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图版

图一 赖以行走的缠足。(图片引自John MacGowan, Men and Manners, “Women with Golden Lilies,” p.249封页。)

图二 缠足的脚模印。图中的印迹为脚跟与脚趾,测得的全长为22公分(8.8英寸),说起来并不算小。该脚的四个脚趾向内弯折;不过,脚掌主干骨并未弯折,事实上,即使就缠足的极端形式而言,主干骨也无弯折的情况。这名女子的全身重量,由脚趾(orteils)和脚跟(talon)平均承受。马提侬医生(Dr.J.-J.Matignon)在他1899年出版的著作里,从迷信、自尽、自焚、太监、缠足、溺婴、堕胎、娈童、乞丐等现象向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具体而微地投射了欧洲人幻想中的遥远东方:怪诞而病态。(图片引自J.-J. Matignon, Superstition, crime, et misére en Chine, p.205。)

图三 小脚的披露:医学报告里的照片。A. 弓弯程度极高的小脚X光照片。(图片引自J. Preston Maxwell, “On the Evils of Chinese Foot-binding”〔1916〕, p.396对页。)B. 放足后的X光照片。 C. 足心凹缝。(图B和C引自H.S.Y.Fang and F.Y.K.Yu, “Foot-binding in Chinese Women,” Canadian Journal of Surgery 3 〔April 1960〕, pp. 195—202,皆经出版者同意后引用。©1960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D. 赤裸足与着鞋足的对照。(引自F.M.Al-Akl,“Bound Feet in China” 〔1932〕, p.547。)

图四 作为演示道具的“截足”模型。天足会举办的集会场合里,经常展示木制或石膏材质的缠足模型,此举带动了披露女性部分身体的耸动手法。图中的木制小脚模型及绣鞋,其使用者为福建地区的浸信会(the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的视觉教育部门(the Visual Education Department)。(经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同意后,转引自香港历史博物馆馆藏。)

图五 近代木底之演进,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A. 弓底的平坦化趋势,出自胡燕贤制作的图表和解说。胡燕贤,北京人,为《采菲录》的主笔群之一。按照他的图说,近代的木底鞋式可区别如下:(1) 19世纪30年代式样;(2) 19世纪60—70年代式样;(3) 19世纪80—90年代山西式样;(4) 19世纪50—60年代江南式样;(5)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头十年北方式样;(6) 20世纪20—30年代常见式样。B. 19世纪30年代式样之高底弓鞋。胡燕贤指出,他的图说,根据的是他得自旧货摊上的实物,以及与耆老的访谈:

曾在旧货摊,发现(1) 式底之鞋(上图B)。满帮绣花,但花式异常古朴,分绣四支野兽,如虎、狮、象、猴等,大约四寸,不甚尖瘦。遍询老人,或云极老之样。以晚近审美眼光绳之,实不雅观。

(2) 式亦见过,询云较近。(3) 则已臻玲珑,且瘦窄,脱去笨重之形矣。(4) 底形倾斜平直,鞋尖跷起,后跟特高,老人云,北方无此式样,观其绣工精致,断为南方者。(5) 确系北方近时通常用者。(6) 为最良者。

总之,缠足之鞋底,愈远愈高,愈近愈低,渐失弓鞋式。逊至最近,并木底亦无之。盖缠足固多,鞋底不觉与地相平矣。(《采菲录》,第227页;《采菲精华录》,第130—131页)。

图六 20世纪20年代的北方坤鞋图样。绘图者为胡燕贤,他并介绍了各构造部分的名称和形制:“(1) 庙门,又名月亮门(尚有剪子口、中分口);(2) 梯凳(多用青丝线排匀,亦有搭斜十字者);(3) 裹脚面,又名口面(即“梯凳”以下之布,皆制以白布或白缎);(4) 口尖(有在口尖处打一各色丝线结者);(5) 前底托(制以各色布缎,厚约半分,为减木底声响);(6) 线条(一律白色,厚半至一分);(7) 腰截或腰节(各色花,在底托中后部);(8) 底心(系铃处,但较时样者,底心几平);(9) 后底托(制法同前底托);(10) 贮香处(中空时下系花孔);(11) 裹高底(铁、木、布、竹等制);(12) 拽跟,即提跟(各种花样各色长短之别);(13) 拽跟鼻(后端有钉鞋帮上者);(14) 绊带(有复者,即四条,红绿色多)。”

