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重识“铁三角”,理解不一样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把生命传予孩子,孩子运用所接受的生命中的力量、爱和支持,让自己成长、学习、奋斗,建立自己的家庭,也把生命传下去,追求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

每个人只有一个父亲(生父)和一个母亲(生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无从选择的、绝对的,无从抗拒、拒绝、否定、代替或者更换。这是一个“铁三角”的关系,需要跟所有其他的人际关系分开看待和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所有其他的关系都是另外一种。与父母的关系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和心灵深处,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为了某些理由而拒绝接受父母的人,心中有很大的无力感,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也不会理想。

从上,我们可以将孩子与父母的连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命由父母传予孩子,如此代代相传,只有一个方向:向前。

2.父母传下来的生命里,已经包含了父母,以至每代父母的全部力量和爱,全无保留,也不能更多,这是每个人经营成功快乐人生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资源。

3.如果这个人拒绝接受父母,他将缺乏足够的力量和爱去营造自己的人生。

4.生命既然接受了,无从拒绝;不能接受的只是出生之后父母没有做某些“该做”的事,或者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

5.孩子资格感的根本来源是父母。

6.力量与爱不足的人会生活得很辛苦,婚姻事业都不幸福。

7.不接受父母的人也难以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8.与父母构成的“铁三角”关系,不能否定、不能拒绝、不能代替、不能改变,只能无条件接受。

9.每个人只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就是生父生母。

10.学问修行不能消除不接受父母造成的内心困境。

事实上,家长对孩子有很多责任,这些责任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即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力,让孩子成长后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包括照顾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让孩子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先要帮助孩子培养出一个自我的意识:有了“我”才能对自己负责任,有效地照顾自己。此外,除了帮助孩子增添能力,也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能操控世界,而只能在并不完美的世界里取得自己的一份成功和快乐。

父母光用语言灌输给孩子这些概念是不会有效果的,父母自己必须先有这样的心态和意识、语言和行为,才能让孩子明白这些重要的道理。

一、亲子之爱,唯一指向分离的爱

亲子关系的目标:帮助孩子思想成熟,使其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同时让他的能力不断提升。

从人类生命系统的角度看亲子关系,我们的生命是经由不断的生命传承而维持的。每代生命传承的过程细分之下包含:成年(心智成熟)→谈恋爱(选中对象)→结婚(成立家庭)→新生命诞生→父母照顾下成长→成年,重复上述过程。所以,亲子关系实际上是归属于上述的“父母照顾孩子成长”这个部分,它的先决条件是家庭,它的后续阶段是孩子发展出足够的照顾本人的能力,是为成长。然后,他也会展开自己的生命传承的过程。

因此,亲子关系的目标很简单,同时也很清楚,就是帮助孩子培养出足够的能力,让他可以充分成功地照顾本人的人生。让本人有成功快乐的人生,其中包含创造一个最佳的家庭环境,让新生命在其中得到良好的照顾及成长。

照顾本人的能力包含:1.对世界事物的了解;2.有成熟的思维能力,让他在面对选择时做出好的判断,面对困难时想出解决方法;让他在处理与其他人有关的事务时可以不断地得到这些人的接受、尊重与爱戴。

香港有一位国际级的心理治疗大师李维榕,我一个学生曾参加过她在国内举办的一个治疗工作坊,并看到这样一个个案: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儿在爸妈陪伴下参加治疗工作坊,轮到她的时候,李维榕看着她说:“你过来,坐我旁边吧。”这个女儿转身问妈妈:“妈妈,她叫我过去,我要不要过去?”妈妈说:“过去过去,女儿乖,妈妈陪你过去。”然后,这位妈妈就搀扶着女儿走到李维榕旁边坐下。

我的学生跟我从刚才短短的那个小环节就已经发现非常大的问题,三十多岁的女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需要这样问妈妈,她怎么能照顾自己的人生?这位母亲的回答充满了母亲的慈爱,可也正是这份母亲的慈爱,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使得女儿不能成长,以至不能在很小的事情上照顾自己。所以,爱是可以伤人的。光有爱不够,父母还需要引导孩子培养出能照顾自己的能力。

