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年轻时,我在恋爱方面一塌糊涂。我不断谈着恋爱,唯恐形单影只。而我交往过的男性无不情绪无能,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对我的需求既不感兴趣,也懒得过问。我时常感到受拒于千里之外,气愤不已,苦不堪言。

我想分享两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这两段经历看似不同,实则触及了同样的伤口,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依恋模式。十九岁那年,我与一位满心工作的创业者开始交往。激情期过后,关系归于平淡,他便又全心扑在了工作上。现在我明白了,他也没办法,这是职业需要。他人不坏,只是刚创业,承受了很多压力。可是,随着他的注意力逐渐转移,我内心深处的被抛弃感逐渐苏醒,焦虑接踵而至。我日渐消瘦,看不到生活的意义,虽害怕,也只能任由内心的焦虑翻腾发酵。久而久之,我患上了重度焦虑症,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医生询问病因,我只是说:“我男朋友不爱我。”事实上,往深处说,是我对形单影只的恐惧——曾经一度形影不分,后来逐渐分离,因此触发我内心深处强烈的不安。当时我不懂这些,以为自己要疯了,只好求助于书籍,将有关依赖共生(codependency)的书看了个遍。这些书虽有用处,但还是无法解释我的种种身体反应。

几年后,我结婚了,对方总是若即若离。交往之初,他不回复我的信息,我没想太多。可是,长此以往,哪怕是极其细微的疏离,我都非常敏感。我们的关系陷入了一种模式——每隔一两个月,他就会疏离,而我试图恢复联系。我受困其中,天真地以为步入婚姻能打破这种循环,让自己获得安全感。现在我明白了,一旦我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我开始感到安全,他就会退缩,因为他害怕亲密。他不再回复我的信息,沟通每况愈下,似有似无。随着他变得越来越冷漠,我看着他的时候都感觉对面空无一人。他的疏离牵动了我的全身。刹那之间,我心跳加速,肝肠欲断,眼前一片模糊,心慌意乱。无法恢复亲密关系时,我会像胎儿般蜷缩起来,儿时的被抛弃感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的冷漠,他空洞的目光,瞬间将我带回儿时最茫然无助的那一刻,仿佛我被人割断了救生索,或是拔掉了氧气。

那些年,我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不知身心为何会这样反应,还以为自己精神出了问题。通过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神经系统反应、核心创伤(core wounds),才改变了这种看法。回望过去,我意识到分离焦虑一直都在,如影随形,明白了自己的身体为何会产生如此反应,这为同情自己、疗愈自己奠定了基础。其实,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让你深入理解自己的身体反应,洞悉你为何总是一步步失去自我,从而踏上治愈之旅,最终获得充足的安全感,使建立和维系充实的亲密关系成为可能。

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是不是焦虑依恋型人格。童年时期留下太多分离焦虑,这些问题描述的就是这种焦虑的情感和行为。有些描述的是焦虑感本身,有些则是应对焦虑的办法。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请不要自责。

你是否:

总想着现任伴侣,对其他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总和朋友聊自己的伴侣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

为了做你认为对方想做的事情,放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先开始将对方想得过于美好,当对方无法完全满足你的需求时,感到失望?

如果伴侣没有及时回复你的信息,感到焦虑不安?

如果伴侣没有及时回复,为他找原因?

如果伴侣没有及时回复,一遍遍联系对方?

很快进入一段关系,而后担心这段关系能否持续下去?

因为对方没有给你充足的关注,时不时威胁要分手?

因为对方没满足你联系的需求,与他拉开距离?

在吵架后急于和好,坚持继续沟通,直到觉得关系恢复为止?

因为伴侣没满足你随时联系的需求,埋怨或数落对方?

记录伴侣没及时回复你的次数?

如果对方没满足你随时联系的需求,易怒或生对方的气?

想过或做过用出轨让伴侣嫉妒?

在网上跟踪伴侣,密切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

为了确保伴侣没在骗你,偷看伴侣的手机,看对方在和谁联系?

