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6 亲密关系谱系:“母胎单身”如何进入爱情

这几年来,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母胎单身”如何进入爱情。“母胎单身”,指的是从青春期开始就一直错过爱情,直到20多岁还没谈过恋爱的群体。“母胎单身”其实是一个新概念,2017年才进入大众视野,被很多的人贴到自己身上。这个概念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人们渴望年轻时有恋爱的经历,所以没有恋爱的经历变成了一种遗憾。

在21世纪初,家长们还在反对早恋,希望孩子们进入大学后以学业为重,不要恋爱,所以那个时候人们不觉得20多岁没有过恋爱有什么问题。但在“剩女”概念出现后,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独立女性崛起的象征,另一部分人由于担心成为“剩女”而渴望进入恋爱,这样单身就成了一个令人焦虑的话题。所以,一直单身就有了一个新的名词来称呼。

今天,很多年轻人对于如何去爱也是很迷茫的。前面我强调过,爱的本质是给予的快乐。但是独生子女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从出生起就一直习惯于享受别人给的爱,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如何爱别人,所以很容易形成对爱的理解就是“获得”。他们表面上获得了很多爱,但反过来讲他们在爱的过程中一直处在被动状态。就好像很多偶像剧的男主角会像爸爸一样爱女主角:女主角不吃饭,他就去喂;女主角鞋带松了,他就帮着系。这就是对爱情被动的理解。但是,爱情是两个独立个体的联结,必然有主动的成分, 当大家都习惯于被爱,而缺乏主动去爱的能力时,爱情由此而变得非常困难 。所以,有人感叹今天“大部分的爱情死于只想被爱”。

这里,我们不去探讨这个概念背后的社会价值观,而仅仅是借用这个概念,希望去解决这一部分人的焦虑和问题。实际上,到可以结婚的法定年龄依然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人,男女都有。但在日常语境中,我们发现“母胎单身”这个概念常常用在女性身上,因为社会给女性的婚恋压力更大,女性更容易焦虑。

好女孩更容易成为“母胎单身”

很多人都感叹:对待爱情认真的好女孩,成为“母胎单身”的概率更高,进入爱情更难,有时候好不容易跨出半步,很快又被弹回来。

为什么呢?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好女孩往往对恋爱持有特别认真的态度,相信“凡是不以婚姻为目标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这其实是受到了爱情旧脚本的影响。在旧脚本里,女性恋爱的最终目标是婚姻。如果相信旧脚本中恋爱的目标就是结婚,但又强调新脚本中的女性独立和两性平等,那么两种脚本的混杂就会导致进入爱情的难度增大。

第一,如果你 把恋爱看成进入婚姻必然的一步 ,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它,那你很可能 违反了男性择偶时的竞争逻辑 。伊娃·易洛斯的研究结论显示,现代男性在择偶时背后有个动力机制,他要证明自己的魅力,尤其是性魅力,他有征服女性的欲望。可如果女性表示,一旦我跟你恋爱,就决定永远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男性就不需要征服的过程了,女性也就失去了足够的吸引力。

第二,现代社会变化很快, 男女都会因为害怕承诺而不愿意将恋爱视作结婚的第一步 。尤其是男性,因为一谈到组建家庭,就会面临一系列经济问题,比如买房子等。如果你一进入爱情就要他马上做出承诺,他大概率是没有做好准备的。凡是认真负责的男性,都会往后退一步,说我们再等一等。可往往这样的行为,会被一些女性解读为对方爱得不够认真,好男孩跟好女孩就这样错过了。

第三, 爱情非常感性,婚姻非常理性,理性有时候会提前把感性的魅力赶走 。旧脚本里没有这个问题,因为爱情的成分很弱,通常是直接进入理性的婚姻层面。新脚本不一样,爱情是追求激情的,一开始是一个感性高于理性的阶段,在奠定感性的吸引后,再慢慢走向理性。但是,由于新旧脚本的混杂,人常常在还没有充分感受感性甜美的时候,就掺杂了太多理性思考,从而对感性的不确定性产生焦虑,使得爱情走样。

第四, 新时代的女性具备独立意识,不愿意成为生育工具,而男性的婚姻意识常常没有跟上 。现代独立女性强调伴侣之间的平等,不愿在感情中做各种无谓的牺牲,对感情质量有很高期待。但是,如何实践平等?平等关系是否需要互相协调和妥协?女性强调自我独立性的时候,如何兼顾男性的自我发展?这一系列的新问题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年轻男女在过去的人生中也缺乏这样的情感教育。因此,今天的爱情难度就又上升了。