另外一位学生告诉我,她住在上海,朋友中不乏那些成功富有的父母。有一次,她参加一个太太团的周末下午茶,其中的十来个母亲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因为我这个学生是研究心理学的,所以她一坐下来,很多太太就转向她,向她询问她们正在争论的一件事:张太太的儿子,是否现在就要去美国完成中学的学习。张太太的儿子现年16岁,正准备升高一。他念的是国际学校,成绩很好。所以张太太认为,现在把孩子送到美国念中学,将来他念大学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成功。

陈太太说:“我觉得孩子还太小,不应该离开父母。”

李太太说:“要是我,我就舍不得让孩子离开身边。”

唐太太说:“让孩子早一点出去磨炼一下也是好的。”

然后所有人都问我这个学生:“你是专家,你怎么看?”

我的学生说:“张太太,你跟儿子谈过这个问题吗?”

张太太说:“谈过,但儿子不愿意。”

我的学生说:“既然儿子不愿意,为什么你还这样考虑?”

张太太说:“他爸爸觉得男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出息,就是因为他不愿意,才需要把他送出去好好磨炼他的意志,现在孩子的力量太不足。”

我的学生说:“那这个孩子平时的生活怎么样?”

张太太说:“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我们用了好几年时间给他安排这所学校,我们给他安排最好的补习条件,学英语,还有其他好几个科目,所以他是很优秀的。我就是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愿意出国,也许他不愿意离开我吧。”

我的学生说:“听你这样说,好像这个孩子每天的学习负担很重。他有自己的时间吗?有运动、跟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时间吗?”

张太太说:“每个星期我们给他安排了三次游泳,他游泳很棒,在学校里也得过奖,所以他在运动方面是足够的。其他的就没有了,因为学习太忙。”

我的学生问:“他的起居饮食方面呢?”

张太太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一点嫌恶:“这个当然不需要他操心了,我们家里有三个用人。”

我的学生说:“这个就是问题。在美国,即使有同样多的用人提供生活起居服务,很多人仍觉得很困难,更何况你的孩子。我相信,如果他要继续在学校生活的话,他需要很多的能力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而他现在的生活有这么多人来操心,他是完全没有这些准备的,他到了那边一定很苦。”

张太太还在申诉:“他迟早都要面对的,早一些不是更好?”

我的学生说:“早一些是更好,可是这个‘早一些’最好是在没有离开父母之前。他在出国之前,已经能够完全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能够安排出自己的时间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这才是具备了照顾自己的能力。他没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到了外国,他不单生活辛苦,在学校里也会让同学、老师看不起,他的压力会很大。这些压力越积越多,最终会影响他的学习,导致他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最后我的学生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必须是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的不断增强,其中既包含学习的能力,也包含生活起居的能力。”

就算是小学的孩子,一方面很享受在家里妈妈或者保姆为自己做的一切,让自己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不喜欢的,如学习);另一方面,他也会跟同学比较那些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能力,如果他的最少,他心里肯定很不舒服。这个同学能做三件事,那个同学能做五件事,而自己却只能做一件事,这种情形不仅会让孩子心理上不舒服,还可能引发孩子的不自信。孩子的这些能力是需要通过让孩子“干活”才能够培养出来的,所以能力是自信的基础。没有能力又需要表现信心,那就只能通过吹嘘、夸大来实现。他们嘴上虽然说得好,可心里毕竟还是慌的。

二、放松心态,家长不是万能的

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身份:

(一)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只是平常人。

家长需要承认自己:

·会胜,也会败。

·有心情好的时候,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比一些人聪明,也比一些人蠢。

·在一些事情上能力强,在另一些事情上能力弱。

·不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

·不能永远没有错。

(二)家长与孩子有相同和平等的需求,因为家长与孩子都是人。

家长往往注重对孩子的单方面关注,却忽略了自己,其实:

·孩子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家长也是一样。

·孩子应该得到公平对待,家长也是一样。

·孩子希望别人对他们和蔼、友善,家长也是一样。

·孩子希望做得好的时候有人赞赏,家长也是一样。

·孩子在做得不好时,应该得到谅解和鼓励,家长也是一样。

·当孩子感到悲痛、烦恼、颓丧的时候,希望有人给予支持、安慰,家长也是一样。

(三)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家长,永远给孩子爱和支持。

·孩子成功,家长分享喜悦。

·孩子快乐,家长觉得开心。

·孩子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家长不断地予以鼓励和嘉许。

·孩子每次倒下再爬起来,家长都要给予支持。

(四)家长用语言和行为来证实上面的道理,因此所说的与所做的必须一致。

有的时候,家长在孩子面前是相当“紧张”的,其实:

