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正式成为运动员

南京市盲人学校有很多同学是非常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体育老师会观察挑选有运动潜力的同学。盲人运动员的选择,除了看生理条件,更重要的是看心理方面,盲人运动员一定要勇敢、有韧劲,不怕吃苦,不怕摔倒和受伤,因为摔倒和受伤会是日后训练中的家常便饭。

转学到南京市盲校一段时间后,体育老师刘剑平老师觉得我在短跑和跳远方面都表现出色。我跑步速度快,跳远的方向感也很好。我们盲人学生学习跳远,需要自己记住助跑点和起跳点的距离,每一步的距离都要非常清晰,还要保证跑直线起跳。方向感对盲人运动员来说很重要,所以盲人运动员除了要训练体能,还要训练定向行走能力。

2002年,在初三升初四的暑假(我们盲校的初中学制是四年),在刘老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体育夏令营。这次夏令营的培训目的是为江苏省体育队选拔运动员。

我们在夏令营参加培训的时间,是南京最热的时候。室外温度最高时能在40℃以上,而我们要在下午两点到六点这个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在室外体育场训练。这对每个人的毅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那一年的夏令营,我记得大概有六七十名学生参加训练,从10岁到20岁都有,有很多孩子真的坚持不下来。一来天气太热,二来运动量也非常大,很多人忍受不了。不仅有高强度的训练,更有严苛的选拔,夏令营结束前进行测试,六七十个人里只有十个人能真正留下来进入江苏省体育队。

我坚持了下来,成为了江苏省体育队的一员。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真正学习和了解到世界上有一件事情是一点都不能投机取巧的,这个事情就是体育比赛,必须完完全全按照实际能力来计算,必须按照教练的要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训练,成绩才会提高。

我们作为学生运动员,除了训练之外,还要在学校完成学业功课。当时为了方便训练,我从学校搬到了五台山的运动员宿舍住,每天早上赶公交去学校上课,中午再和几个队友一起乘公交车回到五台山的训练场,在运动员餐厅吃午饭后休息一个小时,再去体育场接受高强度训练。

我们每天的训练量都是非常大的。周一到周六,每天下午交替着进行体能训练和力量训练。我是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往往是1000米跑两次、800米跑两次、400米跑两次、200米跑4次,最后100米跑8-10次。女生的力量训练则包括90公斤半蹲4组每组5-6次、60公斤全蹲4组每组5-6次、20公斤高抬腿跳4组每组10次、仰卧起坐4组每组100次。周日是休息日,没有特别的强度要求,但是也要在体育场跑20分钟左右,美其名曰“放松训练”。

这样朝夕相处一起训练,共同面对训练中的伤病与压力,我们队友之间自然而然培养出了坚实深厚的情谊。那时我们还每天一起在运动员餐厅用餐,大家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聊天,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梦想,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动力一起去完成肩负的使命,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很多队友都不仅仅是队友,更是知心的伙伴、患难与共的亲人。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开心与伤痛,更可以相互支撑和慰藉。

队里和我最亲近的姑娘是孙新。在南京盲校我们便既是同学也是室友,一起入选省队后我们搬去了运动员宿舍,也住在一起,甚至后来一起出国比赛,我们也住同一间房。在我三年的运动员生涯中,我们始终是最好的队友、伙伴、朋友、姐妹。因为几乎时时在一起,我们对彼此的生活、学习和训练都了如指掌。小新是弱视力,稍微能看见一些,所以生活里也常常给予我帮助照顾。平时训练,到了周末,她会陪我一起采购日用品;出门在外,她会给我描述她看见的新奇景色事物;去外地比赛,住进陌生房间,有她从旁提醒,我减少了很多适应新环境的困难。我觉得小新是我们体育队里最有耐心的女孩。那时我们一起训练,一起走南闯北参加各项赛事,也一起拿金牌,这样的情谊,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严华刚同学和我是差不多同时进入省队的。小严是标枪运动员,我是短跑运动员,我们在一个体育场训练,后来还一起参加了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青少年亚运会和雅典残疾人奥运会。我们也几乎一起参加了每一次的体育训练,这个小伙子使温煦的阳光照进了我在体育队的艰苦岁月。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运动员餐厅,当时我们坐在一桌,他和小新一样是弱视力,能看得见,于是就主动帮我拿饭拿菜。从那以后,每天吃饭他都会跟我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经常会分享一些训练心得,小严同学就静静地在一边聆听。训练中我们动不动就摔伤、拉伤,他就常去队医那里帮我领药送给我。队里发放水果,小严同学还会把我喜欢的水果送给我吃,送来时他还不忘告诉我水果的样子和颜色。在体育队宿舍,我们生活都得自理,而我平时最怕洗的有两样东西,一是鞋子,二是外套。外套浸水之后太重了,我洗外套总是要花很多时间。小严同学发现后,就会默默帮我把外套洗好再送还给我。那时一到休息时间,我经常去商店买音乐碟片。小严同学会陪我一起去,把碟片上的相关信息不厌其烦地读给我听。买完碟片,他还会带我去吃我最喜欢的鸭血粉丝汤。虽然在训练和比赛中我们都肩负着巨大的压力,但因为能够相互分担,就好像一切的重压都减轻了。后来我去南京外国语学校读高中,毕业后又离开了中国,和队友们分隔在大洋两岸。不过我每次回国,都还会跟小严同学见面,他一直是我珍贵的朋友。

