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是一个具有西方尤其是英国传统,但在地理上却位于大洋洲,远离欧洲、美洲大陆,临近亚洲的国家。澳大利亚经历了寻找国家身份的漫长时期,其国家身份或地区认同几经调整,与之相伴随的是其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前往北美大陆的新教徒不同,澳大利亚原是英国政府流放和羁押罪犯的地方。这些罪犯和前来任职的政府人员认为自己仍然是英国的臣民,与英国本土的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因此,澳大利亚的社会是对英国社会的复制,而不是一个新建立的自由世界。但是随着自由民涌入的增多,澳大利亚大陆岛内各殖民地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不再是荒凉之地。随之而来的则是自主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而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澳大利亚的独立以及与时俱进的战略调整。其核心要义则是从追随英国发展为追随美国。
1770年,英国皇家海军的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在第一次太平洋航行中到达了澳大利亚东海岸,并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布这片土地属于英国。1788年,英国宣布新南威尔士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到1859年,英国共在澳大利亚大陆建立了六块直辖殖民地,这六块直辖殖民地即是澳大利亚现在的六个州。 自1788年起,英国就为澳大利亚提供防卫安全和保护,居住在澳大利亚的英国人也因此而感到安全和自豪。19世纪前半期,随着殖民地的扩展、经济的发展和英国自由移民涌入的增多,澳大利亚掀起了一场争取平等权利的自治运动。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在太平洋地区的活动对澳大利亚的海上贸易和陆上安全都造成了威胁。 面对日益严峻的防务问题,英国虽然仍承担着对澳大利亚的海上防御,但已开始要求澳大利亚人独自承担陆上安全,并要求澳本岛各殖民地政府组建军队,补充英国政府的海上防御力量。英国的种种做法不仅使澳大利亚人意识到自己与英国本土存在着差别,并且对母国的索取心生不满。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围绕责任与义务等权利问题,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同英国之间产生了各种分歧。面对英国单方面改变政策的行为,澳大利亚各殖民地感到不安和无助,被迫走上自立、自主和互助的道路。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牧羊业大潮”“淘金热”的带动下,澳大利亚经济逐步走上工业化道路,不再单纯是英国经济的补充与延伸,澳民族经济日渐兴起。澳大利亚六块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和社会联系也日渐增多。澳大利亚人对经济利益的认同也逐渐由英国转向澳洲。1891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由于澳大利亚的经济严重依附于英国,使澳大利亚也陷入大萧条之中。而英国对澳大利亚经济危机的不作为,使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不得不抱团取暖,自渡难关。
从1788年至1900年,在这段漫长的时期里,澳大利亚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实体,而是相互独立的六块英国殖民地。在经济、战略和文化上澳大利亚仍然被看作是英国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先前的殖民地,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具有英国血统,并将自己看作是英国人,以澳大利亚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而自豪。但这些殖民地认为,在面对欧洲其他帝国争夺本地区利益时,英国并不能给澳大利亚各殖民地足够的保护。当时澳大利亚希望维持其人口的英国属性,不希望有过多的亚洲人口。在面对中国、日本等国强烈抗议澳大利亚实行歧视性的移民政策时,英国为维护其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利益,希望澳大利亚能改变现行的移民政策。针对这个问题,澳大利亚各殖民地有其独立的看法,不赞同英国的这一帝国政策,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希望维护其领地和国民的英国属性。面对这一系列的利益和政策分歧,在1901年之前,澳大利亚的六块殖民地不仅想摆脱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还希望拥有不同于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也逐渐走向了联合,并最终在1901年成为一个联邦制国家。虽然澳大利亚在1901年成为一个联邦国家,但仍然是英国直接管辖的领地,也就是说澳大利亚并未取得完全的独立自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澳大利亚在新赫布里底群岛就建立独立性国家海军一事与英国产生分歧。1902年,在澳大利亚对不断强大的日本充满担忧的情况下,英国仍然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这让澳大利亚对英国的政策产生了疑惧。1908年,美国“大白舰队”访问澳大利亚,这不仅是澳大利亚积极同英国斗争,努力争做一个自治国家并获得独立外交权的结果,而且凸显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地位。 1911年,澳大利亚曾抗议英国在没有事先征求澳大利亚意见的情况下就代表澳大利亚加入国际条约。 虽然澳大利亚对英国的帝国政策不满,认为英国没有切身维护澳大利亚的利益,但两国并未走向冲突和决裂。