·在孩子面前,家长无须永远正确、成功、愉快。

·家长不要害怕对孩子承认错误。

·面对孩子,家长无须隐藏内心的情绪。

·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脆弱。

·家长遇事显示出自信、自爱、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会这样做。

·家长面对事情表现出坚定并及时做出决定,孩子便也会当机立断。

·家长表现出对事情的结果担负责任,孩子便也会愿意承担责任。

·家长礼让谦和,孩子便也愿意礼让谦和。

·家长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就是这样,便已足够走过他们的人生旅途,孩子自然也会以真诚、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创造他们的人生。

三、严守十个基本要诀,帮你抵御80%的错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十个基本要诀的具体内容: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三)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接下来,我们再来具体了解一下这十个基本要诀各自所包含的内容。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或者其他人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每个人之间的不同,造就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的性格完全与你一样。

·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产物。

·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东西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它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在他的人生里也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才重要。

·要求别人放弃他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去接受另外一套,这是很困难的事。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家长明白孩子的一套,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观点。

·好的动机只是让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力。家长认为,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家长的意愿去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信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

·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语气、说话模式对他说话,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的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将表明你说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通过改变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越不会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做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语言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具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好。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每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求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没有能力说出来,因为这些意义是深层的心理活动。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序,要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下给他选择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不能不接受其背后的动机,否则会使孩子跟家长对着干,让家长的引导变得无效。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做的动机。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每个人都会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也一样,只是他不知道怎么去解释。

·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并因此改变。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会采用那个方法。孩子同每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

·更好的方法是提供帮助,即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则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不同。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会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只会使你停留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你才会愿意开始真的去想想。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会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并且有所突破。

·孩子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更多、做得更好。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把焦点放在帮助他提升的东西上,他便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的事情;把焦点放在“失败”和被否定、责骂上,他以后便不愿意面对或尝试,因而就不能有效成长。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抱怨及挑剔父母。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照顾他自己的事,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的人。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的态度,自律、自信和自尊,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的事”中培养出来。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家长不应随便地用它作为要挟或交换的筹码。

·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信心及活力的源泉。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怀疑。

·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而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在事情的讨论中把它拿出来做条件。

·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更坏的是,这个模式会传给下一代。

我曾设计过一个“NLP卓越青少年”的活动课程,它是专门针对8岁到14岁孩子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信、社交与协作能力。有一次,在开始的仪式里,我们要求每个同学轮流出来说几句话,其实也就是站出来介绍下自己。其中,一个9岁的孩子到最后都不敢站出来。我在旁边看到他从仪式开始就表现得非常纠结,两个手的手指不停地动,所有同学都说完了,他还是没做好准备,不能主动去说。终于一个助教走到他旁边,用一只手按住他的后背,引导他一句一句说了出来。他说完那几句话后,我看到他整个后背都被汗湿透了。

后来我跟他谈才知道,他是在一个严厉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从小到大父母都是严厉的时间多,温柔的时间少。对他,父母经常用“你必须”“你应该”这样的语气说话,而且他们强烈要求孩子听话,不可以顶嘴。他也曾几次想说一些话,最后的结果,不是被父母批评否定,就是被骂了一顿。所以,从小他就学会了只是垂着头,听从父母的指令,什么话都不讲。他入学两年,他的班主任就对他的家长说,你的孩子有很严重的社交问题,不能跟其他同学正常相处。这时,他妈妈就着急了,就把这个孩子送到这个班里来,希望有所改善。

参加这个班的孩子,很多都有类似的情况。这些孩子在父母某一种亲子模式下生活了很多年,最后出现一些不够理想的情况,于是家长就把他们送来参加某个学习班,希望过上两天,孩子的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试问,用3000天造成的不良情况,却希望孩子在3天里消除,同时还要学到有效的方法,不仅让他有不同的表现,还要有良好的发展,这个要求是否太高了?

