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物

我就是小草

张珠容

黄宗洛

说起话剧演员黄宗洛,很多人会想起他在话剧里演过的一些经典小角色——《茶馆》中的松二爷,《智取威虎山》中的黄排长,《三块钱国币》中的巡警,等等。因为这些小角色,黄宗洛成为舞台上和观众心目中的表演艺术家,他更因此获得这样的殊荣——演了一辈子小角色的大演员。黄宗洛年轻时,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除了打杂还在话剧舞台上客串一些小角色,相当于现在的路人甲或路人乙,甚至连个正脸都没有。偶尔露个正脸,也是一个小小的配角。可自始至终,黄宗洛都秉持一个态度:把小角色当主角来演。

1951年2月,由老舍创作、焦菊隐导演的三幕话剧《龙须沟》在北京人艺首演。两年之后,焦菊隐导演复排这部话剧。当排到水淹龙须沟后,居民们搬到一处地势较高的窝棚里躲雨的这部分情节时,焦菊隐觉得这场戏过于冷清,希望增加几个没有台词的群众角色,角色身份由演员自定。黄宗洛奋力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名额,他把自己的角色设计成一个卖烂酸梨的穷苦老人。

黄宗洛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从没过过苦日子,甚至连窝窝头都没吃过。为了深刻体验穷苦人的生活,他骑着自行车跑到朝阳门外一个搞运输的大车店,买了一堆窝窝头回去吃。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黄宗洛又在自家楼下摆摊卖起了酸梨。有的时候,他干脆不摆摊,挑着酸梨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在寒冬腊月里,他做了半个月买卖,光梨就“糟践”了几十斤。等真正演出时,这个角色就只是背冲台口,猫在窝棚的旮旯里一声不吭、一动不动,连灯光都打不到。可那部话剧里的很多演员都对黄宗洛饰演的卖烂酸梨的老人印象深刻,更对他在剧外为了体验人物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敬佩。

2009年,北京人艺为了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复排了话剧《龙须沟》。在这场演出中,人们不仅没有找到黄宗洛当年精心设计的那个卖烂酸梨的老人,甚至连老人蜷缩躲雨的窝棚也分不清是哪一个。其实时隔多年,剧本几经修改,剧团是否已经删掉了这个角色也未可知。谁能想到,黄宗洛当年为了这样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色而大费周章?

1958年,老舍的作品《茶馆》开演。一直都很鼓励创新的导演焦菊隐把松二爷这个角色交给了黄宗洛。他对别人说:“他肯定能演好,因为他肚子里有货。”果然,自打黄宗洛知道自己要饰演松二爷的那天起,鸟笼子就没离开过手,上下班迈着小方步架着鸟笼子,俨然一副旧社会纨绔子弟的劲头。等到话剧正式上演,你再看黄宗洛——他穿着马褂,梳着溜光的大辫子,架着鸟笼子,把松二爷演活了!

北京人艺流传着一句话:“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很多人说到这句话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黄宗洛。不管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黄宗洛一直都在揣摩每个小角色,从未停歇。他说:“如果说重要的角色是红花,次要的角色是绿叶,那么我就是小草。”

(忆江南摘自《联谊报》2024年9月3日) K7QZM2irpzmBseZeuujD7bQ60M6hjB2Xu9G7TBtby2uGZyoZQMPGTtneFwDWII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