英国的日趋衰落,从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收缩,使澳大利亚日益感到不安。澳大利亚的民族独立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澳大利亚在民族利益和大英帝国对澳政策方面的矛盾日益显现。1908年英国曾就有关澳大利亚政府和新南威尔士政府之间的贸易代表权问题,迫使双方达成妥协。1914年,英国还限制了塔斯马尼亚州长的权力行使。即便澳大利亚已成立了新的联邦,但在内政方面仍受英国的强迫和干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英国的参战,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组建的澳新军团(ANZAC)编入英军,参加了一战。澳新军团曾主要参加过对奥斯曼帝国的加利波利战役,以及对欧洲战场西线的索姆河战役、帕斯什达勒战役、伊普尔战役等许多著名战役。1915年4月到12月,澳新军团参加的加利波利半岛战役尤为艰难和惨烈。战争期间,有50万名左右的澳大利亚青年志愿军参加,伤亡率达到50%,而当时整个澳大利亚人口还不到500万。 澳新军团在各大战役中的顽强和英勇,良好的军人素质,得到了协约国军队将领的赞赏。澳大利亚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可和尊重。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澳大利亚大陆原六块殖民地的团结一致,促进了澳大利亚民族精神的形成。
战后,澳大利亚要求独立的呼声不断高涨,澳大利亚成立了一个外交机构,并不断向英国政府要求更高的自治权。在加拿大的不断努力下,英国向这些自治领部分移交了外交权。直到1923年,这些自治领才获得最终的外交独立。但就宣战权而言,这些自治领还未被批准获得决定权。1926年和1930年英国两次召开帝国会议商讨英国与各自治领的关系。1931年之前,澳大利亚没有独立的外交政策,直到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后,澳大利亚才获得了立法权和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权。但是此时,澳大利亚还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在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上仍然受制于英国,尤其是在州一级层面。直到1986年,英国议会通过《与澳大利亚关系法》,澳大利亚才获得完整的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此时,澳大利亚终于成为一个在内政外交上不受英国干扰的国家,取得了内政和外交完全的自主权。澳大利亚至今仍是英联邦一员,英国国王是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并任命总督为其在澳大利亚的代表,但国家君主和总督并不过问澳大利亚的内政外交,只是象征意义的元首。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的对外政策依然集中于维护英国的利益,但是澳大利亚政府的担忧却也与日俱增。由于靠近亚洲,日本的对外侵略行为使澳大利亚深感不安。澳大利亚不得不将部分注意力从英国转向亚洲地区,警惕地区安全威胁。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关系也因此逐渐得到加强。1922年,英国和土耳其发生冲突,时任总理比利·休斯(Billy Hughes)主动派兵2万人随英军一同作战。由于澳大利亚人民对一战的重大伤亡记忆犹新,比利·休斯的行为遭到了强烈反对。二战之前澳大利亚的战略担忧主要是日本不断增长的实力和侵略扩张行为,以及如果战争爆发大量欧洲难民将涌入澳大利亚的问题,这种担忧在1938年尤为明显。但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于对英国的忠诚,澳大利亚仍然派兵协助英国的对外抗击作战。
二战前夕,由于一战的惨痛经历,澳大利亚并不希望英国对德国宣战。但是英国对德国宣战后,虽不情愿,澳大利亚仍宣布追随英国,进入战争状态并向欧洲和中东地区派兵。澳总理罗伯特·孟席斯在演讲中曾说:“澳大利亚同胞们,我悲痛地正式告知你们,由于德国坚持入侵波兰而英国已对德宣战,因此澳大利亚也将陷入战争,对于民主国家领导人来说做出这样的宣布是最艰难的事。”在战争中,澳大利亚为英国提供了后勤物资援助和兵力支持,但是由于军事力量的限制和现实考虑,英国未能很好地维护澳大利亚的安全。澳大利亚与英国之间坚固的附庸关系渐渐被同美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澳大利亚同英国和美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1年日本入侵东南亚地区伊始,英国曾向澳大利亚承诺,如果日本大规模侵略澳大利亚,英国将牺牲本土以外的利益进行援助。但是随着日本侵略的推进,英国却让澳大利亚大失所望。由于新加坡是英国和其他同盟国在东南亚的重要战略阵地,也是日本入侵澳大利亚的翘板,英国曾向澳大利亚承诺确保新加坡的安全。日本的侵略近在咫尺,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John Curtin)希望英国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能够将澳大利亚的士兵派回,但是一开始丘吉尔拒绝了这一合理请求。虽然最终丘吉尔同意将澳大利亚的士兵派还澳大利亚,但却先让澳大利亚的士兵绕道非洲进行了一场战斗。当这些士兵抵达澳大利亚时,澳大利亚与英国的关系已出现裂痕。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之后,澳大利亚面临日本入侵的威胁进一步增大,美国更是被迫卷入二战,澳大利亚随之成为美国对日反击的据点。1941年12月27日,柯廷总理在发表的新年讯息《未来的任务》中,鼓励澳大利亚用独立和创新的方式来应对地区和国际问题,与英国和美国共同确立太平洋地区战略。“我可以毫无顾虑地明确指出,澳大利亚依靠美国,不会有任何丧失与英国的传统联系或亲缘关系而带来的悲痛”,这成为澳大利亚转向美国最直接的表述。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陷落,随后的2月19日,日本对澳大利亚的达尔文进行轰炸,澳总理宣布澳大利亚陷入全面的战争灾难之中。