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绕不开一个重要的概念—— 自卑感 。
生而为人,就会有旦夕祸福,难求事事完满。但人们却总会对自己些许的不如意耿耿于怀,比如个子不够高、跑得不够快、体质不够好等。我们硬给自己找碴时,从来不会缺素材。
上苍给每个人都安排了不同的天资和禀赋,非要去比的话,每个人都是输赢参半的。但落后仅是一种对状态的评估判断,人在主观层面对它的感知才是关键。如果人在主观上有了“羞愧”或“耻辱”的感觉,那么就出现了阿德勒心理学所说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人有一种不服输的欲望,所以总是在追求与他人间的公平和对等。而个子不如别人高、跑得没有别人快都是在痛击这种欲望。求而不得,人便容易自轻自贱:“我不行,我笨,我太没用了……”
自卑感不断累积恶化,直到人彻底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时,就产生了“自卑情结”,然后就容易患上神经症 。
读到这里,你是否会把自卑感看作一种负面情绪体验?
你可能还会进一步猜想: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不会让孩子产生这种情绪体验的。
其实我们不必谈自卑就色变,自卑感也可能发挥催人上进的作用。
一把好剑是为万世开太平,还是屠生灵、杀无辜,关键看握住它的人是英雄还是恶魔。自卑感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只任它带来“自我否定”“消极抵抗”,那这些部分便如同压在心头的无数根稻草,无疑会阻碍他的成长;但一个人如果能化差距为动力,让自卑感以“自我激励”“发奋图强”的形式在心中登场,那他就获得了一股奋勇向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