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转学南京盲校

2001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去了山东济南,在那里参加了一场全国性的文艺汇演。通过这场演出,我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朋友。而那时认识的朋友,很多人后来成为我一生的好朋友。

这次交流打开了我的地理认知。我之前没有地理的概念,当人们说起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不知道那些地方在哪里,我不知道山东在哪里,江西在哪里,也不知道广东在哪里,在那个活动中,我才真正开始了解全国的不同省市。在以前的生活里,我只知道江苏省内的一些城市,只觉得离开了长江就是离开了江苏省,但这次跟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交流,让我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不同的风土人情。

就是在这次汇演中,我认识了来自南京盲校的几位同学。他们中有学声乐的,有学乐器的。他们给我讲述了在南京盲校学习盲文乐谱的经历,还告诉我学校里有好几百个在读学生。其中有个姐姐,她的声音特别好听,唱歌非常好,也很愿意帮助照顾别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她会带着我去餐厅吃饭,虽然她的视力有限,但还是尽力把周围的事情讲给我听。我当时就觉得南京盲校的同学非常友善,我非常享受跟他们交流的感觉。

后来在一次我们扬州盲校的活动中,我又认识了一位南京的教练,他是来选拔运动员的。当时一听说是南京来的教练,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当时和南京盲校同学们交流的场景。这位教练从我舞台上主持和演奏的表现,判断我的定向行走能力足够强、速度足够快,于是他就让我去操场上跑一圈给他看一看。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喜欢体育的人。在操场上,我很顺利地跑了一圈。我能够通过声音辨别方向,这让教练非常惊讶,他说我可以跑非常直的直线,拐弯的时候也没有碰到任何障碍物。当时教练就问我愿不愿意去南京参加残疾人体育夏令营。我以前只是在电视上听过各种体育比赛节目,但我从来没想到过我作为一个盲人自己也可以参加体育比赛。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我就想我是不是可以选择转学到南京盲校去读书。一方面,我可以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另一方面,我也很向往南京盲校的学习环境,在那里,我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学习音乐。我和爸爸妈妈商量了这件事。

爸爸说,他也有这样的想法。我还没有上学前,爸爸就从报纸上看到美国有一种仪器可以让盲人也拥有视力,于是就希望我将来能出国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将来可能出国,他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让我上最好的盲校。之前为我选择扬州盲校主要是考虑到我年纪太小,离家近一些,他们方便看望我,而现在我已经是初中生了,或许可以更自立一些,离家远些也没太大问题。

而妈妈告诉我,如果我要去南京,生活是要发生很大改变的。首先就是对我们家经济条件的挑战,南京是省会城市,去南京读书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都会高很多;而且去南京也就意味着我又要自己独自到“外地”去上学。我的老家泰兴没有盲校,当初扬州盲校已是最近的选择,但我小小年纪住校,为了方便照顾我,妈妈后来就决定到扬州定居,卖服装赚钱。而那时爸爸身体已经很不好,工作也岌岌可危。所以从那时开始,爸爸就一直留在老家。爸爸就好像是一座大山,让我背后始终有一个安稳的精神依靠。而妈妈如水,我到哪里,她就会跟我到哪里,一路陪伴我。

我还记得第一次到南京,是妈妈带着我从扬州坐轮渡到镇江,再从镇江坐公交车到南京的,车费没超过8块钱,我们就到了南京市盲人学校。我们去找老师面试,看有没有机会进南京盲校念书。

南京盲校学生人数比扬州盲校多得多,而且有很多学生是从其他城市来就读的,所以多数学生都要住校,学校因此要求转校生有相当的自理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对转校生还有成绩的要求。这两点我都没有问题,而且我还有音乐上的特长,于是,南京盲校接纳了我。