我设计的这个课程有这个可能,可是要具备一个必需的条件,就是家长要配合。

假如家长不准备改变,孩子的问题会重复出现,以致成为他一生的问题。我也想起了这个班里的另外一个9岁的孩子,他上课的时候从不举手,游戏、比赛、抢答等他都不愿意举手。后来问他原因,他说:“从小到大,我说什么爸妈都否定我,他们都说我什么都做不好。”

亲子关系是每个人人生里第一份关系,它跟人生里所有的其他人际关系都不能同一而论。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父母将一张白纸般的完全空白的心理塑造成一种能力的过程,从而让孩子能够适应这个社会,同时获得成长。所以,在每个人出生后的几年里,他收到的信息,也就是他的心智、大脑会逐渐帮他塑造出这个世界是怎么一回事的最根本概念。

在孩子身边的人里面,最为关键的就是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心灵里,父母是绝对爱自己、会保护自己的人;是可以绝对信任、绝对爱的人;也是完美的、不会错的人。因此,当孩子听到这两个绝对爱自己而且不会错的人说自己没用、说自己不好的时候,这些评价就好像烙印一样,在他的心灵里牢牢地印上,伴随他一生。在成长的路上,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些烙印,妨碍了整个人生的发展。这些烙印当然是可以消除的,可是由于两条原因:其一是没有觉察;其二是带着对父母的爱而抗拒,使得消除烙印的工作往往变得非常不容易,变得非常痛苦。

四、给孩子打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

家长都希望看到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孩子乐观、有信心、有能力,在做事时,在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时,都能成功,能够达到自己定出的目标,对社会有贡献,并且有美满的家庭生活。父母要想达到这点希望,请为孩子营造出这样的家庭环境:

·互相尊重。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间,并且受到尊重。尊重孩子,就像你会尊重任何人一样。

·心态积极。每个成员都有正面、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及活力。帮助孩子发展出这样的心态,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家长面临的真正挑战。

·崇尚互爱。每个成员都把信任、支持和爱视为家庭里的最高价值,超越其他一切事物。因此在家中,家长的行为和处世态度处处表现出在乎这些价值,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中也会重视这些价值。

·各担己任。每个成员都诚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从自己做起,并且处处鼓励孩子这样做。

·容许差异。每个成员之间容许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敢于尝试,敢于认错。不要坚持别人与自己要有同样的看法。接受别人的错误,以身作则。

·共同助人。每个成员乐于助人、富于爱心。家长与孩子一同去做助人的事。

·鼓励思考。每个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学习,鼓励独立思考。对别人不同的或新颖的想法,先听取,然后找出其中正面的意义做出肯定,而不是一开口就否定它。鼓励孩子多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识己认人。家庭成员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包括自己的价值,肯定每个人的能力和对别人的贡献。

·喜乐共享。无论是乐趣或悲愁,每个成员都乐于与家人分享。不要只说欢乐的事,也讨论不愉快、伤心的事。关怀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苦乐。

·参与是金。成员们在一起做事,应该注重过程和意义更甚于结果。注重过程就是在乎对方的参与,肯定一起做的意义,无论结果怎样,都不及这点重要。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无须追求物质的高档,因为与家人在一起便已经是最大的享受。这样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动力,孩子会在其中树立起完善的信念和价值观系统,内心将充满自信、自爱和自尊。

五、信念系统是行为原动力

我们对人与事物的反应、做或不做某些事、内心的推动力等原动力,都来自我们内心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简称为“信念系统”。了解自己的信念系统,并且掌握提升它的技巧,人生便会更有意义、更有所得、更开心了。

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其实可以分为信念(Beliefs)、价值(Values)和规条(Rules)。为了方便,我们总称它们为BVR。价值和规条同属信念,只不过是具有一些特别性质的信念而已。

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是我们所确认的世界维持下去的法则(注意,信念是一个人脑子里所认知的世界,即主观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变化或没有行动变化的理由,是这个世界种种关系的逻辑。对很多人来说,信念也就等于真理——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信念是绝对的。

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和给人带来的好处:其中什么重要?可以给我些什么?可以为我做些什么或者凭此我可以得到些什么?价值是做与不做任何事的原因。所以,推动一个人的方法必然是在他的价值上下功夫。

规条是事情的安排方式,也就是做法或行为准则。规条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取得事情中的价值和实现有关的一些信念。规条会涉及人、事、物的组织安排和活动,故此,有清晰的动词在其中。

