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物

灰烬中重生

邹迪阳

走出小镇

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执导的电影《妈咪》中有一幕,男主角史蒂夫在厨房和母亲、邻居聊天时,用磁带放起了席琳·迪翁的《我们不会改变》。伴随着舒缓的歌声,平日里针锋相对的3个人,难得地卸下面具,开始笨拙地扭动起来。史蒂夫高喊:“她是我们的国宝!”这是席琳·迪翁在加拿大的至高地位,但在以“国宝级”歌手的身份走红前,席琳·迪翁只是一个小镇女孩。

1968年,席琳·迪翁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法语区一个名为查理曼的小镇,家中有14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幺。幼年时,由于家境贫寒,地方不够住,她曾在橱柜的抽屉里睡觉。但多年后,她谈到记忆里的画面,比起发牢骚更多的是感激。“有时候,冰箱里什么都没有,妈妈也会费尽心思,比如给我们做胡萝卜馅饼,还会把甜菜、自制番茄酱和所有能找到的调料端上桌。”

除了浸润在亲情和关爱中,音乐也是这个家庭的支柱。席琳·迪翁的父亲是一名手风琴演奏家,母亲精通小提琴。婚后不久,他们搁置了事业,却从未让音乐从家中退场。席琳·迪翁的名字,源于法国歌手于格·欧弗雷演唱的《Céline》。或许是一种预言,她从小就爱上了唱歌,将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称作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

5岁那年,席琳·迪翁参加了当地举办的传统歌谣大赛,初战大场面却毫不怯生,这让母亲意识到,自家的小女儿拥有极强的舞台表现力。为了让这副歌喉被更多人听见,席琳·迪翁12岁时,母亲特蕾莎和哥哥雅克为她量身打造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首法语歌《这只是个梦》,并将录音样带寄给了加拿大著名的音乐制作人雷尼·安杰利。

起初,雷尼并没拿这盘录音样带当回事,直到席琳·迪翁的另一个哥哥迈克尔找上门,他才腾出时间。他在听完整首歌后,当即通知席琳·迪翁来魁北克城现场试音。见面后,她的歌声再次让雷尼确信,面前这个女孩有无限可能。为了培养她,雷尼不惜抵押房产,为她出了第一张法语唱片《上帝之声》。不同于雄心勃勃的唱片名,封套上的席琳·迪翁仍保有少女的青涩感。

此时的她,决意离开学堂,随雷尼辗转日本、瑞士、爱尔兰等国表演,安心绘制个人蓝图。18岁时,席琳·迪翁已陆续发行了几张法语专辑。她一路高歌猛进,获得许多殊荣,巩固了自己在加拿大法语区歌曲领域的地位。

在花了两个月攻克语言上的障碍后,1990年,席琳·迪翁趁势推出首张英语专辑《水乳交融》。这张唱片跻身美国公告牌流行榜专辑榜前列,收获白金销量认证,实现了她进军英语市场、征服更广大人群的宏愿。

爱的名义

在席琳·迪翁风格各异的歌曲中,有一条叙事主轴不曾改变——爱。正如她在《让我们谈谈爱》中深情的咏唱:“有一根线把我们串在一起/帮助我们理解/像微风一样难以察觉/让火星变成火焰。”这种在情感表达上极其炽热,又内敛、细腻的特点,根植于童年和睦的家庭氛围,也是她和一生挚爱雷尼动人佳话的写照。

对席琳·迪翁而言,雷尼是发掘自己的伯乐,而对方赏识的,不只是她洋溢的才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席琳·迪翁人气的飙升,二人的感情也在长期共处中升温。1994年,她和52岁的雷尼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为了排除众议,他们用了20多年,去印证彼此的坦诚和无悔。

最具说服力的,当属席琳·迪翁那些代表性的金曲,它们无不是在爱意和思念的包裹下完成的。她联手派波·布里森演唱的《美女与野兽》,推出后大受欢迎,成为她第二首荣登美国公告牌流行榜前十的单曲,并相继荣获格莱美奖和奥斯卡奖。《爱的力量》成了她在美国的第一首冠军单曲。《坠入情网》作为电影《西雅图夜未眠》的主题歌,同样成绩不俗。

