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人究竟是谁?施剑翘1906年生于安徽桐城。
除父亲施从滨外,她的亲人还包括她的母亲,一个哥哥,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她的老家是桐城附近一个叫“沙子岗”的小镇。她的祖父是一个农民和卖豆腐的小贩。她的父亲是家中的长子,他与她的叔叔(四子施从云)在20世纪初成为授勋士兵,从而整个地提高了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施从滨,字汉亭,曾任山东军务帮办,后在张宗昌军中担任军长,直至1925年被孙传芳所杀。
施剑翘之叔施从云,曾为清军戍卫,后来成为在1911年滦州反清起义中牺牲的烈士。
施剑翘嫁给了安徽的同姓老乡、表哥施中诚在保定军校的同班同学施靖公,并于1935年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施佥刃和施羽尧。
关于施剑翘所受的教育,说法不一,她极有可能既受过传统古典教育,又受过现代教育,这对那个时代家境较好的妇女来说是相当平常的事。根据上海《时报》事发后几天的报道,施曾经在家受过教育,学会了女子应该掌握的技能,包括古典诗词。
北平《实报》认为,施剑翘曾在家庭私塾里受过古典文学的教育。
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曾以赞扬的口吻说明,施剑翘曾与表哥施中诚在家里接受私人辅导,研习儒家经典并展现出过人的才华(陈锦1991)。其他报道则说她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比如吴1990)。撇开这些互相矛盾的说法不谈,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一点是,施剑翘的成长和教育无疑显示出她来自享有特权的阶层,她的这些背景为她提供了文化资源,正是这些文化资源在日后被用来为她自己的复仇行为提供正当性。她的文学技巧体现在了犯罪现场散发的印刷材料上,体现在狱中写的古诗上。通过展现她对古典诗词和文学的熟识,施剑翘成功地、含蓄地将自己比为晚清时代闺阁中“才女”的形象,这一形象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道德品质无疑是她想要自诩的。
考虑到这些任务执行起来的复杂性(刺杀任务本身,以及试图赢得大众对刺杀行为的同情),有人也许会猜想施剑翘背后有着她亟须的支持者。但她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来自外界的帮助从而策划和施行了这次仇杀,到目前仍不清楚。当时的观察家曾经仔细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一些评论者就想知道她是如何弄到油印机来制作她散发的那些印刷材料的。
司法机关也调查了她是如何获得用于射杀孙传芳的那把勃朗宁手枪的。
还有人猜测,冯玉祥,一个后来加入国民党的下野军阀,不仅帮施剑翘争取了政府的特赦,甚至还帮助她策划了整个事件。
直到事隔30年后,这个复仇女才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作出公开回答。尽管她并未提及冯玉祥在这个事件中的角色,但她承认确实与她的兄弟和妹妹共同谋划了这一事件(史1987,第514页)。她也承认她在受审阶段中曾有意地对一些问题语焉不详,因为她不想把其他人牵扯到任何违法行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