以下举一些例子来证明上述概念:

例一:“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这样我们才会被群体接受,并感到安全。所以,我们每天早上见面时都互道早安。”

·信念:“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信念中常有“应该”“必须”等词语,以显出其绝对性,但是动词是不明显的。

·价值:“被接受”,“感到安全”。

·规条:“互道早安”这个行为,目的是使人们取得“被接受”和“感到安全”的价值,并且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信念。注意,所用的动词十分清晰。

例二:“我不会成功的,参加了只会令我辛苦而又得不到收入,我昨天已经推却了邀请。”

·信念:“我不会成功”。涉及个人的信念中多有“一定”“不会”“必然”等词语,以显示其绝对性。动词是不明确的。

·价值:“令我辛苦”,“得不到收入”。

·规条:“推却了邀请”这个行为,保证了不会得到那些负面价值,并且实现了“我不会成功”的信念。所用的动词是清晰明确的。

例三:“每个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不断地汲取学问,因为学问懂得多,别人才会尊敬他,找工作更容易,升职也会快一点。你应该多看点书,多参加课程进修。”

·信念:“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不断地汲取学问”。注意“应该”二字的出现,所用的动词是虚泛的。

·价值:“别人的尊敬”,“容易找工作”,“快点升职”。

·规条:“多看书,多参加课程进修”。这样做是为了取得上述价值和实现上述信念。

上面的例一,“互道早安”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信念。“互相尊重”不一定用“互道早安”才能实现。事实上,“互道早安”在欠缺某些条件的情形下,甚至不能够保证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这个信念。例三也是一样,“多看书,多参加课程进修”,是为了实现“每个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不断地汲取学问”的信念。这个信念也不一定只凭看书和参加课程进修才能实现。况且,若不注意看的是什么书、参加的是什么课程,多做这些事情,不一定就会增加学问。

六、自信、自爱、自尊决定一生成就

在一个人的人生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信念系统,也就决定了他能掌握一些什么样的能力、有怎样的行为和怎样支配他的环境中的一切事物。

然而,“身份”从何而来?怎样建立出来?“身份”本身能否被分析从而使我们能掌握其提升之道呢?孩子和成人,又能怎样把“身份”简单地进行改善呢?

身份在个人方面是最高的层次,就像一颗钻石。自我价值就是这个人最高、最重要的本质,就像这颗钻石的本体特质。钻石的多个面,向不同的方向反射出钻石本体特质的光芒,就如一个人生活中的多个角色,都是这个人自我价值的反射面。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身份”的具体素质,决定了一个人所有的信念、价值和规条,因此包括它们的全部。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里,符合该角色的信念、价值和规条会呈现出来。因此,在不同角色中的一个人或许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但是,总离不开这个人的自我价值范围。自我价值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成就,它也是今天社会里种种个人问题的基本根源!

一个人已经拥有使自己人生成功和快乐所需的所有能力,如果一个人感到未能在每天、每一件事中体验这份成功和快乐,除了检讨是否没有在事情中做到“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之外,还可以凭检讨和提升自我价值而有所改善。

自我价值在潜意识的深层之中,不容易用文字描述和理解,用比喻和例证较为容易。当一个人意识到并认同自我价值怎样不足,他便已经开始了提升之路,因为潜意识已因此而存有比较、反省的能力。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孩童阶段,身边的成人如何引导他去理解每一件事和如何做出反应的行为,决定这个人能否培养出足够的自我价值。

简单地说,自我价值就是自信、自爱、自尊。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具备所需的能力。一个人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能对别人有信心,别人对他也不会有信心。

自爱就是爱护自己。一个人不爱自己,就不能爱别人,别人也不会爱他。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不尊重自己,就不能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以下的比喻可以简单地解释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与他种种行为的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有100分的自我价值,内心的占80分,外表的占20分。因此,即使自信十足的人,仍会想穿得好看一点,希望有人赞美他。