但是,对国内乃至全球的上亿听众而言,席琳·迪翁在传唱度和影响力上的高峰,莫过于那首缠绵悱恻的《我心永恒》。《我心永恒》的诞生,可以说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包括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内,整个剧组都对这首歌与电影的适配度有所怀疑。席琳·迪翁本人也在最初收到词曲时,以旋律平淡为由拒绝演唱。最后,在雷尼的不懈劝说下,席琳·迪翁走进录音棚试唱了一遍——没有返工,没有修音,这首全凭直觉演唱的歌曲,被放在影片的结尾,为那段“旷世绝恋”画上悠长的句号。

后来,《泰坦尼克号》的原声带全球热销超过1500万张。1998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我心永恒》毫无悬念地荣膺最佳原创歌曲奖。这首歌席琳·迪翁唱了无数次,每次唱这首歌她都感觉自己将一部分灵魂注入其中。在各个阶段,她诠释与表达爱的心境都不一样,就像《泰坦尼克号》,她和雷尼的爱情之船,也在旅途中经受着剧烈的颠簸。

和命运赌博

千禧年到来前,处在事业巅峰期的席琳·迪翁突然宣布将暂别舞台,歌迷为之哗然。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是她在一次演出途中,摸到丈夫脖子上有个鸡蛋大小的硬块。当天赶往医院检查后,雷尼被确诊患有咽喉癌。她强忍悲痛,决定放慢工作节奏,多抽一点时间陪在爱人身边。

雷尼·安杰利和席琳·迪翁

2001年,为了让雷尼此生无憾,席琳·迪翁通过人工受孕生下大儿子。这时,雷尼已经过38轮化疗,病情渐趋好转。不过,新的麻烦很快来临:为了挣钱养家,同时不在世界各地奔波、巡演,席琳·迪翁急需一份更方便、稳定的工作。

于是,她在次年宣告复出,并跟拉斯维加斯的凯撒皇宫大酒店签订了一份驻唱合约。合约规定,席琳要在5年内进行600场演出。为了招揽远方的来宾,拉斯维加斯斥资3000万美元,耗时4个月,为她建造了一座可容纳4000人的剧场。

在同一个地点开几年专场演出,还是马拉松式的,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找不出先例,席琳·迪翁的驻唱合约因此被视为“音乐史上最大的赌注”。而后每场门票都售罄的事实证明,歌迷们的确会为了在现场聆听她天籁般的歌声,从全球各地飞来。

数年如一日的高强度表演,对于任何人的体力都是极大的损耗,即便是席琳·迪翁这样非常自律的女歌手也一样无法避免。在拉斯维加斯,她像一台上紧发条的精密机器,每天做的事就是排练,按时登台献唱,晚上回家洗澡、睡觉。现在看来,那是她为家庭操劳最多、最忽视个人身心健康的几年。唱歌之余,她还要辅导儿子们的功课,应对丈夫体内的“定时炸弹”。

2016年1月14日,雷尼因癌症复发逝世。葬礼的举办地,也是当年他们婚礼的举办地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当日,各家媒体都捕捉到了那个悲情的瞬间——她黑纱遮面,牵着3个未成年的儿子,在雷尼的灵柩上留下深深一吻。

送别雷尼后,很长一段时间,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席琳·迪翁都是形容枯槁、面色憔悴。2018年,她宣布要做一个小型耳科手术,演出被迫中止。她患上了“咽鼓管异常开放症”,这是一种因听力过敏导致神经系统紧张的疾病。她用了很久的滴耳剂,直到无法忍受才选择了手术。歌迷们推测,这是她在拉斯维加斯驻唱时落下的病根,但没人想到,眼前难熬的、生理性的痛苦,只是一个开始。

