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题

秩序之美

九月

张肇基 摄

这是一条长达7.8公里,南北伸展、一贯到底的古城中轴线。钟鼓楼的晨钟暮鼓、景山上的古木参天、紫禁城的威严、太庙与社稷坛的肃穆、正阳门下的人间烟火……它亲历了一个国家以百年为尺度的兴衰浮沉,是历史和文明的生命之线。它既具象化展现了上古时代“以中为贵”“象天设都”的终极理想,也在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中为烟火世情留下了空间。

中式美学的“天花板”

1951年4月15日,建筑学家梁思成在阐释北京城格局时写道:“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中国人的空间观念从来都是立体的,我们喜欢住在“宇宙的中心”,所以先民在营建地表建筑时,很早就开始仰望星空。相比于地表地貌的复杂多变、人类社会的迁徙变迁,在先民眼中,星辰交织出了一幅永恒而宏大的图景。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中华民族“法天则地”“建中立极”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一种没有宗教色彩的文化理想。于是,居于正中的“北辰”,转化为人间帝王的宫殿,以其为中心,各种功能的建筑次第修筑,成就了中华文明对天地之间美学、秩序的思索——在3000多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已生根发芽。

《周礼·考工记》将这种营建都城的秩序法则落于文字:“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北京中轴线,是这种对称美学最完整、最完善的体现。北京中轴线的对称美感,不只是平面的。大量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字面命名的对偶,到位置分布的对称,再到功能设计的相辅相成,都形成了极致的对称。

中国的“生命线”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带着他雄视天下的抱负,开始了对新都城的营建。这本是金王朝的中都燕京,但它很快会有一个新名字——元大都。从忽必烈的视角来看,数百年间政权并立的纷乱天下,终将在他的治下被重塑为一体。那么未来的都城,势必不是单一民族的都城,而是能够承载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伟大城市。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依山傍水,有充裕的建都空间。而从“天下”视角来看,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可以有效地整合宋元之际新的天下版图,形成多元一体的大一统王朝的政治辐射力。忽必烈曾说,元大都应该“钜丽宏深,雄视八表”,这既彰显了这位草原君主的雄浑气魄,也体现出他对中原文明的服膺和礼敬。元大都宫殿的承建人是来自阿拉伯的也黑迭儿,城市的设计者则是学贯儒、释、道的汉族官员刘秉忠,建成后的元大都正体现了这种多元文化共存的广阔胸襟。

多元文化聚合而成的全新秩序赋予了人们对当下与未来生活的全新认知。北京中轴线历史的背面,写满了皇城根下的市井烟火,写尽了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明代的宣武门外、正阳门外,清代的大栅栏、烟袋斜街……不同时期的商业区,始终分布在中轴线附近,丰富着城市平民的物质生活——米市、面市、帽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市场不一而足。不只是物质,北京中轴线在日常的精神追求上也极具包容性:各教神佛被供奉于此,不再是高坐诸天,而是与平民百姓一样,在广阔开放的城市中扎下根来,注视着众生的悲喜。

一座建在中轴线上的城市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这条绵延了7.8公里的文明血脉,既让世界看到中式对称美学的“天花板”,更在历史与文明的千年回响中,成为一座都城的生命之线,让北京成为一座“理想之城”,也是一座“人间之城”。

如今,北京仍然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建中而居”“天人合一”“制礼作乐”精神内核的绝佳范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又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在中轴线南端遥远的延长线上,大兴机场于2019年落成,它取代正阳门成为中轴线崭新的“南门户”;中轴线的北端从古老的钟鼓楼,可以一路延伸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烟花“大脚印”从永定门“走”到“鸟巢”上空时,沿着中轴线,这座古老国度的气质,在历史的晨钟暮鼓中,兼容了刚健雄浑的金声玉振。

北京中轴线在不断延伸,古老的文明也在不断延伸。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与北京中轴线长度延长相伴的,是中华文明厚度与高度的延展,是始终依礼乐与秩序而行的念念初心,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创新精神,更是中国人效法自然又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四 表摘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本刊节选) RsXmqZkpItyoZVIEaOq9NTKfKPIQ1uaElsu5Kh/r486+5PrrTdposb9PkG57Aw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