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建立起充分的自我价值的人,例如内心只有30分,他可能会有两种心态:第一种是认为不能让别人知道他内心只有30分,故此不惜一切地维持“我有80分”的假象,例如不肯认错(分数太少,不能再减)、事事争强、注重面子(表现出高分数)、坚持己见、不顾他人等;第二种是知道自己不如人,处处退缩,怕承担责任,但又到处批评别人,希望凭此使他人减分,以至与自己同等。自我价值不足的青少年会用种种方法寻找增加外表的分数,例如爱买名牌产品、崇拜歌星明星、标新立异、与素爱暴力滋事的人为伍和有种种出格行为等。这些征象,往往持续到成年。

一个母亲把亲生的4岁女儿从23层楼上抛下,她对女儿的生命如此轻视,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生命同样轻视。而这是因为她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自我价值。

反之,一个有足够自信、自爱和自尊的少年,会拒绝不良分子引诱他尝试吸毒。他会说:“我有如此强大的能力,能够做这么多的事,有这么多的方法去找到乐趣、满足,我不需要这些。何况我要保全自己的力量,争取别人对我的信任、爱护和尊重,因此这些事不值得我去做。”

认为自己的价值不足,潜意识就会不断地寻找侥幸、以少博多、不劳而获或者占便宜的机会。贪念、冒险、小气、妒忌、自私、见利忘义都是价值不足的表现。到处说人坏话、爱讨论花边新闻、爱捉弄别人、只说不做等,也都是价值不足的表现。

自我价值的确认,就是自信、自爱和自尊,而这三者是依循这个次序的:先建立起自信,才能建立自爱;有了自爱,才能建立自尊。

自信是信赖自己的能力。能力带给一个人正面的价值,任何能带给自己很多价值的东西,我们都会爱护它。有了对它爱护的心,才会尊重它的存在。

七、“你说呢”——亲子最佳引导语

很多家长为了节省时间,或者为了在孩子面前表示自己懂得很多,往往喜欢就孩子提出的问题马上而直接地给出答案(或者是家长认为最好的做法)。其实,这种引导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一些很负面的效果:

·培养出“有问题便开口问”的心态,对自己动手提不起劲,变得懒惰。

·导致实际操作的经验少,难以积累经验,所以缺乏自信。

·培养出“凡事都有最好的方法”的单线思考模式。单线思考让孩子只能坚持一种做法,当该做法没有效果时,孩子不是停下来不做(培养出没有动力的状态),就是总是重复没有效果的方法(顽皮、老是闯祸、屡教不改、冥顽不灵)。

有些家长则把事情交给孩子,要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理会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出理想的效果。有些时候,这种完全放手的方式能够培养出孩子的能力,但那是附带有“我不能依靠别人”的限制性思维的能力,可能培养出不愿与人合作、不合群的工作态度;而更多时候,这种方式可能让孩子形成退缩、避免面对困难的心态。

愿意去做和有能力做好是两回事。孩子的自信总是不足,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在培养出孩子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亲子关系,这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最正确的引导方式不是告诉孩子该怎样做,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跟孩子谈,引导孩子想出办法,鼓励孩子尝试,失败了支持孩子检讨了再做,成功了给予孩子肯定,分享孩子的喜悦。这样,孩子才能发展出最好的自信。

所以,每当孩子带着问题来问家长该怎么办时,家长最能够帮助孩子的回答是“你说呢”三个字。所以,聪明的家长不会解决孩子的问题,而只会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家长应该提供安全、安心的环境给孩子,让孩子依靠他本有的力量,经过思考、尝试、修正,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到肯定,从而将其转化为能力,进而培养出自信。

八、爱的三种表达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爱都是指向“与被爱的人在一起”这个方向。因为爱本身就好像海里的鱼与水的关系,地球上的人与空气的关系,是维持我们的心联结在一起的黏合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称为“原爱”,它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的爱,是生命传承中特有的爱。“原爱”是每个人人生里的第一份关系,因为生命就是来自父母。所以,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是高于一切的,是最紧密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就等于他们把生命传给孩子的时候,把所有能传给孩子的都毫无保留地全部传给了孩子,这点是生命系统本身就安排好的,目的是让每一代,每个新一代都有最好的机会把“系统有效延续”这份工作做到最好,从而让下一代比上一代更有资格活下去,让下一代更有力量把生命传下去。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尽可能帮助孩子有最好的成长。

原爱有三种表达方式:自私的爱,愚蠢的爱,智慧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准备:当有一天父母比孩子先离开世界,孩子有最大的机会去过最有意义的人生,也因为这一点,任何希望孩子满足父母的意愿而减少孩子发展的机会的安排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自私的爱。

