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家长真的可以把孩子“说”上名校吗

每每回忆起小时候的种种事情,我就会对弟弟产生强烈的同情。因为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童年实在是太悲惨了。

外人常拿我们兄弟俩来比较,在众口铄金中,弟弟成了我家“比较没出息的孩子”或“发育慢、开窍晚的那个儿子”。

我的生日在6月。弟弟晚我一年出生,生在12月。虽然看似我俩只差了一岁,但实际的年龄差却有一年半。而且我的语言能力发育超前,弟弟却是天生的“开口晚”。外加他幼时还生过一场大病,所以在小学入学时,兄弟俩的智商水平和行为表现可谓“高下立见”。

“我的那个笨儿子”——爸爸给弟弟的标签

我们的爸爸是个心眼大、线条粗的人,从未试图去理解过弟弟的委屈与不甘。

弟弟甚至跟我提起过这样一件事。小时候有一天,他和父亲在街上偶遇了父亲的一个熟人,这位叔叔主动过来打了声招呼:“哟,是和田啊!这是你儿子吧,是不是你家特聪明、有出息的那个啊?”

父亲其实并不了解我们兄弟俩的情况,但不知为何对外总是炫耀我。在我备考知名的私立中学滩中学时,他曾眉飞色舞地跟人显摆:“我的大儿子在小升初模考里得了第一名!”兴奋过头时,父亲还跟人吹嘘过:“我家大儿子是个万里挑一的超级学霸!”

说回父亲和弟弟在路上偶遇熟人的故事。当时,父亲居然回答道:“嗐!别提了。这是我的那个笨儿子。”

光阴飞逝,晃眼便是50年。那句话至今仍让弟弟耿耿于怀,可想其冲击力与杀伤力之大,直教人“肝肠寸断”。

弟弟居然想考东京大学

我无法理解一个人怎么可能学不会、学不好,而弟弟的成绩又确实一直是个惨不忍睹的状态。但令人咋舌的是,他的自信心始终很强大,坚不可摧,且毫无理由。

我刚考上东京大学(简称“东大”)时,弟弟也升入了高三。有一天他突然叫住我,问道:“哥,我要是弄明白了你们滩中学的学习方法,不也就能考上东大了吗?你教教我吧,告诉我你是怎么备考的。”

一时间,我简直瞠目结舌。

遥想当年小升初时,弟弟也和我一样,报考了滩中学。但无奈他发挥不佳,分数惨淡,最后一路“沦落”到了保底学校。初升高时,弟弟也只是直升到那所保底学校的高中部而已。

那所学校每年最多有一个学生考得上京都大学。虽说京都大学在日本也是名列前茅,但跟东京大学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弟弟同校的师兄师姐里,几乎没人奢想过东京大学。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即使是在这样一所乏善可陈的学校,我弟弟也不是其中众望所归的尖子生。他的年级排名在60名开外,一般像这种成绩水平的人,但凡能考个二流大学,就已经是相当了不得的成就了。所以当弟弟突然跟我说要考东京大学时,我只会被吓得不知所措。

滩中学的独家秘笈

最后,我还是接受了弟弟的请求,开始为他系统地梳理滩中学的学习思路、技巧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我逐渐感觉到,滩中学的学习方法真是一套独特的秘笈!而且对于想考东京大学的同学特别适合。

我们来看一道东京大学招生考试中的真题:请写一篇800字的文章,并涵盖以下8个词语,阐述××时代货币经济的特色。

显然,靠背书和刷题解决不了这类题目。

那么滩中学的历史课又是怎么教的呢?老师们会要求学生阅读好几本与历史相关的新发表的刊物或书籍,然后撰写观点并辅以论证。

于是我也依葫芦画瓢,要求弟弟去阅读历史书籍,为此类开放性题目做准备。而对那些年号、事件等“死知识”,则告诉他只需把教科书上的基本内容记住即可。数学方面,我把各种解题思路分好类别,让弟弟能熟悉不同题目对应的类别及其套路。

掌握了滩中学的学习方法后,弟弟的成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提升。最终他竟如愿以偿,考上了东京大学!

我领悟到: 一个人拿高分的关键不是智商或能力,而是掌握备考的要领。 后来,我执笔撰写了多本应试类图书,也在线上教育、升学辅导等领域耕耘多年。回想起来,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帮弟弟备考的那段经历。

“你绝对是个聪明孩子”——妈妈常对弟弟说的话

话说回来,弟弟当时的水平与东京大学可以说是相差甚远。那么他的这股自信是从何而来的呢?他怎么就料定“只要方法对,我也能考上东大”呢?