在体育队,我最佩服的是祁顺,我喜欢叫他顺哥。他是长跑运动员,也是我们队里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他跑过马拉松,拿过奥运冠军。他取得任何成绩都不足为怪,他是我认识的人里最坚毅的一个。很多时候我们的训练已经结束了,他还会独自在场上加练。他的学习成绩也是我们体育队里最好的。他还有一副热心肠,我们有什么困难找他帮忙,他都义不容辞。有他这个大哥在,我们就好像吃了定心丸。

而我们的刘剑平教练,不仅是我在学校时的体育老师,更是我今后体育生涯中唯一的教练和导师。他负责培训很多的残疾人运动员。体育比赛的训练过程,就是百炼钢成绕指柔的过程,而教练就是把我们锻造成器的人。刘教练和我们一样吃住在体育队里,每当我们生病或者受伤,无论身体上、心理上还是思想上,他都会无微不至地给我们关照。因为训练强度极高,队里每个人每个星期几乎都有一到两次在跑完之后会累到吐,刘教练会很温和地询问我们,让我们吐完之后喝点水。而一旦我们有所恢复,他又会严厉地要求我们继续跑,完成训练任务。因为刘教练的南京腔,直到今天我每次听到南京人说话,心中就会有一种既温暖又敬畏的感觉。刘教练既是严师,又像严父,有他亦师亦父的严格的爱,我们才最终站到了领奖台上。

进入体育队训练不到半年,我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块金牌。

我的第一块金牌不是短跑项目,而是800米比赛。那是在2002年江苏省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因为之前一直在扬州念书生活,就代表扬州市参加了比赛。

比赛前,领导说让我跑800米,我当然是惊讶的,我的优势在短跑。但为了训练体能,长跑也每日都练,因为我们日常训练都有数据记录,领导这样安排,自然也是在“心中有数”的前提下,我服从了安排。后来我才明白,这样的安排,其实是为我树立了更大的信心。

现在回想起第一块金牌,好像来得轻松,其实也是不知挥洒了多少汗水、经历了多少次枯燥训练才换来的。跑步也需要智慧,尤其是长跑,如何分配自己的体能、该在什么时候加速、和领跑员在直道弯道交替中怎样保持默契,这些都要仔细琢磨、反复训练。短跑只需跑直线,而800米要反复经过弯道。快到弯道时领跑员都会提前告诉我,我们两人之间的距离、角度、步幅变化等,都要经过很多次练习才能配合得好。

但是不得不说,拿第一块金牌,是压力最小的。首先我自己还没有真实感受过拿金牌的滋味,能拿固然好,但我也不会觉得拿到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我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周围的人对我压根不会有额外的期待。所以当时我并没有太多顾虑,就觉得,拼命跑就好。真正比赛的时候确实也就是往前冲,尤其是过完最后一个弯道开始加速的时候,我从来没有那样冲过。当然,那时我还不知道,日后我还要反复这样冲,而且要越冲越快。

站上领奖台之前,广播里报每个运动员的名字,先是铜牌,然后是银牌,最后报到我的名字。在激扬的进行曲声中,我们踏上领奖台,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是无以言表的,这种感觉不是一般的“美滋滋”或“荣耀感”,而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那是我第一次经历这个。这种感受,是会为人生带来质的改变的,我第一次产生了我要做个更好的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念头。这种经历,无论是对自我的感受,还是对我后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很有帮助。我开始不断萌生更好的目标和对自己更高的要求了。

然而没过多久,我就体会到了金牌的压力。几个月后,作为江苏省队的一员,我参加了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那是2003年,那年的全运会就在江苏南京举行,我们是东道主。 lu7WsEGWaTWpxygnlEuSNGpkiAFLQEfLXnTe2ki+UIlVocIZGS/cvF9FxENweQ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