愚蠢的爱是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自私的爱而牺牲自己人生发展的机会,因为这会影响到系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可以用智慧的爱的方式来做到最好。就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照顾,让孩子在充满力量与爱的环境中成长,培养出充分的照顾自己人生、获得成功快乐的能力,让孩子有最大的空间自由发展。这样,孩子往往可以做出远远超越父母期望的成就。用这个方式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智慧的爱。

亲子关系中,要多一些智慧的爱,少一些自私的爱和愚蠢的爱。

九、别让孩子成为愚孝之人

最大的孝顺是为系统做一些贡献,包含对社会、民族、国家、世界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当这份贡献是如此巨大,得到很多人的感激与尊敬的时候,父母便因此而得到荣誉。

孩子的优秀是因为他有优秀的父母,因此,父母会以孩子为荣,会因孩子感到骄傲。孩子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道。我们传统里面的光宗耀祖指的也就是这一点,这才是孝道的真谛,并非满足了父母自私的爱而牺牲自己的发展机会才是孝顺。

生命的传承不能脱离每个人接受生命的第一目的:促进生命系统的有效延续,包括为生命系统的发展与壮大做出贡献。

附:孩子成长的体会

文/陈敏霞

陈敏霞女士,第一个取得李中莹老师的亲子系列之孩子工作坊培训师资格,并且多次主持这个工作坊。本文是她在广东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2000年大会上发表的文章。

她用平实的文字,刻画出今天国内家长和孩子面对的问题,值得一读。

从1999年到2000年,我分别在香港的黄埔怡园小学、荔湾区华侨小学、海珠区教育局的团体示范教学、晓港西小学,以及多次的公开课中举办了亲子课程之8岁至12岁的“孩子工作坊”。以上课程,令我对现在的孩子及家长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此总结了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家长的成长、孩子的成长、自我成长。

一、家长的成长

今天的家长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有的家长对我说:“吃饭都成问题,哪有时间教他,交给学校就得了。”

在社会的瞬息万变中,家长发觉用以前的方法处理不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

有的家长很无奈地对我说:“我是用以前父母教我的方法来教孩子的,发现没有效果,但又不知哪里有教人怎样做父母的。”

家长因面对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大的挑战,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有时便不自觉地将这些压力放在孩子身上,令孩子辛苦,从而影响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有家长对我说出内心的担忧:“不学好功课,将来怎么谋生?怎么谋份好的工作?”

作为家长,一方面要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教孩子,的确辛苦,难免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情绪来的时候就在孩子身上发泄。在我的课程当中,有一节是教情绪处理的,当我问孩子他们什么时候不开心时,其中不少孩子会答:“当父母发脾气的时候,我就会很受惊,很不开心。”

我们明白家长的苦衷和难处,但是,是不是这样就可以推卸责任呢?要知道,孩子将来的成就同父母是息息相关的。其实,孩子的成长,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家长再成长。在一次亲子课程结束时,有一位家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陈小姐,我今天本来只是陪孩子来上课。在课程当中,我有些感受,发觉要来上课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我听了以后很开心,因为家长领悟到了自己成长的重要。

二、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素质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人沟通的能力、团体合作的能力、创造性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认识和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完善人格(自我价值)的建立,等等。

1.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课程当中,孩子需要在陌生的环境中介绍自己。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不同,有的讲话声音不稳,有的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有的全身颤抖。

