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漫天星光闪耀  青春扬帆起航

古人怎样看月球

●朝文社老张

1

除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古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里,高悬天际的月亮也常引发神往与猜想。特别是传说中那清冷寂静的广寒宫,更是在古人的想象世界里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宋金时期,金国统治者曾在今天的北京北海公园里的琼华岛上,模仿传说中的广寒宫,修起了著名的“广寒殿”,该建筑后来于明朝万历年间坍塌。而北京后英房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广寒宫图漆器残片”,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人想象中的广寒宫。精美的图案中,那云雾环绕的三间楼阁,清冷幽深的意境,几百年里“冷”入人心。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以现代科学家的测算,月球的地表最低温度常在零下180摄氏度左右,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为何也能感知到月球的“冷”,甚至能凭空想象出一座广寒宫来?想了解这一点,就得先看看天马行空的中国古代神话。

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月球上的一切都被解释得明明白白。比如,为什么古人会觉得月球冰冷?这可以从中国古代神话里月球的来历说起。按照《淮南子》的描述,月亮就是“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为月”。如此看来,月亮本身就是寒冷的源头。

2

中国古代神话不但解释了月球为什么冷,还为月球的运转设定了一整套规则。《山海经》里认为,“石夷”就是掌管月球运转的神。《楚辞》告诉我们,月亮每天的升落其实都要“乘车”,为月球驾车的神仙叫作“望舒”。《灵宪》和《五经通义》等典籍,还描述了广寒宫里不光有美丽的嫦娥与砍树的吴刚,还有玉兔、蟾蜍等小动物。著名诗人闻一多还曾为了考证广寒宫里的动物到底是兔子还是蟾蜍,写下了大量研究成果。

这些神话传说不只停留在典籍里的文字上,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出了各种形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里,就有月下的玉兔和蟾蜍;山东滕州出土的西汉晚期的石刻侧板上,刻画了“兔子捣药”的场景;明清时期的“犀牛望月铜镜架”则把广寒宫的景象搬到了女子的梳妆台上;还有青花瓷“青花嫦娥奔月图八角盘”,更是让嫦娥与玉兔来了一场“合家欢”的展示。

可以说,中国古人对月球上广寒宫的畅想涵盖了从文学典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千万别以为这一类神话都只是凭空想象,相反,它们有许多科学的假想。比如,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里,就有对月球的“神判断”。

书中讲述了两个游历嵩山的读书人,误打误撞碰到了一个穿白衣的“月球人”,得知月亮根本不是一个圆盘,而是一个球体,由“七宝合成”,凹凸不平且不发光,而是“日烁其凸处也”,也就是凸起的部分会反射太阳的光。

虽说小说里八万两千户月球人修月球的事儿是虚构的,但“月球由七种物质构成”“表面凹凸不平”“靠太阳发光”等描述,已经与现代科研成果高度吻合。月球的“秘密”,早就被中国古人拿来编小说了,所以古人知道月球很冷,还真不算什么。

3

实际上,这种对月球的认识,不光来自一般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更来自历代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在中国的天文学研究里,月球从来都是重点研究对象。宋代著名的天文仪器“浑仪”就分为内、中、外三层,其中一层上标注了“黄、白、赤”三个颜色的圆环,“白道环”代表的正是月球的位置。

对月食的研究,中国也早早地走在了世界前列。西汉末年,学者刘向就指出“日食之,月往蔽之”的科学规律。而月球反射阳光的真相,不光被写进了《酉阳杂俎》,在《灵宪》等科学典籍里也有深入浅出的阐述。

日食和月食同时发生的“日月交食”现象,在中国古代就有详细记载,在《史记》《三统历》里还有明确的“交食周期”。《史记》中把“交食周期”定为113个月。放眼世界,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这样的成就,不仅是天文学层面的突破,还对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古人对月球的研究,既是为了满足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是为了眼前的生产生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潮汐的测算。

4

中国沿海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咆哮的潮汐不只是壮丽的景观,更是航行与生产的巨大威胁。而早在东汉时期,学者王充就道出了潮汐的规律:“涛之起也,随月兴衰。”

研究潮汐,就要看月亮。从汉代起,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艰苦的测算,以及一波又一波惨烈的潮汐灾难后,皎洁的明月终于成了中国古人洞悉潮汐奥秘的突破口——唐代学者窦叔蒙首作《海涛志》,以“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的先进理念,成功总结出以月球的变化推算潮汐时刻的方法,即“窦氏潮汐表”。北宋时期,科学家燕肃更进一步,发明了新型水钟莲花漏,并写出了推算潮汐时刻的《海潮论》。对此,英国学者李约瑟惊叹道:“怎么会精密到如此地步,我们无法理解。”

从唐代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潮汐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家不仅能够测算潮汐的规律,还记述了潮汐的生态景观。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东部沿海海堤与海塘建设得红红火火——浙江余姚等地的明清时期大海塘,至今仍然坚固无比。掌握了潮汐规律的中国船队,也一次次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扬帆远航。无论对于中国科学史,还是对于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发展,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而这一切,都是从研究月亮开始的。

(成风摘自新世界出版社《古人的54个生活日常》一书,橙子酱图) s/tjzQBUsXYxYy9Ulqmeeux+eBEzLPyHaDU/0du0ACad+GMTYUbQto68bgUITY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