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重点实验室体系是江苏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区域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的关键所在。健全我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建议:1. 加大江苏省国家实验室的申报力度,实现“零的突破”;2. 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我省的“数量优势”;3. 聚焦重点领域打造“江苏实验室”,形成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体系的特色方向;4. 推动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组建联盟,加强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5. 推动重点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健全重点实验室体系、完善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对于推动江苏省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有重点实验室183家(科教类101家、企业类82家),其中国家级4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7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总投入150多亿元,其中国家拨款30多亿元、省拨款12多亿元。
面临愈加激烈多变的科技创新发展和竞争态势,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存在以下挑战及问题:一是缺少国家实验室。我国从2003年开始共批准了15个国家实验室的试点,其中没有江苏。二是基础前沿领域,像量子科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较少,支撑战略必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亟须增强。三是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不够聚焦,跟江苏省培育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支撑作用不强,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四是在重点实验室体制上,江苏省总体还是以依托单位的下属机构为主,缺乏独立的人财物权力,评价体系多少存在“四唯”现象,体制机制不够灵活。
1. 加大江苏省国家实验室的申报力度,实现“零的突破”。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应该会有大的调整,将进一步研究论证国家实验室的领域布局,遵循引领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原则,在全国布局4—5个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实验室。江苏正在以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应进一步加大申报力度,创新性地设计实验室的整体架构和人员配置,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2. 继续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江苏省的“数量优势”。目前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00余家,到2035年将建成700余家,有200家左右的增长空间。我省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顶层设计和一体化部署,加大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力度,在基础前沿领域、学科交叉领域以及产业技术源头创新领域中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创新能力强、具有江苏特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同时,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发起国际级大科学计划或大科学工程,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向并跑和领跑为主转变,提高国际话语权。
3. 聚焦重点领域打造“江苏实验室”,形成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体系的特色方向。参照广东省、浙江省等地的做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我省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原有学科优势,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汇聚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整合顶尖科研技术团队,打造4—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江苏实验室”,形成我省重点实验室体系的特色方向,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源头创新供给能力。
4. 推动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组建联盟,加强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强我省重点实验室间的紧密衔接和实质性合作,通过统筹布局、以重大任务为载体组建重点实验室联盟,围绕国家重点战略需求和重要学科前沿进行“强强联合”,打通创新价值链,促进创新主体之间、学科领域之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创新能力强、共同攻坚克难的协同推进机制。
5. 推动重点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发达国家重点实验室普遍具有相对自由灵活的管理体系,实验室负责人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可以自由地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并拥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江苏应借鉴其先进经验,推动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推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赋予主任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使其在实验室自主运营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的弹性和灵活性。同时,加大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着力构建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弹性管理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实行与科研人员能力和贡献相一致、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或协议工资制,培养支撑我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的人才梯队。
(作者:丁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