如果你有以上部分或是全部行为,无需苛责自己。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很快会理解自己为何如此,从而对自己产生更多的理解和同情。直面这些情感和行为,可能会让你感到痛苦或羞愧。然而,这样做也会让你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和恐惧,是儿时的创伤促使我们在关系中做出这些反应,疗愈这些创伤理应受到支持。

如果我告诉你,要想改善亲密关系,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你会不会感到不可思议?这个建议可能有悖于你对作为温柔体贴的伴侣的认知。或许你甚至认为,要想得到爱,必须不断给予,就好像爱是必须去赚去挣的东西。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告诉别人:要想培养健康的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先深入了解自己,疗愈让我们陷入这种痛苦循环的创伤,只有如此,在进入下一段关系时,我们才能感到更强大、更有安全感。我将这一转变过程称为 自我充实 (self-full)。

如果在进入关系时,如此强大充实,你就不屑于耍心机或寻求注意力。而且,你会吸引真正适合你的人。无论出现什么困难,你都能积极应对,而且明白是否应该或是何时应该结束一段关系。

我是一名亲密关系咨询师,在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帮助过成千上万男女获得自我充实,吸引对的人,建立支持性的亲密关系。我之所以会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自己疗愈的过程让我认识到,亲密关系中的反应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对我来说,促成这种改变的关键是认识到自己是 焦虑型依恋风格 ——我经历的浪漫关系无一例外,全都体现出这一点。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陷入这种关系呢?当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在关系中痛苦不堪,却还是受困其中,无法离开,或者总是吸引这样的关系,为此困惑不已、疲惫不堪时,就足以说明自己陷入了这种关系。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认识到,在我的恋爱生活中反复出现的这些模式,早在婴幼儿时代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已经在我的神经系统中形成。直面这一点,意味着我可以充分认识到,试图用浪漫关系“修复”我内在的缺失或破碎的部分,只会让我陷入更深的失望和痛苦。我要做的是,停下来,获取可靠支持,转而疗愈父母无意间植根于我心底的焦虑感。

这不是父母的过错。他们能力有限,已经尽力了。他们用自己知道的方式爱着我们,但是要为建立牢固自我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只有爱是不够的。父母们还需要能够看到我们真实的自我,即便我们混乱不堪、愤怒不已、郁郁寡欢,他们也完全相信我们。他们还要对我们的成长充满好奇,关怀备至,支持构成我们自我的方方面面。因为他们能够看到我们真实的自我,所以他们善于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心境,并且具备修复自己可能已犯过错的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种种条件,我们才能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实现真实的自我。这些与父母之间的早期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到了交朋友、谈恋爱的年纪,能够拥有同样充实的关系。也许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还会将父母内化,使之成为我们的精神内核,终身与之相伴、受其滋养。我们将会在本书中探讨更多有关大脑和内化的内容。

许多父母根本不具备为我们提供这种安全感的能力。我们在内化他们时,也吸收了他们的焦虑、愤怒或忽视。这样的话,我们就得用心修复创伤。实话说,我做过的最困难的事莫过于这个疗愈之旅。我必须回顾过去的创伤,才能逐渐改变对亲密关系根深蒂固的期待。促使我踏上这段疗愈之旅最重要的因素是我第一次婚姻的结束。我鼓足勇气,回归单身,感到无比的孤独、困惑、恐惧。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是这段关系让我看到深藏潜意识之中的创伤,从而得以将其疗愈。在此期间,我开始依靠我的挚友。是他们始终如一的支持,让我在修复内心世界时,倍感安心。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获得了疗愈自己所需的安全感,从而帮助安抚了我的神经系统。我知道我已将他们内化,因为此时此刻在写下这句话时,能感受到被他们善意的支持呵护着。就这样,慢慢地,我的创伤逐渐愈合,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在恋情中失去自我了。我因此内心平和,踏实无比,对自身需求清晰明了,对自身能力充满信任,这些感受前所未有。最终,我遇到了一位温柔体贴的伴侣,与他建立了富有安全感的依恋关系。在这段新关系中,得益于我的成长以及新形成的自我意识,我们获得了更深切、更充实的亲密感。因此,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支持,也能同样接受他,为他提供同样可靠的支持。无论你是否踏上这段疗愈之旅,我们在此书中所探讨的转变过程,将让你知道如何才能疗愈过去的创伤,去结成体贴关爱、健康持久的亲密关系。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前三章,我们着重加深对自我以及在亲密关系中行为的理解。这样才能更睿智、更仁慈地看待自我中可能一直遭到厌弃的部分。这份清醒和接纳是促成改变的基石。