1942年在日本直取东南亚并准备进攻澳大利亚之时,澳大利亚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英国由于能力有限且在欧洲战场忙于对德作战,而无法支援澳大利亚。此时美国就成了澳大利亚唯一可依靠的力量。1942年5月,日本为控制澳大利亚,防止澳大利亚成为英国和美国实施反攻的据点,发动了珊瑚海之战(the battle of the Coral Sea)以切断其与珍珠港的联系。在这场艰难残酷的战斗中,美国的航母舰队重挫日本联合舰队,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保证了澳大利亚的安全。1942年,麦克阿瑟抵达澳大利亚时,受到了澳大利亚人民的欢迎。澳大利亚政府支持麦克阿瑟将军在太平洋地区的盟军作战行动,随着新加坡的沦陷和日本对达尔文港的轰炸,澳大利亚开始依靠美国为其提供军事保护。二战中澳大利亚付出了巨大的艰辛,“记载显示澳大利亚军队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忠实地履行了三年不懈的艰苦作战,人员、物资消耗巨大,然而却只能向西沿新几内亚北部海岸到马克姆拉穆谷,向东通过霍恩佩尼,缓慢地击退日军”。
二战之前,澳大利亚追随英国,为英国而战。而二战之后,澳大利亚派兵帮助美国,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二战成为澳大利亚与英国和美国发展亲密关系的转折点。在安全上澳大利亚不再依靠英国,而与美国成为盟友。当日本进攻澳大利亚时,美国海军第一个做出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向澳大利亚提供援助。由于英国的一系列错误决定,澳大利亚与英国的关系逐渐疏远。澳大利亚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却因美国及时和有力的援助得到了加强。战争使澳大利亚公民和美军士兵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澳大利亚的无线广播充斥着美国的新闻和体育赛事,在政府的鼓励下,澳大利亚公众也欢迎美国士兵进驻澳大利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从阿拉斯加到菲律宾的弧形包围政策。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促使美国与日本匆促签订了和平协议。澳大利亚则由于美国对日本的仁慈而感到不安,希望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安全框架,即建议美国签订一个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太平洋条约。 但是由于英国和美国不愿在太平洋地区承担过多的责任,以及英美各自不同的考量,最终美国在与英国相互妥协的过程中,放弃了“岛屿链”方案,决定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单独谈判,签订一个三方条约。 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于1951年签订了《澳新美安全条约》(Australia,New Zea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Pacific Security Treaty, ANZUS),也被称之为《太平洋安全条约》。该条约并没有覆盖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并且将英国排除在外,这说明澳大利亚在安全上已不再依靠英国。《澳新美安全条约》标志着1908年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弗雷德·迪金邀请美国“大白舰队”访问澳大利亚为开端的澳美关系达到一个新的顶峰。《澳新美安全条约》的签订不仅是澳大利亚由依靠英国而倒向美国的主要标志,也是澳大利亚开始独自积极谋划地区安全框架,独自走向国际舞台的标志。澳大利亚对外战略的新篇章也由此开始。自此之后,澳大利亚与美国一直保持着同盟关系,并一直并肩作战。在包括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美国发动的主要战争中,澳大利亚一直派兵追随美国。另外,在1944年推动构建太平洋条约的过程中,澳大利亚在不追随英国的情况下,独自与新西兰签订《澳大利亚—新西兰协定》。该协定开启了太平洋地区区域合作的先例,同时也宣示了中等强国和小国能够独自在地区事务中共同发挥作用。
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在文化传统上与英国有很深的渊源。澳大利亚多数居民具有英国血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绝大多数的澳大利亚人还认为自己是英国人。具有英国血统的美国人会将自己看作是美国的公民,但是澳大利亚人却同时认为自己是英国社会的一员,因为他们持有英国的护照,是英国君主的臣民。澳大利亚一直将自己视为英国在遥远南半球的一个分支,即使与英国有明显的不同,仍将维护英国的利益视为己任。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澳大利亚战略的核心就是维护自身发展的同时,追随并维护英国的利益。
当前,澳大利亚虽然与英国还保持着一定的军事合作,并于2009年与英国建立了国家安全伙伴关系,以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但是,澳英之间的合作已不再是澳大利亚对英国的追随,而是共同合作,平等参与。例如,澳大利亚和英国是“五眼情报联盟”(AUSCANNZUKUS)、《五国联防协议》、联合特遣部队151(Combined Task Force 151)等组织和活动的共同成员。澳大利亚与英国虽然一直保持政府首脑、部长级等高层对话,但是其合作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2016年6月英国举行公投,确定退出欧盟后,澳大利亚希望与英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密切两国的经济合作。相反,澳美关系则更加全面和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