大胆举手介绍自己的只占少数。这个过程结束后,他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开始时很紧张、很惊慌,介绍完了就很舒服、很开心,好像提升了一样。到第二次的时候,他们的惊慌和紧张就已经得到很大缓解,能感受到更多的开心和自然。记得在晓港西小学的课程中,有一位女同学第一次介绍自己时,全身颤抖,不断地向后退,不断地摇头,想退出课程。我过去用手抱住她的肩膀,感到她全身都在打战。经过几分钟不断地给她鼓励和引导,她终于可以大胆地介绍自己。跟着在第二次、第三次的课程里,她已经可以轻松地面对全体学员了。晓港西小学的张老师对我讲:“看到这位同学每堂课的行为改变和脸上的笑容,感受到她在不断地突破。”由此可见,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2.团体合作的能力:现在独生子女很多,成长的环境使他们缺乏同他人合作的能力。我们的课程设计了一些游戏帮助他们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这个过程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因为在游戏中输了,就互相指责和埋怨,这样反而令团队输得更厉害;有的孩子只顾自己,不理会其他队员是否配合,这样也会导致整个团队失败。一次公开课程中,其中一队输了,队中五个同学一起指责一个同学,都埋怨他不合作,一致认为输的原因是那个同学,要求把那个同学换掉。我告诉那五个同学,那个同学是他们中的一员,不可以换。我说:“如果你们不断地指责,只会再输。要是想赢,该怎么做?”后来,这五个同学明白了,他们伸出手道歉,那个同学立刻投入讨论。

最后,这队赢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体会到要想让整个团队赢,必须要有一个简单的策略,而且每个队员都要明白这个策略。孩子也学会了团队要有一个领袖负责指挥,使大家能分工合作。他需要照顾到弱小的队员,因为弱小的队员会使整个团队输,而帮助弱小队员提升,才是使全队胜利的最快方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掌握团队合作的能力,是需要引导和启发的。这份能力,在他将来踏入社会后,便会对他的成败有很大的影响。

3.创造性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我接触的家长中,他们都有共同的烦恼,就是孩子做功课和背书花费的时间很多,而且看到孩子很辛苦。在课程中孩子学习了图记法、形象记忆法、十个开心读书做功课的方法等。有一位教育局的老师告诉我,她的儿子平时要用3个小时背唐诗,现在用图记法只用20分钟。还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她的女儿在学小提琴的时候,运用学过的方法学琴,明显比以前轻松了。家长教孩子学习创造性思考,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比不断地叫他们背、读、写更重要。我们需要记住:学习将伴随孩子的成长,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他们一生都有帮助。

4.认识和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往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往往通过扔东西、骂人、打人来发泄。在课程当中,我引导孩子用一些对自己、对别人都尊重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上完这个课程不久,有位家长打来电话告诉我:“陈小姐,很奇怪,以前我的女儿见我发脾气,就很害怕,跑回房间关上门,不敢出来。学完你的课程后,有一天,我的心情不好,向她发脾气,她没有跑回房间,反而看着我,小声地对我说:‘妈妈,你是不是不开心?’听到她这样说,我心里的气已经减了一半。”还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的儿子有一天看到他的阿姨在发脾气,就教阿姨用深呼吸的方法放松,令她的情绪平静。阿姨被他的话逗开心了。”正面地面对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的,这对他会有极为长远的影响和意义。

5.完善人格(自我价值)的建立: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爱、自尊。在这个环节上,要引导孩子建立自信,也就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再进一步,要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是自爱的行为,什么是自尊的行为。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两个同学打架,通过我的引导,两人知道打架是不自爱、不自尊的表现,同时懂得了可以用其他方法处理事情。最后这件事以两人和好、互相向对方道歉收场。完善的人格,可以通过孩子成长过程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来学习和掌握。

三、自我成长

作为亲子培训师的我,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断地成长。过去,我在企业做培训师,偏重在产品、销售、技能方面培训。面对顾客和经销商,在沟通、协调时常出现争执,人际关系紧张,处理方法太简单,导致工作有压力,情绪常有波动,从而影响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看法,甚至对自己的将来产生困惑。现在,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很多以前的疑惑解开了。有位心理学家说:“人的成长就像洋葱一样,每层代表了那段年龄的成长(要学的东西)。如果那一层在当时没有成长(没有学到应学的东西),他长大以后要用双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完成那一层的学习。”一个完整的人,就像一个完整的洋葱一样,每层都是完整和健康的。我现在的工作,正在帮助我自己完成我在过去的成长中未完成的那些部分,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和健康的人。

亲子培训师的工作使我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也为有需要的家长和小朋友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外,更需要社会的支持。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能够更健康地成长。

妙言妙法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个“铁三角”。

家长不是超人。

家长永远给孩子爱与支持,但“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成长是一个学习过程。

聪明的家长不会解决孩子的问题,而只会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AcaQPIdxoEeespWqKgOXLDLGI2v0jZpi7RobsWR803rEh23Eb3bIl5QJInizyw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