这就是我

直到纪录片《这就是我:席琳·迪翁》上线,人们才得知早在罹患“僵人综合征”之前,在2008年“为爱冒险”世界巡演期间,席琳·迪翁就出现了声带痉挛的情况。拿手的“乐器”突然背叛了自己,让她陷入焦躁与慌乱。

“僵人综合征”的到来,无异于雪上加霜,席琳·迪翁的生活加速脱轨。除了吞咽能力退化,她开始关节作痛,连走路都变得艰难。为了缓解身体的病痛,做回舞台上气场全开的女歌手,她不得不依赖药物。从一片、三片加到五片,甚至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要吃八九十毫克安定片,这还只是她服用药物中的一种。

实在唱不动的时候她只能借助作弊,比如拍一拍麦克风,假装设备出了问题,或是示意观众接唱。她也承认以往用过很多取消演出的“理由”,包括鼻窦感染、耳部感染等。随着隐藏秘密变得一天比一天艰难,她意识到不能再对观众说谎了。

2022年年底,面对镜头,她对外透露了自己患病的事实并承诺:“我有信心慢慢康复,希望能尽快和大家见面。”视频中的她,虽能看出患病后的憔悴和精神不振,但依然身着一袭黑裙,将发髻绾在脑后,显得优雅、坚韧。

纪录片中最让人揪心的一幕,是席琳·迪翁在为参演的首部大银幕作品《短信情缘》录制同名主题曲时,刚完成较满意的一版录制,就突发严重的癫痫。在那漫长的10分钟里,她先是脚底抽筋,接着躺在按摩床上,全身抽搐不已。肌肉僵硬到无法动弹,面部扭曲变形,只剩一双眼睛圆睁着,眼里噙满了泪水。理疗师试图让她捏一捏自己的手,同时询问她是否要关掉摄像机。她摇了摇头,不介意保留这个难堪的场景。

当她恢复平静起身说话时,团队成员告诉她,这次癫痫发作的诱因,很可能是她在录音时太激动,对大脑刺激过度。她听后有些沮丧:“难道我以后只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吗?”为了鼓励她,理疗师提出让她唱一首歌为自己打气,温·史塔克斯的《我是谁》:“终于可以呼吸,接受自我,看看我飞翔的样子/自我一直在那儿,只是需要我花点时间把它找出来/如果我成为他人,自我便会隐藏起来。”没有华丽的演出服,没有人海和声浪,她赤着脚,攥紧拳,跟随手机伴奏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宣誓,如同她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演出必须继续”。

灰烬中重生

在纪录片中,席琳·迪翁分享了自己和演出团队在造型上倾注的心血,比如用按扣接一段假袖子,以便看起来更时尚,同时有利于活动。在介绍钟爱的高跟鞋时,她开玩笑说:“只要看中一双鞋,不管什么码数我都会设法穿进去。”神情间透着小女孩般的倔强。

私底下和孩子们相处时,她又会换上另一副面孔——充满耐心和尊重的妈妈。在家中,她总会营造出包容、善意的交流氛围,鼓励儿子们个性化发展。她之所以有这种开明的育儿心态,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弥补当年的缺失。对她而言,年少成名的代价,是为了保护声带,她不能像同龄人那样名正言顺地熬夜和狂欢。

席琳·迪翁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唱《爱的颂歌》,她的身影和原唱伊迪丝·琵雅芙的重叠。她们俩既是天生的歌手,也都各自尝尽了人生的辛酸和无奈。在传记片《玫瑰人生》中,晚景凄凉的琵雅芙被记者问到对后世的女性有什么忠告时,她轻吐出几个字:“去爱!去爱!去爱!”

相隔70年的时空,席琳·迪翁同样没忘记自己为何出发。当舞台灯光亮起,人群开始沸腾,她便会坚定地凝视前方,让歌声成为治愈病痛的良药,践行对爱的信念与礼赞。

(飞 白摘自《看世界》2024年第18期,本刊节选) Sktal0oEicfpII6PZVHFafTxT7tWuCckojEE7iZy6ZvIra30TFoh/nRuBFF3b2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