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前言

在我国读者所熟悉的外国作家群里,再没有比高尔基的名字更响亮、更亲切的了。几乎每个中学生都读过他的作品,有数不清的作家、诗人、革命家在幼年受了他的启蒙,读着他的作品走进文学的殿堂,或走上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就一个作家在国外的影响而言,高尔基是一个奇迹。大约在1907年,他的小说《忧患余生》(俄文原名是《该隐和阿尔乔姆》)被初次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表,此后的数十年间,他的作品不断译介到中国。早在1946年6月,著名作家茅盾就说过:“高尔基对中国文坛影响之大,只要举出一点就可以明白,外国作家的作品译成中文,其数量之多,且往往一书有两三种的译本,没有第二人是超过了高尔基的。”新中国成立后,高尔基的读者就更多了。

高尔基和中国的关系也极密切。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他曾打算作为记者来中国,要从侵略者身上“剥下文明的假面具”。辛亥革命后,高尔基曾致信孙中山,信中说:“我们俄国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在精神上是兄弟,在志向上是同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1月日军侵略上海之后,高尔基在3月2日的苏联《消息报》上发表《响应孙逸仙夫人的呼吁》(宋庆龄就日本侵华向世界进步人士发出呼吁),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高尔基病逝于1936年6月,可惜他没有见到中国人民的胜利和崛起于东方的新中国。

高尔基是一个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作家,他在幼年就对事物特别敏感,关注人间的冷暖善恶。《童年》正是他的儿童时代生活的写照。高尔基出身于俄国社会底层,三岁时随父母去了俄国南方的阿斯特拉罕,在那里染上了霍乱。他病愈后父亲又染上这种可怕的流行病,一病不起。高尔基幼年失怙,由外公和外婆养育成人,只上过两年学,十一岁时便在社会上流浪谋生,凭着坚强的毅力读书自学,二十四岁时以高尔基为笔名(高尔基原姓彼什科夫)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三十四岁被俄国科学院选为荣誉院士(因沙皇尼古拉二世干预未果)。

高尔基写作《童年》时四十五岁(1913年),这时他已是著作等身、闻名全欧洲的大作家。《童年》是他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之一。《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高尔基的名字一起传遍了世界,尤其受到青少年的喜爱。1933年5月,邹韬奋根据《童年》等三部曲和其他材料编译了高尔基的传记。鲁迅曾称赞这部书“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

《童年》在中国早有译本流传。相信高尔基和他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会成为中国青少年永远的知心朋友。

郑海凌
2005年8月28日于北京 hWEfOlfl8CcUPeCEP0R2K8zqQfTW2beSzc7uaslwKhkzXAbITU1pc9awrc0Iwc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