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题

“跨界”罗杰

岳冉冉

罗杰在实验室喂小丑鱼 岳冉冉 摄

在实验室造“海”,教巴厘岛的渔民种珊瑚,到可可西里拍纪录片……科学家罗杰的工作经历就是一次次“跨界”。

罗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珊瑚研究15年。他的经历像一部小说,有惊心动魄的时刻,也不乏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高原上造“海”养珊瑚

罗杰很庆幸,刚工作就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罗杰选择研究小丑鱼,因为他一直对小丑鱼为什么能“忽男忽女”、自由变性感到好奇。

罗杰从最基本的养鱼学起,整天泡在花鸟鱼市,向鱼贩讨教。慢慢地,他饲养的小丑鱼越活越久,品种也越来越多。随后,这些小家伙赖以生存的珊瑚礁也进入罗杰的研究视野。

小丑鱼和珊瑚离不开海,而昆明不靠海,怎么解决海水来源问题?罗杰想自己造。在查阅大量资料后,他很快掌握了人工海水的调配方法,但更大的困难接着出现:如何创造一种珊瑚喜欢的海洋生态环境。

罗杰边学边试边摸索,用了5年时间,搭建了一套可以自主控制海水的理化环境、生物群落类型的系统。

有了自制的体系,罗杰把实验室一分为二,一半养小丑鱼,一半养珊瑚。

随着研究的深入,罗杰发现,全球珊瑚礁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由于水质恶化和过度捕捞,2016年以来,世界上1/5的珊瑚已经白化死亡,珊瑚礁的面积在缩小。怎么不让珊瑚白化,成了罗杰的新课题。因为拯救珊瑚所剩的时间不多了。

在巴厘岛上种珊瑚

“再仔细检查一遍,看有没有漏气的地方。”2023年6月8日,罗杰穿好脚蹼,与同事做深潜前的最后准备。他的身后是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北部海域。

一个背滚式入水,罗杰仰身入海。数秒后,他睁开眼睛,朝着定位器指引的方向游去。他要找寻3年前团队种下的珊瑚。

2020年1月,罗杰受邀来到位于巴厘岛北部海岸的中国华电巴厘岛电厂(以下简称“电厂”),进行科研活动。

当时,受厄尔尼诺现象和过度捕捞的影响,巴厘岛北部的珊瑚礁群正在大规模白化死亡,电厂希望与中国的科研机构一起,想办法拯救当地的珊瑚礁。了解到罗杰团队的研究方向后,大家一拍即合。他们用最先进的珊瑚移栽技术,尝试把100多株珊瑚苗种到电厂附近的海域,准备让时间给出答案。

3年后,看到幼苗长成健硕的珊瑚树,罗杰知道,他们通过了大自然的模拟考试。“这些珊瑚长势很好,周边的鱼也多了,这证明我们之前的努力没白费,也坚定了我们继续种下去的决心。”

珊瑚种植成功的消息让当地村民很振奋,纷纷要求加入。渔民卡马尔的话让罗杰很感动:“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大海是我们的家,感谢你们把珊瑚带回来。”

科学家也能拍纪录片

罗杰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时,他与同事拍摄了一部名为《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卓乃湖》的纪录片。

全片以藏羚羊为主角,藏野驴、野牦牛、斑头雁、狼、熊等动物为配角,讲述了卓乃湖鲜为人知的动物生存故事。

为还原真实场景,团队在可可西里拍摄超过1000小时。面对一望无际的雪山、遮天蔽日的黄沙、咆哮肆虐的狂风,罗杰对大自然深感敬畏。“在这样的生命禁区,还有那么多动物顽强地活着,我忽然间明白了什么叫‘希望’。”罗杰说。

可可西里很多地区车辆无法到达,罗杰和同事只能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器材,在风雪中步行。“身体上的苦不算什么,最让人上火的是器材。在低温环境中,它们不仅耗电快,还会失灵。”罗杰说,当时大家纷纷从衣服上撕下“暖宝宝”,贴到器材上。

罗杰在巴厘岛海域水下作业

罗杰把镜头对准了藏羚羊的迁徙产羔之旅。每年,数以千计的藏羚羊会从越冬地离开,横跨青藏铁路到卓乃湖集中产羔,之后再携幼崽回迁。罗杰和他的同事试图寻找这背后的秘密。

不停地提出问题,不断地寻找答案,正是独到的科学视角,让这部纪录片有了不一样的叙事方式。

当《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卓乃湖》上线,可可西里隐秘而绝美的生命画卷展开时,业内外人士纷纷叫好,各种奖项纷至沓来。罗杰最喜欢其中一条评语:“原来科学家也能拍出这么震撼的纪录片!”

跨界是一种休息

“我不喜欢待在舒适圈,我喜欢找罪受。”在罗杰看来,成长只会在不舒服的状态下发生,只有主动“吃苦”,才能让自己进化。

在巴厘岛种珊瑚时,他每天要在水下工作7小时,泡在不到30℃的海水中;他和同伴遇到过强流,身体像被飓风卷着走;还有礁盘上的锋利物,稍不留神就会被它划伤。最让罗杰心有余悸的是扳机鱼,他曾误入它们的领地,遭到其攻击,还被咬伤了脚趾。

在卓乃湖拍摄时,大家除了要面对高山、寒风、高原反应,还要应对不可预知的危险。一次,在一个山谷,一头雄性野牦牛正在散步,当看到车队靠近,这头野牦牛调转了方向。野牦牛破坏力惊人,顶翻一辆皮卡轻而易举,罗杰意识到危险性,示意团队不要动,双方对峙了10多分钟,野牦牛才离开。

回顾这几年的经历,罗杰说自己一直在跨界中成长。“自学的东西,会带来更丰富的养料,让我的生命变得多样。当然,跨界也是一种休息。”

罗杰觉得,跨界学习并不难,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即便领域不同,但逻辑是相似的;就算行业有别,但思路相通。“在一个新领域学习,就像给自己充电。通过了解不同的学科,能快速提升自我。”

回到实验室,罗杰又恢复了日常科研工作,他的主业还是珊瑚研究。15年来,他总共饲养了200多个品种,就是为了熟悉它们的习性,掌握它们的适应程度,等再去修复珊瑚礁时,就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品种。

罗杰对未来的目标清晰笃定——希望从遗传进化的角度,解决珊瑚白化问题。“现在全球的珊瑚繁殖都基于无性,特别在人工环境下,很难做到有性繁殖,但我想试试。”

罗杰希望找到造成珊瑚白化的相关基因:“如果能做到有性繁殖,就能拿到卵,有卵就能做基因编辑,最终创造出适应力更强的品种,让珊瑚可以抵御海水升温,不再白化。”

罗杰期待新实验室早日建成,这样就能保存更多珊瑚。“万一未来海里某种珊瑚灭绝,我们这里还有种质,就有希望让它重生。”

对于拍纪录片,罗杰也有小小的计划,他要把养珊瑚、种珊瑚的全套技术拍出来,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学到。“我们只是见证大自然千变万化的过客,需要怀着敬畏之心做科研,让更多人懂得珍惜与保护的意义。”

(心 望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3月13日,本刊节选) Cp1TUIH9LiU6NMBIA4bffNwkRuNisjl5+vGQbSjd7DGH9ZTK7hH87MPWuQrNk18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