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山东乐陵与北平的中学时光

虽然经历了从家乡王朴村到沈阳再到北平的“变迁”,但小学生刘凤翥求学之路应该说还算比较顺利。然而没过多久,刘凤翥伯父的工作就发生了变动。那是1948年11月沈阳临解放时,他的伯父刘振邦任职的沈阳被服总厂(为军队生产被褥、服装、鞋帽)的厂长、副厂长都逃走了。这一下,时为福利科科长的刘振邦成了厂子里的最高官员,并被政府留用。1949年秋,已经升任为东北第三局第一被服厂第一副厂长的刘振邦,考虑到家乡已经70多岁,又需人照顾的生身之父和过继之父,决定急流勇退,归隐田园。于是他以胃病厉害为由,坚决请求辞职。后来经上级批准,刘振邦终于回到老家开始务农。到了年底,在北京读到小学六年级的刘凤翥和刘凤瑞也被伯父接回老家。

此时,回到家乡务农的刘振邦已无力供儿子和侄儿读书。返回王朴村的刘凤翥虽然及时插班去了山东省乐陵县城关镇小学读书,并于两个月后小学毕业。但由于生活艰难,本该走进中学校门的刘凤翥又耽误了入学时机。直到他的哥哥刘凤岐当了工人后,刘凤翥才在哥哥的帮助下,先后在山东和北京读完了初中和高中。这一段辗转的求学经历,晚年的刘凤翥回忆说:

伯父想得过于简单,他没有想到务农也就意味着贫穷。回到家乡后的伯父从此再没有钱供我和凤瑞弟读书。我也在回到原籍后因为交不起每月80斤玉米的伙食费而误过了三次升初中的机会(当地中学每年招生两次)。直到1951年夏天中学招生时,伯父痛下决心,借债也要让我读中学。于是他不让自己的儿子凤瑞去报考,而让我这个侄子去报考中学。

考上乐陵中学之后,第一个月的伙食费80斤玉米是伯父向刘庄刘慧楠先生借的,第二个月的伙食费80斤玉米是向冯家洼村本家刘邦兴伯父借的,学校每月给我15斤小米助学金和10斤小米救济粮,再后来我的胞兄在东北当了水暖工人,每月可以给我汇7—8万元旧人民币(1954年实行新人民币1元换旧币1万元)后,我才于1954年在乐陵中学(现在的乐陵市第一中学的前身)顺利读完初中。

刘凤翥初中毕业时,他的哥哥又从东北随施工队到北京修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那时(1954年之前),外地人可以随便到北京上中学,考上之后还可以住宿。借这个机会,刘凤翥又来到北京准备考高中。在哥哥的帮助下,刘凤翥不仅将户口迁到了北京,而且顺利考取了北京第七中学。

1954年,初中毕业时的刘凤翥

虽然考取了北京七中,但是解决不了住宿问题,刘凤翥只得先跟哥哥一起挤住在大通铺的工棚内。但工棚的住宿条件很差,不仅室内光线暗,而且工人们下班后下棋、打扑克,还大声喧哗,让放学后的刘凤翥根本无法写作业。为了弟弟的学习,哥哥只好以每月1元的价格在工地附近牤牛桥3号的一户农民家里边给弟弟租了一间草棚子。就这样,刘凤翥每日放学回到“家”里,自己劈柴生火,蒸窝头,熬白菜,吃完晚饭再写作业,不写完不睡。经常晚上11点多才睡觉。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就去学校,早饭或是吃点头一天剩的,或在上学的路上买个油饼充饥。午饭在学校食堂吃。每天来回也都是步行。

所幸的是,差不多两个月后,七中迁入了新落成的后来大市口的校址,距离刘凤翥租住的草棚子也近了一些。新校舍有一座教室楼和兼做食堂的大礼堂,还有一座宿舍楼。于是刘凤翥不断向老师说明实际困难,终于在第二学期,学校批准了刘凤翥住宿的请求。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后,刘凤翥更加努力学习,成绩也愈加优秀。用他自己的话说则是:“从此一帆风顺,高中顺利毕业。”

初中三年级时部分同学合影。前排左起为刘凤翥、沈世兴、安贞立。后排左起李长寿、刘明德、刘献春

胞兄刘凤岐(1930—1992年)和嫂子王兰英(1924—1992年)与他们的长女木兰及长子宝生

1959年春节合影。前排右起刘凤岐、刘木兰、王兰英。后排右起刘凤翥、刘凤瑞、刘凤梧 01Ni3wLThOlbIbUFfChW5Bb19EL55hCwShl7gALYk+MH/YoZFuREbahrriZZcK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