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漫天星光闪耀  青春扬帆起航

傅莹:最好的礼仪是不被察觉的

●傅莹

餐桌礼仪

每一位外交使节都会收到各种请柬。我在英国任大使期间也会收到许多餐叙和宴会的邀请函,虽然不可能有约必到,但是重要的邀约是不能错过的。我也经常回请别人,或者因为工作需要而邀请各界人士来官邸、使馆做客。这些年我在餐桌上可以说是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在英国的书店里,有很多礼仪方面的书籍,不仅有典籍类的大部头,也有简易图册,甚至有专门面向4~6岁儿童的礼仪用书。有一种巴掌大小的书,一页一条规矩,左边一页是男孩子的规矩,右边一页是女孩子的规矩,内容丰富而具体。例如,“上了餐桌不要像3天没有吃饭一样着急抓吃的,要等大人入座并示意开始吃饭,才能动刀叉”。可见,这么小的孩子就已经要在家庭教育和耳濡目染中,学习基本的礼仪和规矩了。

各个国家的礼仪和习俗都是代代相传的。记得小时候,奶奶也教过我许多规矩,例如:递剪刀的时候剪刀头要对着自己,而不能朝着对方;吃饭时不能挥动着筷子说话;等等。外交官到了任何国家,都要面临学习和了解当地礼仪和习俗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与自己国家差异较大的国家,需要特别留意才能不出错。

外国人到中国来,在餐桌上也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会用筷子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了解中国餐饮习惯的外国人,一不留神就会陷入窘境。我年轻时当翻译,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尽量提醒并帮助他们。

有一次我陪同一位年长的北欧客人前往桂林,当天餐桌上的冷盘中摆放了当地特产——辣豆腐乳。当看到这位客人用叉子把一整块豆腐乳往嘴里送时,我立马悄声劝阻。她的手在空中停顿了一下。她把豆腐乳放在了自己的盘子里,然后尝了一点,转头笑着并略带夸张地对我说:“谢谢你救了我。”这时她旁边的随行官员也正在叉腐乳,她提醒说:“如果我是你,就不会把它整块地送到嘴里去。”对方会心地放弃了。

菜单的翻译

当我作为主人在使馆或官邸宴请客人的时候,会选择中餐。在餐桌上,我会为客人们提供中英文对照的菜单。摆放中式餐具的同时,我也会提供刀叉。很多外国客人愿意尝试使用筷子,不少人用得相当顺手,有位客人还当众展示过用筷子夹花生米的技巧,赢得了大家佩服的掌声。

大使馆的中餐比较正宗,客人们都会好奇地认真看菜单,也关心其背后的烹调技巧。在这样的宴请中,菜单的翻译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短短几个菜名,却集中反映了东西方表达方式的差异。在我看来,传神地翻译一份菜单,准确地传递其中的内容,其难度不亚于翻译一首诗歌。

中式菜品和西式菜品的起名理念有所不同。西式菜品起名时强调食材、做法和浇汁成分;而中式菜品起名时不仅追求写实,也追求写意,有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例如,西式冷盘中有四季豆培根卷、鲜番茄奶酪拼盘等,主菜中有香煎小羊排配香醋汁、柠檬汁烤鸡胸、约克夏布丁等,甜品中有菠菜奶酪千层饼、芝士蛋糕等。你一看到名称,就知道内容了。

而中式菜名中多有比喻或类比,有时还会融入某些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直译难免令人一头雾水。例如“佛跳墙”“八仙过海”“叫化鸡”等,介绍一道菜就需要讲一个相当曲折的故事。

还有的菜名,中国人习以为常,但是直译成外文,难免令人费解。例如,“红烧狮子头”译成“Braised Lion's Head”(烧狮子头),“龙虎斗”译成“Dragon and Tiger Fight”(龙虎大战),“麻婆豆腐”译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麻脸女人做的豆腐)……因此,菜名直译是不可取的。中文菜名中还善用象征,如以“白玉”命名豆腐,以“翡翠”命名青菜,以“芙蓉”命名蛋清,美则美矣,翻译出来却令人不明所指。

有一次我在国内陪同外国代表团参观访问,午餐时饭店的菜单中有一道“四喜丸子”,英文直译为“Four Happy Meat Balls”(4个快乐的肉球)。客人们大为期待,心心念念等着品尝这一道菜。待到模样普通的肉丸子被端上桌时,他们显然有点失望。不过,有人吃了一个后还是表示:“好像是比刚才更快乐了。”我介绍说,“四喜丸子”是一道中国传统名菜,用4个色香味俱佳的肉丸子寓意人生福、禄、寿、喜四大喜事。遇到“夫妻肺片”这道凉菜,我会给客人介绍,这个菜名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励志故事。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是比较难跨越的,现在有更加专业的菜单翻译机构,力图在中外菜单的不同表述和内涵中寻找平衡点。我对菜名翻译难题的处理办法是尽量达意,避免被形式所累。使馆菜单的翻译主要包括烹饪方式、主料和辅料,必要时也强调口味(浇汁)和刀法。例如,是糖醋口味还是麻辣口味,是丁儿、丝儿还是片儿、“柳”(细条状)。那些写意的部分难以全面呈现,有时就忽略了,但是我在现场会简单介绍一下。对一些中国特有的食品,干脆采用直接音译的方式,例如豆腐(Tofu)、饺子(Jiaozi)、包子(Baozi)、烧卖(Siumai)等。

礼物和问候

中国人有相互赠送礼品的习惯,礼尚往来,表达相敬相思的心意。在外交场合,什么时候送礼,送什么样的礼品,需要参考当地的习俗。在英国,应邀出席大型宴会或者招待酒会时,现场的众多宾客都是由礼宾官出面接待的。在这种情况下,出席本身是最重要的,不必携带礼品,否则颇有几分添乱。参加使团或者友人举办的有一定规模的宴会时也不需要携带礼品,待到自己举办活动时,把对方纳入客人名单是比较恰当的回馈方式。

但如果是应邀出席家宴,赴约时最好能带些小礼物以表心意。礼物不可太重,更忌大而无当,比如一幅无处可挂的画,或者体积过大的器皿。比较常见的礼物是当日购买的鲜花,或者品质上佳的巧克力。

作为内蒙古人,我也从家乡采购过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礼品。比如羊绒围巾,非常适合英国的冬季。还有草原无伴奏合唱团的CD,有朋友说,长途开车时听草原民歌,歌声旷远悠长,与田园风光甚为相宜。英国人喜欢喝茶,精致的茶具也深受欢迎。出于文化传播的考虑,我还给别人赠送过讲中国故事的画册和摄影作品,其中就有一个朋友拍摄的草原奔马。在给英国公主准备礼物时,我选择了英文版的科幻小说《三体》。

出席家宴之后的3天内,客人应该寄给主人一张感谢卡,亲笔写上几句简短的话语。主人收到这张卡片后不需要再回复。如果是在节日、生日或者病中收到别人的祝福或者问候卡片,一定要回复。尽管信息时代的电子邮件已经让英国的红色老邮筒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但是,人们仍会时常寄送纸质书信。每当我收到彩色信封和里面手书的字条,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总之,礼尚往来,贵在有心。

(吃饭都吃十二分饱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大使衣橱:外交礼仪之旅》一书) rPvo6hrrgfM28gii+8YiJTYIi6s+1+sGoZs9jgn571tPDFbjA0K2N0fyh00sQx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