在反缠足运动盛行的年代里,缠足的要求不若往日那样严格,“弓弯”也趋于平坦。但改良坤鞋所蕴含的时尚价值,并不因此而有所减损。胡燕贤注意到:

鞋帮之花,多刺于尖端,及脚里面边缘处。但式愈老,花愈多,百年前则满帮矣。至木底愈老愈弓,愈新愈平,百年前之鞋底,大有时下高跟之形。

鞋尖式样甚多,有翻上如勾者,有锐如锥者,有虚尖特长者,亦有短者。

拽跟大约二寸至八寸,有实用者,有虚设者。前者为布制,绝少绸缎,取其不滑也;着好将其余端帮扎裤腿内,以免坐跟。后者但取美观,玲珑透花之提跟,双垂鞋后,摇曳生动,洵佳饰也。(《采菲录》,第225—226页;《采菲精华录》,第130页。)

图七 天津式坤靴之制作,约当1904—1911年间;图A—C所示,乃是三只坤靴的“实物写生”,年代在1904年之后;这些靴子属于天津名妓白金宝,她以一双纤足著称。图D—E所示则为靴子的组件。(《采菲精华录》),第86—87页之间的图示。)

A. 白金宝之靴:侧视图,靴腰花饰名曰“牡丹朵儿”。

B. 白金宝之靴:倒视图和底面直视图,显示其弓形木底与底托,靴腰花饰名曰“蝴蝶瓜瓞儿”。

C. 白金宝之靴:上方侧视图,显示其内部“靴拄跟”,靴腰花饰名曰“富寿双全”。

D. “靴腰子”(图上方)与“靴弯子”(图下方):“有专以画其上之花为业者;上部花粗,下部花细。其质地高者用缎,普通者用一种浆而砑光之布,名曰‘京漂’。……业此者纯属男工,且收徒弟,先学画靴腰子,俟笔下进步,始学画靴弯子。倘不用画而绣或平金者,则属女工。”

E. 木底与小底:“‘靴子’之制必以‘木底’,底外糊白布;或再加以‘小底’为‘外高底’(‘里高底’之对),亦糊布。木底有大小‘小底’,式亦不一,普通者,平面视为卵形,而截其小端或为苹果式〔见本图底部之两幅小图示,亦参见图B左方之图示〕。有专以削‘木底’为业者,属男工卖者,穿巷高呼,亦男子业也。卖木底者兼卖‘靴拄跟’,即以竹皮为之〔见图C靴子内部〕,糊以布排钉靴之内,后跟部使靴后不下挫也。”

图八 20世纪初的袜式。图文均出自胡燕贤的手笔(见《采菲录》,第228页;《采菲精华录》,第132页)。此处仅显示袜底形状;袜帮只在花纹装饰上有别,与底部无关。

(1—2) 20世纪20年代的便袜:此为最简单之便袜,只须五分钟即可做成。取一长方布,长倍于宽(依足长比例),两对角分向内折(B、C),于接缝处(EF;FH)缝合,G、H间不缝,D为袜口;视之虽不甚成形,着之却能适足。(3) 满底之坤袜:“尖处无底”,否则脚会感到不舒服。(4) 半底之坤袜。(5) 踵底袜:足踵较厚之妇女喜用此式。(6) 无底袜:“凡较瘦之足且踵小者,方能用之,否则撑肥,殊不雅观。”(7) 贯尖洞踵之袜底形:适用于炎夏之时或足汗多者。(8) 小底袜:底缝于袜中央,埋压于足心之下。