在这一点上,我的母亲立下了奇功。

父亲和我都不看好弟弟,当着外人都敢说弟弟是“我家的那个笨孩子”。但唯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母亲。

从弟弟幼年时起,母亲就不停地跟他说:“你绝对是个聪明的孩子!”

有时候她还会鼓励弟弟:“咱家祖上出了好多大师、贤士、聪明人。你的基因棒极了,不可能笨,你肯定也是个人才!”

为了振奋弟弟,母亲不惜搬出先祖来镇场,可谓用心良苦。但那些有关先祖的描述,到底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就得打个问号了……

母亲和弟弟肯定当得起“乐天”二字,但也带着几分天真与傻气。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考东大,没问题!”

这种无须理由的自信,就是让孩子成功的关键。 它不仅让人在学生时代无所畏惧,见招拆招,也为其今后一生的成功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母亲与阿德勒的灵犀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近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理论近年来广受关注。

阿德勒认为,亲子间是平等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分别是: 孩子负责直面自己人生的重重关卡,勇往直前;父母则负责支持孩子的勇往直前,为孩子注入源源不断的勇气。

在传统的家庭与家教观念中,亲子间多是父母领导,孩子跟随。所以老话常讲:“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最好的作品就是孩子”等。阿德勒的观念与此截然相反。

我的母亲似乎继承了阿德勒的衣钵。但她此生与阿德勒绝无交集,从未读过任何一本阿德勒心理学的著作。

母亲只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践行着阿德勒的理念,向弟弟倾注向上攀登的勇气。

“学习是为了你自己”——妈妈的口头禅

妈妈从不为了学习催促或逼迫我,也从未因我在学习上表现不佳而骂过我一句。

但有一句话,她却在我耳边念叨了半辈子: “不学习,伤害的不是父母,而是你自己。” 这句话的下句也是母亲的常用台词:“好好学习,将来受益的也是你自己,不是父母。”

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家长一般都会欣喜若狂地把孩子夸上天。我的母亲却反其道而行之。她认为:“学习好的人是你,那将来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利益的人也是你。所以最高兴的人就该是你自己啊,怎么可能是父母?考这么好,你自己心里还不够美吗?还用得着父母花心思夸奖吗?”

母亲常说,现在不学习的孩子,将来肯定要被社会淘汰。那时候,孩子即使再惨再辛苦,他的父母也管不着了。

“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吃苦。”

“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好日子。”

母亲总是贴着我的耳朵,翻来覆去地说这几句话,几乎要把它们刻进我脑子里了。因此,我对母亲的学习观印象深刻: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为了自己……

母亲的话有魔力

母亲不厌其烦地向我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醒我谁才是学习的受益人。她给弟弟的则是澎湃浩荡的激励,甚至可以说是洗脑:“记住,你很聪明!我儿子出息大着呢!”

弟弟虽没考上滩中学,但母亲的态度也未改半分。她依然坚信弟弟有着巨大的潜力,只是尚需时日去开发而已。这或许是母爱的本性使然,又或许是由于父亲和我给了弟弟太多轻视和压力,母亲目睹后,才愈发要保护小儿子。

弟弟后来去了一所保底学校念初中,何谓“保底”?就是指他连志愿都不用填就能上。学校离家极远,弟弟上学时单程的时长就要一个半小时之久。无奈他身体也不算强健,常在上学路上腹泻,不得不又原路返回家中。弟弟总是尽量去上学,以期能与同学们作伴玩耍。但又因路途太远、身体不适等不利因素,缺课严重。

尽管求学之路艰辛坎坷,弟弟却从未放弃学业理想。而且他还相信,只要方法正确,自己甚至考得上东京大学。

每每想到弟弟的故事,我就忍不住感慨,父母的话语里竟蕴含着如此神奇的魔法。

本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论述其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我将根据不同场景和主题,结合实例向读者朋友们介绍运用它的方法。全书的指导性理论就是阿德勒心理学,而我会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观察与体验,希望不仅能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愿孩子们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勇气和力量。这是我此刻最大的期许。

和田秀树
2022年3月 JNVBZlZDxVdQTt1/93hHm+8HI7ejK83uqLbXq0CbFgoZG22P9Yq8lMXGkNKvZs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