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题

赤瓜礁的来信

何铁城 柯永忻 雷彬 杨捷

写第一封信的时候,胡四海只有26岁。那是1988年,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散去,一条重磅新闻再次拨动人们兴奋的神经。3月14日,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赤瓜礁海域取得了骄人战绩!

英雄的故事,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浙江省宁波市大榭中学的教学楼里,年轻教师胡四海举着报纸大声朗读,欢呼雀跃。

作为地理老师,胡四海心中刻着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赤瓜礁,这个只在课本上出现过的名字,重新进入他的视野。

回到班里,胡四海立即召开了一次特殊的班会,主题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报纸、资料在全班47个学生手中传递,孩子们瞪大眼睛看着,眼神清澈而坚定。胡四海对学生们说:“守礁官兵在艰苦的海岛上守卫海疆,才有了我们的和平安宁。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写信”成了呼声最高的回答。师生们亲手设计制作了314个信封,然后一笔一画写下心里话,装进信封。

可是,信写好了,往哪里寄?仅仅是打听收件地址,师生们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得来的还只是部队的大致通信位置。

这已经够了。胡四海将装满美好祝愿的信件寄向了远方,但守礁官兵能否收到,他心里始终没底。从那时起,等待就成了师生之间共同的默契。

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直到那届学生初中毕业,回信还是没有等来。转眼3年过去了,1991年的一天,大榭中学教导处主任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封卷边的信件,来信地址处赫然写着两个字——“海军”!

胡四海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信纸上,黑色的字迹被海水侵蚀后有些褪色,但看起来依然刚劲有力:“你们寄来的包裹及信件已经收到,真诚感谢你们的深情厚谊。”“赤瓜礁远离大陆,条件艰苦,但这一切动摇不了我们守礁的信心与决心,因为祖国与我们同在,你们与我们同在……”

拿着这封等待了3年的信,胡四海热泪盈眶。他不知道的是,由于交通不便,加上邮寄地址不够详细,他们写给守礁官兵的信来回辗转、漂洋过海,直到1990年8月才被送到守礁官兵手中。

收到师生们的来信,守礁官兵们同样感动不已。礁上条件简陋,他们找来信纸,铺在礁石上,佝偻着腰一笔一画地写下回信,托付给路过的渔船捎上岸,再寄向千里之外的大榭中学。

收到回信,胡四海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将那届学生召回母校。师生重聚一堂,共同朗读这封期待已久的珍贵信件。

暖流,在年轻的心中涌动——“解放军战风浪、斗酷暑,坚守在祖国的海疆,我们要继续给他们写信、向他们学习。”“慰问他们,也是激励自己……”

每次收到远方来信,守礁官兵们都迫不及待地挤在一起阅读。信中,孩子们除了讲述自己的学习情况,还会好奇地询问守礁官兵在礁上的生活。

如果真要描述的话,这里高温、高湿、与世隔绝,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但战士们的回信里,赤瓜礁永远美丽而浪漫——这里有着地球上最美的海,站岗时,望着漫天繁星,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穹顶;有时鱼群浩浩荡荡游过来,像一道彩虹悬在水中;站在礁上眺望,远处常有渔民的船声帆影……不过,战士们避而不谈的另一面,没有瞒过细心的师生:通过报纸资料,他们早就知道了守礁生活的艰苦。

那段时间,胡四海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品,换成钱买了一些萝卜干,寄给赤瓜礁的官兵,“希望他们吃饭更有味道”。

老兵陈洪记得,收到包裹的那天,战友们一人分了一点,又小心地封存起来。嚼着香脆的萝卜干,他忍不住泪流满面。当年那个包裹上的包裹单,如今珍藏在赤瓜礁的荣誉室里,在“价值”一栏,赫然写着“无价之宝”。

可是,这份萝卜干也让战士们犯了难:礁上条件简陋、物资匮乏,我们拿什么回赠给老师和同学们?

后来,他们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收集了90个贝壳和两瓶海沙,托人寄给了师生们。他们在回信中说,同学们的心灵就像祖国南沙的海沙一般,细腻、纯洁、美丽。

感人至深的互动,在大榭中学和赤瓜礁上持续发生。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一封信耽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是常有的事。庆幸的是,这依然没有阻断守礁官兵与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

战士们的回信,如今都被珍藏在大榭中学的档案室里。层层叠叠的信件中,一封不足百字的信格外引人注目:“一艘渔船路过,时间仅3分钟。捎信一封寄你,勿挂念,感谢你的诚意!”

守礁战士阅读师生的来信

这是战士钱靖写给学生王静的信。此前,他们就曾通过书信有过这样的交流——“我去年18岁,高中毕业于湖北南漳一中,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我的理想是生活在蓝色的军营中。”“我12月到达南沙部队,参加为期5个月的训练,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南沙卫士……”

这是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经历的两名青年之间的对话,他们的真挚友谊,来源于保家卫国的宏大志向,扎根于勇敢追梦的人生态度。

信来信往,纸短情长。赤瓜礁,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精神高地,也成为一代代学生向往和追求的“诗与远方”。

30多年来,胡四海一直怀着一个心愿:在有生之年,看一看赤瓜礁、见一见守礁官兵。

他的心愿,实现了一半:2020年9月,3名官兵从赤瓜礁出发,搭乘部队的交通艇,在海上航行了数日,又换乘飞机前往宁波。

见到“亲人”时,胡四海一把抱住了时任教导员的邹良一:“30多年了,终于把你们盼来了!”

邹良一登上大榭中学的讲台,向师生们现场讲述了赤瓜礁的故事。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邹良一想起的是战友们喜滋滋地挤在一起读信的场景,以及他们和这些孩子同样清澈的眼睛——孩子们在书信中的种种期许,早已成为守礁官兵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因为一次约定,上士周涛坚持每日苦练,连续5年斩获南沙守备部队军事体能比武桂冠;因为一句“偶像”,上等兵常海日从刚上礁时的体能“吊车尾”,逐渐成长为“优秀士兵”……

那天在大榭中学,邹良一做了一场感人肺腑的报告,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人群中,一名叫王宇轩的初二学生握紧了拳头。两年之后,他被宁波效实中学海军航空实验班录取,成为海军飞行员的培养对象。

消息传来,胡四海会心地笑了——他相信,大榭中学的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座“赤瓜礁”。

(历书极摘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6月8日) 8H8bSSePRkOEXsu5DSOBFuZmb1KUkmZJz5iUsy96FstmOOzPmzJZzSevnZ4FV8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