图九 足服时尚游戏,约当1905—1910年间:两名装扮时髦的上海欢场缠足女子。女扮男装的“他”穿着男衣男鞋,而“她”则穿着现代款式的袜子和平底的“玛丽珍女鞋”(Mary Janes,译按:鞋面有扣带的低跟女鞋),鞋尖饰以绒球。窄而直的卷烟裤,突显了她那平坦、现代的脚部线条,也传达出一种兴起于清朝末年的感性风格。(Lewis Stein私人收藏。)

图十 观音像。这尊唐代(618—906)的铜像刻画了赤足(大脚)观音在金莲台上的轻巧舞姿。此一形象是否影响了窅娘,或者说,是否影响了窅娘传奇的塑造呢?(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B60B661.©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经同意后引用。)

图十一 一部明代类书里的裹腿布和裹脚布。在这部收罗了常用字词的类书里,其中一页,在一对“护膝”的图绘之下,绘有一双“裹脚”(裹腿布)(图A上方中央)。二者的用途,就跟同页所绘的“凉伞”“卧轿”“荷包”和“油衣”一样,皆与外出旅行有关。在次页(未示于此)里,还有“皂靴”“儒履”“纱帽”“网巾”“弓袋”以及“箭敌”,无疑全属男性用品。相反的,在另一页上(图B上方右侧),“面布”之下绘着一双丝带般的“脚帛”(裹脚布),同页还有“华粉”三块、“胭脂”两饼,以及“香丸”三团,显示“脚帛”亦属女子妆奁的物件。(《增补易知杂字全书》,明代版本,第26b、28b页。)

图十二 河南登封县白沙宋墓壁画,1099年。画中男女主人为地主赵大翁夫妇,他们把脚搁在“踏床子”(承脚之矮榻,或名“脚床子”)之上。(宿白,《白沙宋墓》,第22图版。)

图十三 洗脚大会,云南通海县。这幅图画见于上海申报馆附属的石印本通俗画报,该期的刊印时间为1887年。图中说明文字首先就和尚的光头(见图右下方)和小脚妇女的裸足(浸在水中,画中不得见,但她们解下放在身旁的裹脚布说明了一切)两相对照,调侃了一番(“以光头之贼相,欲观跣足之美”)。根据作者的说法,每年初春三月,云南通海一带远近妇女,群集于县城西隅一处寺庙前的水塘,洗涤她们的双脚。洗过之后,还会宰牲还愿,然后如佛经故事里的鹿女踏花般,步步莲花,缓缓归去 〔译按:鹿女“足所履地,迹有莲华”,故事可见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卷七;王维有“鹿女踏花行”诗句〕。当被问及“何以不知羞”,妇女们回答道:“求来生福也。”(“洗脚大会”,落款者为画家符节;《点石斋画报》第127期,光绪13年〔1887〕8月11—20日〔中澣〕,第51b-52a页。罗南熙私人收藏。)

图十四 云南妇女展示她的多层次足服时尚,约在1910—1920年间。在这张明信片里,一名汉族妇女在法国摄影师镜头前,神情轻松自若。拍摄地点在云南南部的蒙自,该地为滇越铁路的沿线重镇之一。尤其吸引人注意的,是她脚上的多层次复式足服:最内层的裹脚带(外观看不出来);白袜子;斜交叉的宽幅饰带(以突显其弓弯);软“睡鞋”;以及最外层的绣花布鞋,有鞋带绕脚踝以为固定。她的白色裤管窄处,饰有色彩对比鲜明的几何图纹,裤脚收束于轴形踝饰,以细布饰带固定。不论是她身上夸耀醒目的织品,还是脸上雍容华贵的表情,在在都显示出,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缠足在这个地区仍然与地位和财富密切相关。(Régine Thiriez博士私人收藏。)