我们先探究两种依恋风格,两者虽在儿时形成,却促成了成年后不同的关系模式,这点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尤为显著。有些人形成了我这种焦虑依恋风格。在恋情刚开始时,我们并没有这种感受,此时一切还很新奇,这种关系模式可能尚未显现出来。每个人在关系中都体会着丰富多彩的感受,偶尔 会对伴侣感到不放心,担心遭到抛弃。恋情开始时,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美妙,随着对亲密关系的隐忧出现,核心创伤被唤醒,剩下的却只有失落和迷惘,实在令人不解。

焦虑型依恋源于 深深 内在不稳定感 ,过去的创伤让你觉得自己会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抛弃。因为这种担忧,我们可能会对伴侣进行短信轰炸、偷看对方的手机、密切关注伴侣的社交媒体动态,或者变得很黏人、动不动就吃醋,讽刺的是,这种种行为只会将对方推得更远。我们害怕遭到抛弃,迫切需要伴侣的关注,千方百计与对方保持亲密。结果,关系却跌宕起伏、痛苦不堪、难以为继。

本书的写作对象虽是焦虑型依恋人群,但对理解与之相反的回避依恋型人群也有所帮助。回避型依恋同样源于婴幼儿时期父母的缺席或关爱不足,但应对机制却迥然不同。因为觉得在关系中依赖对方很不安全,回避型学会了通过远离亲密关系,获得安全感。他们往往事业心很重,当关系更进一步时,就会退缩。伴侣若指责,他们可能会以此为理由结束关系。虽然我不是这种依恋类型,但却有相当多与这种类型相处的经验。我们之所以专门探讨这两种依恋型人格,是因为他们经常会飞蛾扑火般相互吸引。

在接下来的一章中,我们将探索我们自我中最幼小的部分,“ 幼我 (Little Me)”。幼我为了保有父母的关爱,形成了一些行为模式。我们可能最讨厌自己的这些行为,但为了让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与我们保持亲密,却不得不如此。理解到这点,我们便会对自己更加宽容。儿时感受的缺失形成核心创伤,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创伤的存在,但成年后却在其作用下,延续儿时的行为模式。

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将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中,探讨这些儿时经历如何促成了焦虑型和回避型成年后的相爱相杀。两个人寻求亲密关系,却因儿时留下的创伤,陷入熟悉的保护机制之中,从而形成梅洛迪·贝蒂(Melody Beattie)所说的依赖共生关系。依赖共生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试图控制另一个人的情感及行为,以避免体验自己的痛苦感受。 如果我能让你与我保持亲密,我就不用感受到内心深处可怕的被抛弃感 (焦虑型)。 如果我能与你保持足够的距离,我就不用感受到内心深处无尽的空虚感 (回避型)。关系中的每一方其实都在依赖另一方提供的保护,可这种互求担保的相处方式只会为双方带来更多痛苦。回避型由此更加确信要避免亲密,更为敏感的焦虑型则感受到强烈的被抛弃的恐惧,为了留住对方,不惜舍弃自我。我们将会深入探讨这一关系模式。

在本章的结尾,我们将讨论导致焦虑型恋爱脑和回避型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伤类型。我经历过这种依赖共生关系,知道这种关系有多痛苦,知道疗愈导致这种痛苦的创伤是多么必要。

接着,我们进入本书的核心部分——疗愈核心创伤,实现自我充实。我们将一起逐步达成这一目标。也许我在应对自己的焦虑型依恋风格时,得到的最重要的经验是,直面内心深处对被抛弃、孤独、不值得被爱的恐惧,是实现自我充实、准备进入良性亲密关系的关键。如果我们迟迟不肯面对脆弱受伤的自我,必将受困于糟糕的亲密关系,一次次体验儿时经历的那种被抛弃感和恐惧感,痛苦不已。