转学到南京后,妈妈每个月会把她一半的收入给我。我知道妈妈赚钱艰辛不易,所以在学校读书,非常认真,不管是文化课程,还是音乐和体育训练,我都拿了全优的成绩。

在南京盲校,我开始花很多时间来学习英语。我的英语老师叫王吉星。现在回想起来,盲校的老师们,好像都有特异功能一般有着非凡的耐心。比如一场英语考试,我们用的是盲文卷子,读题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用盲文点位去摸读,答题也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用盲文去点写,考试时间就要比普通学生更久一点。而老师出卷子,要把英语转换成盲文,改卷子更要一份一份去摸读,十分耗时耗力。而且盲人孩子多数敏感,又是青春期的初中生,心思更加细腻,因此老师和我们交流沟通,常常要格外注意方式。好在王老师特别幽默,上课经常给我们讲笑话,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课。

我愿意学,王老师也愿意额外花时间来教。我常在课后去办公室找王老师请教语法和句式的问题。我能感受到老师喜欢我的努力和认真,这也给了我加倍努力的动力。我常常提前学习,这学期的内容预习完了,我还会自己提前学下学期的内容。我把A4纸裁成小卡片,把单词和句子还有知识点都用盲文记在卡片上,每天带在身上,放在口袋里,一有零碎的时间就拿出来摸背。若是把那时的卡片都收集起来,估计有一大箱。我也是从那时养成了收听英语广播的习惯。课本的学习让我感到不满足,我还去图书馆另外找英语书籍来阅读。可那时盲文的英语课外读物几乎没有,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几册美国的盲人杂志,简直视若珍宝。上面每篇文章我都反复摸读,随便说起哪篇我都知道在哪里。我甚至像学习课本一样,把每句话都琢磨学习,甚至背诵。

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我最常看的有两种读物,一种是盲文版的《读者》,《读者》在中学生里很流行,在盲人学生中也不例外。另一种是《盲童文学》,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盲人刊物,在中国的盲校里,大多数孩子对它都不会陌生。里边有很多盲人学习生活的故事,还有盲人孩子自己写的作文。当时我也投过稿,且有幸刊登了,我还因此收获了一位北京的笔友。北京的盲校里有个女孩因为看了我的文章,给我写了信,我们就开始了穿越半个中国的交流。我们不仅写信,后来还通过电话。那时没有手机,我们打磁卡电话,对于学生来说电话费不菲,所以我们格外珍惜。不过无论写信还是打电话,我们的聊天内容主要都围绕着我们各自具体的盲校学习生活,像课程设置和宿舍情况等话题,甚至是各自学校关于学生打水的规定之类的细节问题。就这样,借由一本杂志,我们搭建起了通道,进入了一个远方的同龄人的生活。我俩一南一北,从未谋面,但我一直记得那个姑娘的声音,她总是轻声细语,一点儿也不像我想象中的北方人,反倒是我说说笑笑大大咧咧的。

和普通学校一样,我们每周一早上也有国旗下的讲话。校长常会在这时给我们讲故事,鼓励我们获得自信,努力完成圆满的人生。我一直记得有一次校长对我们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她说,“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无论是想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它。尤其对一个盲人来说,人生的一步一个脚印会走得更加困难,那么你就要更加坚定地去走,因为在这个完成目标的过程当中,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当时我们的音乐老师叫李梦吾,是我尤其敬重的一位老师。她也是一个盲人。对于我和很多同学来说,李老师就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个榜样。她教我们阅读盲文乐谱,教我们唱歌,教我们乐理知识;在李老师的课上,我获得的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力量。她钢琴弹得好,歌唱得更棒,她甚至还录制过很多美声歌曲。李老师不仅负责我们的音乐课,还在学校成立了合唱团。我们的合唱团规模很大,绝不是简单的大合唱,而是不同声部的演唱,有时李老师甚至要一个人一个人地单独辅导。在那时,我就希望自己能像李老师一样,将来可以读大学、深造音乐,最好能和她一样成为一名音乐老师。