图十五 明初足服:A. 尖头纤鞋,B. 平底无衬垫夏袜,以及C.裹脚布。(现收藏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

图十七 黄升(1227—1243)的翘头弓鞋和袜子。(福建省博物馆编,《福州南宋黄升墓》,第62—63图版,第45页。)

图十八 孝靖皇后的鞋子。图中描样的三双鞋子,出自她的随葬器物:1. 尖足云头平底鞋,出自一个装有玉饰和鞋子的箱子,属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所有;2. 凤头平底鞋,为孝靖皇后棺内四双里的其中一双;3. 过渡形制的凤头高跟女鞋,出自一个置于孝靖皇后棺椁南侧的箱子,箱内装有她的鞋子和童衣。显然,像图3这样的鞋子,乃是在图2的鞋子后端加上一块筒状鞋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定陵》第1册,第122页。)

图十九 山东通俗戏曲《王定保借当》里的两幕县衙戏。该戏曲取材自北方鼓词《绣鞋记》,叙述穷书生王定保一桩与女鞋有关的无妄官非。他的未婚妻春兰——也是他的表姐——把她的嫁衣借给他,让他拿去典当,作为赴京赶考的盘缠。恶霸李武举垂涎春兰的美色,便诬告王定保偷窃,将他扭送官府(图A)。他那位智勇兼备的未婚妻在衙门里当堂为他辩护,在县官面前将脚套进鞋子,证明她确实是鞋子的主人(图B)。(选自一组年画,这组年画包含了三幅,皆为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师的作品;高建中收藏,旧版新印,收入张道一编选,《老戏曲年画》,第107—109页。)

图二十 童鞋花绣样,选自坛眠道人的《坤德宝鉴》,这是一部18世纪的绣样图谱:A. 出自《坤德宝鉴》,1777年版,卷八,第38a页(经哈佛燕京图书馆同意后引用);B. 出自《增删坤德宝鉴》,19、20世纪版,卷四,第39a页(龚丹收藏)。如同本书第六章所指出的,《增删坤德宝鉴》为一临摹原刊印本之手抄本。二者几乎难以区别,说明了临摹者技巧高超,也意味着他或她手中持有原始版本。

图二十一 《坤德宝鉴》所载之靴鞋绣样。A. “云”类绣样,以及靴筒前半部的云/蝠图样(《坤德宝鉴》,1777年版,卷九,第49b—50a页)。B. 靴筒后半部,以及鞋子上的嵌贴式云样(《坤德宝鉴》,1777年版,卷九,第50b—51a页;亦见《增删坤德宝鉴》,19、20世纪版,卷五,第42b—44a页;A与B均经哈佛燕京图书馆同意后引用)。

图二十二 1894—1911年间,天津足服的时尚变化。图A—F所示为弓底款式(1894—1911);图G所示为平底款式(1897/8—1911)(《采菲精华录》,第87—88页间的图示)。本书作者更动了原图解说文字的格式,改以纲要形式条列,另拟标题,有时并辅以短评。

A. 弓底,第一阶段:1894年(A式)

“复履”

“套鞋”,加上木底,既维持传统弓弯形制,亦有助于行走。

有时,在裹脚布与最外层的“套鞋”之间,加穿“软底鞋”一整天(未显示于本图)。倘若白天未着“软底鞋”,到了晚间,可以脱去“套鞋”,改着“软底鞋”(即所谓“睡鞋”)。

“裤腿儿”搭配镫带及“锁狗牙”锯齿状车边,外罩于“套鞋”。

以“腿带”在脚踝固定“裤腿儿”。

长裙委地,微露鞋尖。足面穹起;足底内凹;足尖微微向下。

B. 弓底,第一阶段:1894年(B式)

多层靴式

裹脚布之外,穿着“软底鞋”(即所谓“换脚鞋”)。“软底鞋”外套以“靴登子”,多用“缸靠色”(较湖色微偏蓝)棉布制成。靴口稍有皱起之处,即为略微露出的“靴登子”。

“靴登子”之外套上“靴子”。“靴子”由三个部分组成:

