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学堂里努力学习的孩子

刘凤翥的童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动乱年代,连年的战争也让王朴村的学堂关闭了好几年。所以在爷爷奶奶照顾下长大的刘凤翥一直到1944年春(虚岁11)才以刘凤翥的名字走进学堂读书。虽然上学晚,但是刘凤翥天资聪颖,又努力好学,因此既不用爷爷奶奶操心,又深得老师喜爱。这一段在学堂里读书的童年生活虽然只有3年,但无论是在学堂里学习的情景,爷爷奶奶为自己交学费的场面,还是当时战乱的生活环境,都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

我出生的时候,日本人还没有来。日本人刚来的时候,我还没有记事。当我开始记事时,记得经常逃难。中国地大人多,日本地小人少。当时日本人占领的中国地方太大,平均一个村还不能安插一个日本兵。因此日本兵据点都设在类似现在乡镇一级的地方。千童镇就有日本人的据点。隔三岔五地,日本人会进村训话。谁要在当街高声一喊“日本人来啦!”村里人就拼命往四下跑。我们那里既是日本占领区,也是八路军打游击的地方,也是土匪泛滥的地方。由于兵荒马乱,我们村的学堂时办时停。我该上学的时候,正是学堂停办的时候,因此我没有及时上学。直到1944年春,停办了两三年的学堂开始恢复。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听见我爷爷和我奶奶商议说:“村里又要办学堂了,先生是王茂公和王之让。听说束脩200元。得让利贞去上学,家里得有一个会认字算账的,以便赶集上店认得票子。”就这样,在我9周岁左右的时候,我爷爷为我交了200元钱,我才开始上学。

学校是王茂公(我们不叫老师,按乡里辈分叫六爷爷)自己的三间闲着的小土房,两间连通着做教室,另一套间做老师的办公室。当时师生都没有年级的概念,只知道有不同文化程度的差别。我们不同层次的学生挤在一起学习。老师先给高水平的学生讲《幼学琼林》,再给中等水平的学生讲《三字经》,最后给我们低水平的讲《国文》第一册。第一课就一个“人”字。第二课是“手、足”两个字。第三课是“刀、尺”两个字。……给一部分人讲课时,其他人都默默地读书。讲完了课,大家就大声朗读。从1944年春至1946年年底的3年中,我学了六册《国文》,还学了《弟子规》《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等,也学了加、减、乘、除的低水平数学。那时候讲究背书,学一课背一课,学一本背一本,学了新的不能忘了旧的。如果学了十本,背书时就把十本书放在老师面前,回过头去,背对老师,老师随便说一句十本书中的任何一句话,就得接着这句话往下背。如果不会背就得挨打。我们上学时,老师已经不用戒尺打手心,而是用教鞭打后背……我在我们那拨人中年龄比较大,已经懂得自觉地专心致志地努力读书,而且从一开始就很用功,所以既没有因为背不上来书挨打,也没有因为其他事情挨打。 sDmC7lk85p8Cw5WIg2RzbMK2hFnvkt3iqrh+y9KQTKJY7f2FVJYlADb5LAPVjid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