我的体育老师刘剑平老师也是我后来在体育队的教练。在一次体育课上,刘老师看到我可以自己直线跑100米,就非常惊喜地对我说,学校里非常希望能有一名盲人短跑运动员。之后在几次短跑测验当中,我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实际上,那个时候我已经是学校里盲人学生中跑得最快的女生了,于是刘老师就把我纳入了校运动队,并且让我和队员们一起参加体育夏令营,他说:“以后,你可以参加很多的体育比赛。”

在南京盲校时,我很爱跟同学们周末一起去逛夫子庙。夫子庙离我们学校很近。我最喜欢到夫子庙的小店里摸索货架上的小物件,那些小店里的东西我几乎都摸过一遍。对我来说,那其实是了解生活、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我会把自己没有摸过、不知道名字的东西统统问一遍。南京的店员们都非常友善,每遇我问,他们基本都乐意讲给我听,甚至详细告诉我怎么使用。有一次我摸了半天,最后买了一个带电池可以唱佛经的小物件,后来我经常带着它在学校里走,走到哪儿声音放到哪儿,同学们一听声音就知道我来到了他们的身边。

有时我们周末也会一起去公园里玩,每个人买一些吃的带上就可以去野餐了。我们最喜欢的是去玄武湖划鸭子船。弱视力的同学可以帮忙确定方向,所以我们常常分组行动,弱视力同学和盲人同学一起租几条鸭子船,划着船在玄武湖里游荡,大家都非常开心。有一次我们一船的同学大概是划到了湖中央,找不到岸了,不知该怎么回去,就在湖里漂流了很长时间。我们一边划船,一边听音乐或者干脆自己唱歌,带有湿气的微风在我们周身轻拂,空气里的味道湿润又清新,还有船桨荡开湖水发出的有节奏的“哗哗”声,那样的时光,真是惬意又难忘。

平时我们住校,放学后有时大家不想吃食堂,就会相约一起去校外买晚饭,也会打电话叫外卖回来大家一起吃。有一次,我和两位好朋友去学校旁边的超市买吃的,其中一个同学提议去摸摸超市里的足球和篮球,于是我们就把当时已经买好的汉堡放在一个货架上,一起去摸球玩。玩了好一会儿,再去找汉堡,却发现汉堡找不着了,我们那天的晚餐就这样没有了。后来我和两位同学经常拿这件玩篮球找汉堡的事情开玩笑,我们甚至把相互间打招呼的方式换成了“你的汉堡呢”。到今天,每次打电话,我们的头一句话还是——“你的汉堡呢?”然后就一起笑起来。这种独属于学生时代的友谊,无论历经多少时光,好像都不会消退。

当时我还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是个特别有趣的人,他叫高聪,他的脑子里好像有说不完的笑话。我想我们会成为好朋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说话诙谐,我们总能开心地聊天。这个同学对我也很照顾,早上还会帮我去食堂排队买早饭。学校里有几百个学生,早上买早饭排队总是要排很久,我自己去打饭就会带着做好的学习卡片,一边排队一边温习功课。我还会很早起来,先去教室里学习一阵子再去打饭,我的这位好朋友知道了,就提议让我待在教室学习,他去打饭时帮我带一份。于是他承包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早饭,为我省下了许多能专心学习的时间。即使是离开了学校很多年以后,我们也会经常见面,分享彼此的生活,这种友谊是一辈子的,历久弥新。

我宿舍里的一个女孩子也一直非常关心我,她叫郭月舟,我们经常一起学习,也会天南海北地聊天。她知道我放学后会留在教室里写作业,有时甚至会忘记时间,所以基本上每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她就会给我打电话。有时候我会因为作业没有写完或者书没有读完,就和她说我不去吃饭了,而她会对我说:“如果你不去吃饭的话,我也不去了。”于是我不得不放下手上的书或作业,到食堂跟她一起去吃饭。

我觉得学校的集体生活对于盲人学生来说,是一段很好的成长经历。在这样的环境里,盲人学生也会有朋友,甚至成为一生的朋友。我一直都觉得这样的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 lB6dJQM2U+rtAgXkGH/OiH3K1LsGTfVKxBRyaQF/9uopT/FzncaM/2fj4Vp6ng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