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君
故事会校园版编辑
Yang Yijun Stories Editor
缤纷多彩的暑假开始了,公园里阳光明媚,然而,16 岁的侄女却与这美景格格不入。与我一同坐在长椅上,原本开朗爱笑的她,此刻脸上却布满愁容。侄女的母亲最先发现了异常:侄女入睡忽然变得十分困难,就算睡着了也会被噩梦惊醒,白天走在路上心神不宁,甚至对自己最爱的绘画课也没了兴趣……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立刻约了侄女散心。一番开导下,她终于敞开心扉:那是她第一次离开家,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起初,她满怀兴奋与期待,然而,一次意外的迷路让她在森林中独自徘徊了两小时。尽管很快被发现,但那段经历使她心有余悸,她开始害怕独处,但又担心忙于工作的父母觉得她矫情,渐渐变得沉默寡言。“我不想让大家觉得我是个问题小孩。”她嗫嚅道。我想她的心上有了一道看不见的伤疤——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侄女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于是我问她:“你知道朱德庸小时候也被大家认为是‘问题小孩’吗?”侄女大惊:“怎么可能?他是天才,才不是问题小孩呢!”我说:“其实,童年对朱德庸来说是场噩梦。被孤立、被排挤,他自卑到了极点。于是,从四岁开始,朱德庸开始画画,手中的画笔,成了他的解压阀。对于不善言谈的他来说,这是唯一的治愈方式。”我建议侄女回家后画两幅画,第一幅是她最害怕的场景,第二幅是她觉得最舒服最安全的地方。就这样,通过不断地绘画和交流,侄女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静。盛夏的一日,侄女与我再次坐在长椅上,笑容重回她的脸上。她坦然告诉我:“虽然过去的阴影并没有消失,但我已经学会了如何与之共处。”
当今社会,青少年抑郁症、社交恐惧症、自闭症等层出不穷,成为家庭、社会的难题。本期锐话题聚焦“‘问题少年’没问题”,看心理专家精准解读,让“问题少年”拨开迷雾,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