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物

苏德超的另类哲学

黄璐

“爱需要准备吗?爱当然不需要准备。就像春天来了,草木需要去准备发芽吗?春天来了,它们自然就会发芽……”

“所有的爱都是笨拙的,不要去当恋爱上的‘老司机’……真爱是不需要技巧的。”

“i人遇到困难别自己扛。就算你是手机也需要充电……”

武汉大学教授苏德超金句频出,让原本冷门的哲学课,在武大校园里“一座难求”。凭借充满思辨又富有温度的“灵魂拷问”和哲学普及,他在网上也迅速爆火——开设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哲学课吸引了70万网友围观。

如何让哲学知识更加生动?哲学真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吗?苏德超有他的答案。

做哲学普及成“网红”

“宽宽的肩膀柏拉图,大大的脑门苏德超。”这是短视频博主“大脑门儿苏德超”的自我介绍。

2022年5月,在朋友的建议下,苏德超开通了短视频平台账号,发布讲课的片段,分享对社会热点的看法,以及进行哲学知识的普及。没想到,这样的“哲学课”在网上迅速火了起来。他结合时下热点,谈生活、聊爱情、说人生,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温暖的同理心,让哲学变得接地气、有大众范儿。他在网络上收获超百万粉丝,让哲学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他的短视频评论区成了网友自由讨论的“大学课堂”。

“为什么我们没做什么事,却依然觉得很累?”“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放弃看似平淡的一辈子,换来100天的辉煌人生,你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他的一则则“灵魂拷问”,直抵年轻人心灵深处。

对于年轻人追求真爱的话题,苏德超也用哲学的方式给出自己的见解:“一个理性的人在面对情感的时候,也会如实地让情感发生。”“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你通常会有一种自己不配的感觉。”

做哲学普及,苏德超最终的落脚点是人文精神。在他看来,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相比于效率和速度,更需要沉浸感和思辨、讨论,“真正的好课,或许并不在于上得多快,而是上得多慢”。

常有人找上门来称要将他“包装成‘网红’”。苏德超自嘲“形象上不具备做‘网红’的条件”,他说“相比当‘网红’,我更愿意当‘校红’,在校园里做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冷门哲学课成“校红”

2017年11月的一次晚课,上课铃响,苏德超走上讲台,脚步声未落话声便起:“一个人疼痛到昏厥,那这个人是否还在疼痛?”

有学生举起了手。苏德超正要请他发言,突然停电了,整个教室蓦地一黑。

黑暗中,苏德超还是请刚才举手的学生发言,并说:“大家讨论半个小时,如果还没来电,就下课。”讨论从身心关系上升到因果关系。黑暗中,100多名年轻人和一位教授,没有一个人离开,直到来电——已是两个小时后。

下课后同学们往外走,发现教学楼里的其他教室都空着,这才意识到,这个教室里的人是当晚这座教学楼里唯一坚持上课的。

这堂课,后来被载入武大2018届毕业生的毕业歌里——黑夜哲学对话,眼眸里升起灯塔。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3年,当苏德超准备开设一门校内公选课时,他选择教“形而上学”。很多老师觉得不可思议,哲学已经够“冷”了,“形而上学”更是冷门中的冷门,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吗?

事实是,苏德超的这门课被学生们打出99分以上的高分,有的学生吐槽“选了4年都没选上”。每次他上公开课,可容纳几百人的教室里座无虚席,教室的边边角角都站满了学生,甚至出现学生站在讲台上和走廊里听课的场景。为了不挡住PPT,有时学生不得不躺在讲台上听课。

“形而上学”玄妙难懂,冷门课如何上成热门课?这不仅源于哲学自身的魅力,也跟苏德超的上课方式有关。

苏德超给自己定的教学目标是挑战智商、激发想象、锐化感觉。在课堂上,他带着学生进行一长串连贯的逻辑推理,向学生抛出“开脑洞”的问题,鼓励学生想人之所不敢想、想不到。

曾做过辩论队指导老师的苏德超“注重给学生一种开放性的自由”,他认为,大学培养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者,而不是擅长煽动情绪的意见领袖。

如今,苏德超主持开设的“哲学核心问题”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主讲的“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均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哲学真的有用吗

苏德超似乎总是不走寻常路。1994年,苏德超以四川省达州市高考文科第3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这个班级曾是博雅教育改革的先行试点,它试图打破文史哲的学科界限,“培养大师”,开办第一年,就招录了湖北省文科前10名中的一半。

课外的苏德超

后来,苏德超如愿成了哲学家邓晓芒的博士生。他与杨云飞、丁三东被称为邓晓芒学生中的“三驾马车”。他们常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为了几个词语的翻译,吵得差点让邓晓芒下不了台。

“我们就喜欢搞得热闹,哲学应该这样,应该在对话中激起生命力。”杨云飞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大笑不止。他们偶尔和邓晓芒散步,聊的也都是康德、黑格尔等。每次在电梯里碰到邓晓芒,苏德超的第一反应就是,“要问他一个哲学问题,最好把他难住”。

2003年,苏德超留校任教,第一次开课是给国学班讲“西方哲学史”。课堂上,他布置了一项作业:“把柏拉图与学生的对话改成《论语》和把《论语》改成柏拉图与学生的对话,哪个难度更高?”学生们面面相觑。

苏德超曾特地在百度贴吧上创建了“想问吧”,希望看见学生真实的想法。2006级人文班的一个学生发帖询问:“读哲学有什么用?好像根本没什么必要,自讨苦吃。”

苏德超意识到,学生已很难从哲学概念溯源到真正的哲学问题。他说,越来越少的人会去思考理性和逻辑,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自身情绪。

邓晓芒试图去“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苏德超试图改变“人看待问题的方式”。

“近几年,经常听到‘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之类的问题。以前的学生更多的是问一些哲学专业内部的问题。我观察到,近些年学生明显更焦虑。他们希望通过哲学找寻一些确定性。”苏德超说。

哲学如何帮助年轻人找到确定性?在苏德超看来,通过哲学澄清概念,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其实并不构成真正的问题。

“从哲学上看,生活的确定性不像太阳东升西落般稳定不变,它更像鸟儿飞行,鸟儿可以选择任何方向,是自由的确定性。”苏德超说,“鸟儿不应该拒绝天空,人也不应该拒绝时代。”

(一 灯摘自《文史博览·人物》2024年第8期) QLk90HhalkyRYsxiQKhmcTn+yM2A/gz/8YpWTw8LQ6/zrTJI4rtLSqiDjG5gry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