所以在新旧脚本混杂的情况下,对待爱情非常认真的好女孩进入爱情的难度不减反增。

进入爱情的四种途径

那进入爱情的途径有哪些呢?在现代社会进入爱情最常见的方式有四种:一见钟情、日久生情、相亲、网恋。其实这些都是进入爱情非常好的途径,问题在于我们人为地设计了很多障碍,导致每条路上都有巨大的问题,下面我来逐一分析。

第一种是一见钟情。 这特别符合我们新脚本想象中爱情开始的样子,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爱情本来的面貌。但是在中国,一见钟情的发生概率特别低。

欧美文化里经常发生这样的故事,一个男性偶遇了一个女性,觉得她很好看,第一时间上前搭讪。但在东亚文化里,我们是不接受这样的搭讪文化的,搭讪的男性会被戏谑为“登徒子”。我们对于只是看上了外貌的爱情是心生抵触的,总觉得这样的感情基础不牢靠。

因为外貌的吸引力常常与性魅力有关,而东亚文化对于性魅力这件事高度警觉,也会贬低性魅力的价值。一个有性魅力的女性,在过去会被称为“小妖精”“狐狸精”等,现在则常常成为电视剧里那个讨人厌的“女二号”。女性希望自己可爱,但不希望被看作是“性感”的。

女性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在旧脚本里,女性最终的理想是变成贤妻良母,而贤妻良母的形象并不和性挂钩,更多的是一个顺从温和的形象。但是在新脚本里,爱情是需要个人魅力的,我们之所以相爱,不是因为我适合做你孩子的爸爸或妈妈,而是你喜欢我这个个体。

但是因为新旧脚本的混杂,今天的女性一方面对性感很警觉,另一方面又比任何时代的女性都更在乎外表。我们希望外表吸引人,同时又担心男性爱上的仅仅是自己的容貌。人们常常认为“色衰而爱弛”,只靠容貌今后很有可能被抛弃。“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这歌词听上去特别浪漫,可我总觉得带有恐吓意味,岁月无情,你老了就没人愿意承受了。

在爱情新脚本中,女性要跳出这样的认知局限。其实现代社会女性的容貌并不像过去那样容易衰老,从20岁到40岁,女性的容貌变化并不大。我20岁时戴着一副框架眼镜,看上去比现在还成熟。此外,女性的个体价值并不由外貌决定,但外貌确实是自我价值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接受自己的外貌,往往会使我们更愿意打开心扉与人交流。如果想要一见钟情的爱情,最重要的是从接受自己的性魅力开始,而不是用过去的旧框架让自己处在自我价值和性魅力的矛盾对立之中。我们还要学会欣赏别人的外貌,包括主动接受男性的性魅力,这样才能提高一见钟情的概率。而且一见钟情的爱情通常都是享乐型爱情,浓度很高,未来也可以变为成长治愈型爱情,所以一见钟情是一个很好的进入爱情的途径,也是一件令人特别快乐的事。

还有另一个误区,人一旦一见钟情,就要做一个关乎一生的决定。这种观念跟旧脚本中的缘分婚姻紧密相连,先确定永远的关系,然后一天天给感情做减法。可如今我们要谈的爱情婚姻是加法婚姻,一见钟情只是让我们一开始确定这份感情的珍贵,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可否为爱做加法。发自本能的喜欢太难得,一旦遇到这样的机会,请好好珍惜,勇敢一点,不管成功还是失败,至少这段感情会特别独特。

这里要强调一下,不是说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好女孩,就要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感情,而是说一段感情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爱情开始的阶段要做的是去感受爱情本身的魅力,然后处着处着发现原来我们可以有更紧密的关系,之后才会越来越确定“我们”的关系,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快速确定。恋爱也好,走进婚姻也好,都要一步一步来,不要给自己设置过多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具备更好地享受当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一定要和某个人在一起,这才是独立自主的女孩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

第二种是日久生情。 很多人觉得跟一个人当了很久的朋友,就不太能出现激情四射的爱情了。爱情三角理论包含亲密关系、性唤醒和承诺三个方面,如果拿掉性唤醒和承诺,剩下的亲密关系也可以是友谊,所以友谊和爱情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激情。也就是说,从友谊到爱情的变化是感受到对方的性吸引力,你愿意跟对方有身体上的亲密接触。而这一过程是经常发生的,某一天,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对方的感受变化了,这就是爱情的开始。亲密关系本身是一种谱系,不论友谊还是爱情,都有从淡到浓的过程。当我们不再把友谊和爱情对立起来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亲密关系,也解决了另一个重要问题:爱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占有。