厌恶痛苦是人类的本能,我们往往会尽其所能不去面对内心的伤痛。而实现自我充实的内在工作,无一例外地包含着精准找到并抚慰这些伤痛之处,但碍于这种本能,我们许多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没能抚慰伤痛。即使我们本能地意识到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不健康的依恋关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持,我们很可能还是不敢触及内心的伤痛和恐惧。我们所处的社会总是倡导独自面对自己的伤痛,但是找到合适的人饱含温情、不带评判地倾听我们的伤痛,至关重要,这个人可以是心理治疗师,也可以是你的朋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会给予你支持。我将和你一起,帮你自己构建全新的内在支持系统。让自己感受到别人的关怀和倾听,也会为你缔造一种安全感,这是实现自我充实的关键要素,也是往往被忽略的要素。这种外在的安全网会抚慰你的神经系统,构建内在关怀系统, 使你充分倾听身体的声音,在依恋需求出现时,有意识地做出不同的反应。长此以往,你会发现自己的安全感大幅提升。

我们先做一项反思练习,它能帮助我们建立 内感觉 (interoception):倾听身体的感觉,正视内心世界。在没有人帮助疗愈的情况下,我们将核心创伤小心地储存在内心世界,不敢触及。现在我们能够面对年幼的自我,我们的“幼我”,回顾他们的经历,结识我们的内在保护者和内在关怀者。因为我正和你一起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你还可以找心理治疗师或值得信赖的朋友陪你一起,所以你完全有条件开始这段疗愈之旅。

当这种倾听内心的能力开始形成,你的“幼我”便可以在下一章踏上他们的疗愈之旅。你可以一再回到这里,根据指导进行这些练习,从而获得往后余生所需的支持。我记录下这些冥想训练,就是为了陪你一起练习。我们将触及从儿时起一直存在的伤痛与恐惧,这段旅程有时会显得无比艰难。不过,我们能够克服这些艰难,因为我们在倾听内心时饱含同情、满怀关爱,这种能力会让我们受用终身。只要足够勇敢直面内心,就能使自我充实成为可能。

在第二部分的最后一章,我们将探讨如何改变在恋情中失去自我的境况,实现自我充实。这也是我们踏上这段疗愈之旅的目的。我们先回顾自己的经历,通过不断支持幼我修复创伤,构建坚实的内在关怀系统,形成全新的充实感。经过这一章的指导训练,你将增强自我充实感,并且对获得这一坚实基础,越来越心怀感恩。

这时我们就可以开始第三部分了。与伴侣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interdependence)是什么样的?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具备充足的安全感,既不会将连接的需求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又能轻松面对亲密关系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会彼此依赖,相互扶持。也就是说,他们既不会抛弃对方,也不会让对方感觉受到侵犯。带着全新的自我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意义非凡,不乏挑战。它意味着要形成新的内在和外部边界(第7章),获得处理冲突的技能,让两人之间艰难的磨合使关系增强而非中断(第8章),极尽所能帮助自己不断提升爱的能力(第9章)。

我相信,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缘分,只要敞开心扉积极吸收,便能从每个人身上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妨说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对灵魂的修炼。因而,通往自我充实之路也是一种完善灵魂的修炼,我们不仅要与内在的自我建立连接,还要从内心深处发掘爱的源泉,世间最可贵的东西莫过于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这段内心之旅充斥着深深的神秘感。我们可能会逐渐感到一路上如有神明相助,从未孤身一人,仿佛宇宙确实站在我们这边。根据关系神经科学,我们天生具备构建安全滋养关系的能力,这种连接会让我们的身体释放大量积极的神经化学物质。对这种神秘联系深信不疑,相信自己能够得到来自他人充足的支持,我们便能更加随心自如、不落俗套,从而更可能步入充实的恋情。随着创伤逐渐愈合,你的安全感会不断提升,你将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所处的关系以及自己。

我希望这些能够成为让你踏上疗愈之旅的动力,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创伤,将其治愈,你才不再需要 完全 依赖外界获得慰藉和滋养。本书包含大量冥想和练习指导,旨在帮助你认清藏匿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创伤和需求。与此同时,你将审视以往的恋情,认识到它们其实是创伤的反映。请按自己的节奏来阅读此书,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一步步深入内心。我们携手,一定能完成这段疗愈之旅。 JGn9uCFXmCqKp+RbXN+BW1f6kGu5V17LVZz0D8z8+uXaKPDZsSJXXsqlcQIcZ0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