“靴腰子”,即本图中饰以菊花枝叶的部分;

“靴弯子”,鞋帮下半部,直至弯底;

“月亮门”,小三角形的部分,以白布或丝缎制成。

以“腿带”固定于脚踝处。

C.弓底,第二阶段:1894年(B式内部)

两款“靴登子”:

1. (上方图示)镫式“靴登子”,近似镫式“裤腿儿”,以印花布制成(图中为蓝底白花)。

“靴登子”内之“换脚鞋”多用红色,间或用紫色。

“换脚鞋”面上微微露出裹脚布(“裹脚”“足缠”)。

(左上方小图示)“换脚鞋”后跟之“曳拔”(亦称“鞋曳拔”)

2. (下方图示)素式“靴登子”,截去脚趾与脚跟部位即成,以蓝色(“缸靠色”)洋布制成,无花饰。

图二十二(续)

D. 弓底,第二阶段:1898年

多层“靴”式

1894年左右兴起:

“靴口”前方较弯。

“月亮门”从长椭圆形变为尖三角形。

靴子花饰:

“月亮门”两侧的“靴弯子”鞋面,绣小花饰或彩绘花饰。

“靴腰子”或饰以绣花或画花,或纯素无花饰。

“靴腰子”若为纯素,“靴弯子”部分则为红色或紫色。

“靴腰子”若有花饰,“靴弯子”部分则为翠蓝色。

脱除“靴登子”之后,露出“换脚鞋”:

鞋色以红色居多,有时也有绿色或紫色。

鞋口沿窄边为黑色。

鞋带为红色,在脚背和脚踝部位呈现交叉。

后有“鞋曳拔”,多为白色。

套于裹脚布(以六条横线表示)之外,夜间即着此而睡。

E.弓底,第三阶段:1902年

多层靴式

1898年左右兴起:

足背拱起的部分逐渐变得平坦。

趾尖虽仍微翘,足底面已趋平。

裹腿带向上延伸,几至于膝盖。

靴子不尚花饰;尤以“靴腰子”和“靴弯子”上下同色者最吸引人。

有时在“靴腰子”上方,有双层滚边的设计。

足背和脚趾的平坦化,反映出一种较轻便的缠裹形式——此与清廷的反缠足命令有关——足服样式亦随之趋平。不过,这并未反映在多层式足服的装饰:“缠者仍尽态极妍,以斗纤巧。”

“换脚鞋”:

有的会在鞋前口的地方缝缀细线,有的不会。

趋向简化的鞋带。

鞋后跟的“曳拔”已消失。

在“换脚鞋”与裹脚布之间有“小袜”,这是一种新出现的足服配件。

图二十二(续)

F.弓底,第四阶段:1908—1911年简化的层次:“外观式”鞋式

1902年左右兴起:

中年以上妇女仍着靴子;年轻妇女则竞着鞋子。

外层的鞋子,其形式后如以前的“换脚鞋”,但饰以木底。

年长妇女仍用“换脚鞋”;较年轻的妇女则改采三层足服:裹脚布、小袜、鞋子。到了晚上,年轻妇女脱去鞋子,仅着袜子,宛如睡鞋的替代品。

新式鞋子(上方图示):

鞋口或为纯素面,或刺上花绣。

鞋尖饰以“丝线穗”绒球。

粉红色绒球搭配宝蓝缎面鞋子,乃是最时髦光艳的外观鞋式。

新式袜子(下方图示):

以白布为主。

有时饰以黑色花绣,但大多为素面。

G. 平底鞋式,1907/8—1911年

“着‘袜’及‘鞋’,鞋为平底,然足之束缚如故也。但由此渐趋解放,不必金莲三寸矣。” R7UtAOblpHvITj4zRwhFfDrqw9FnlFHpGFPmcvrCfq5YBegR2brk6a5HObwYC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