既然友谊可能发展为爱情,很多人就认为我们在恋爱后,就不应该再有亲密的异性朋友了。这真是很大的误区。

在《令人心动的cp》的情感沟通桌游中,有一道题:可否拥有亲密的异性朋友?我在规则中设定了,只有双方都选了“可以”才能往下走。很多人对答案都表示不解。

拥有一棵树就不得不放弃整片森林吗?实际上,在爱情或者任何一种亲密关系中,你都不可能完全拥有一棵树,因为每棵树都是独立的,你无非是跟这棵树形成了连理枝,这并不影响你去享受阳光雨露,也不影响你去欣赏整片森林的美。

友谊和爱情是有区别的,这种边界需要双方去探讨。对亲密的概念界定能让我们既打开世界,拥抱整片森林,又享受彼此之间有安全感的爱情。

当然,今天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多人抱怨没什么异性朋友,连日久生情的机会都没有。对这部分人来说,首先要做的是打开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力,先学会交朋友。

爱情需要我们对他人有好奇心:我想要去了解你,我想要来帮助你,我想要跟你形成联结。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那个不论是思想还是身体都想靠近的人,这时候自然而然产生了爱情。所以爱情是结果而不是目标。

如果你觉得自己和同性交朋友没有问题,但不会和异性交朋友,那可能是你在交友过程中,太重视性别了。我们在交朋友时,首先关注的是这个人的特性,而不是他/她的性别。我们认识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我们的恋人,所以不用把每个异性都看作日久生情的对象。请记得,日久生情是自然而然又非常难得的结果,所以放轻松,多交朋友,学会联结,期待奇迹。

第三种是相亲。 网络上流传着各种“奇葩”相亲故事,比如对方会要求你出示简历,还有的在经济上斤斤计较,买单很抠门,所以追求爱情的人常常会排斥相亲。

之所以有那么多极端的故事出现,是因为相亲在本质上是一种中介关系,我们互相对照客观条件,比如学历、家庭背景、财务状况等,拿着自己的价值到市场中做衡量。我有一个30多岁的好朋友,相亲时别人给她介绍了一位离异男士,她特别生气,觉得自己掉份儿了。可是相亲的人往往不得不面对世俗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无论你认为自己的个人价值有多独特,世俗意义的判断标准跟我们自己的逻辑是不同的。如果中介介绍的人条件不好,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中介对我们的价值衡量也比较低。而所谓的极端又“奇葩”的相亲故事,其实是我们希望回避自我价值被否定后出现的不适感。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相亲,就会发现相亲其实也是一种认识陌生人的有效途径。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肯定希望结识更多人,相亲其实就是帮我们拓展朋友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互惠型模式走入爱情的机会。因为大家都有结婚的目标,所以相对功利,这种特征也有其好处,能减少未来匹配的麻烦,比如不会异地恋。所以大家不要刻意排斥相亲,只要放平心态,它就能发挥正面作用。

如果要提高相亲的效率,请记得每一次都是去结交一位新朋友,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对方,对对方感兴趣。但如果觉得没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这也是正常的,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与否。很多时候,无法成为恋人,但交到了一个不错的朋友,也是一种收获。

第四种是网恋。 网恋在过去10年里越来越成为常见的择偶途径,但它最大的问题就是“见光死”。从网络接触到的人,我们是通过文字、语音来沟通的,根据一些标签想象、美化对方的存在。此外,网络还有两面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形象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网络也只是一种中介,先认识一个人而已,线下才是你们感情真正开始的地方,见面时可以稍微把自己的想象放一放,去认识一个真实的人,判断这个人能不能成为朋友,然后再考虑关系能否更长久。

除了一见钟情,其他三种进入爱情的途径其实都是从学会交朋友开始的,所以不要一开始就用爱情模式的框架局限了发展的可能性,要看到那个具体的人,也让别人看到具体的你。希望大家能先放下附着在伴侣身上的要求,比如要求他必须收入如何、身高如何等,而是用更开放的心态接受更为多元的亲密关系的开始,这样才能回到感情的本质:人与人的吸引。

要点回顾

不论是一见钟情、日久生情,还是相亲、网恋,这些途径都可通往爱的康庄大道,但是它们各有利弊,也受脚本的捆绑,所以你需要好好梳理一下。任何一段感情都可以从淡到浓一步步发展,我们没有必要把友谊、合作伙伴跟爱情统统对立起来。很多时候,我们欠缺的不是进入爱情的能力,而是常规意义上的交友能力。学习进入爱情,在本质上是学习怎样和世界、和他人更好地相处。爱情教我们怎么去跟别人沟通,一方面要坚持自我,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更新自我。爱情给了我们和外部世界深度碰撞的机会。

那是不是一定要找到Mr. Right,才能发生爱情的碰撞呢?感情中真的存在Mr. Right吗?我下一节来讲。 pnxfRuTuXasIcUDDgmowk0osul/auSTuM6RoCB3M9tJNHQZfFu5Zn4rz2tklDA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