并逐渐解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再次向外扩张。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各军事机关聘用了大批德国军事顾问,并以德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方法训练军队,以德国的新型武器装备各部队。双方的经济贸易亦在不断扩大。

不过,中德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谐与活跃的时期,却是1934年以后至1937年间。这一时期,双方由单纯的民间贸易和非官方的军事往来,发展为政府间的密切合作。在日本不断加紧对华军事侵略的严重形势下,南京国民政府把全面军事援助的希望寄予德国方面。而德国希特勒政府也迫不及待地希望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借以倾销军火,并进口军备原料。在对日关系上,德国由于与日本结盟,并与中国友好,同时又不愿日本取代德国在华利益或因战争受损而丧失其在远东对苏联的牵制作用,因此不希望日本扩大侵华战争,表现了较为中立的态度。

可是,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不断扩大,日本政府对德国继续执行两面政策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因而自1938年以后,中德关系由密切合作逐步后退。德国政府出于战略上的考虑,逐步明显地倒向日本,宣布军事顾问离华,严令禁止军火输入中国。特别是在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以后,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1941年7月,德国政府更进一步宣布承认汪精卫伪政府。12月9日,中国政府宣告与德国断交,中德关系完全破裂。

柯伟林教授的著作在简明扼要地叙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中德关系之后,以大量的篇幅研究了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发展、演变,论述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战略,并深刻地探讨了这种关系给双方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柯教授还以相当的篇幅阐述了中国国民党人对德国历史经验的认识和对法西斯主义的看法。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作为柯伟林教授多年的朋友,我对本书中文版的面世,表示衷心的祝贺。

张宪文 qY73OnZKj9lV5YfcoU/roB+vGhpA3pU0Ic9UFfNXAp8O80G4R/yaOQs27trRTWl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