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星光闪耀 青春扬帆起航
从进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算起,张良仁进入考古行业已经有37年了。他目前就职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含中亚)史前考古。张良仁曾去过俄罗斯、伊朗等国进行考古发掘,也去过英国、德国、奥地利等国访问。
在国外工作很辛苦时,各地的美食便成了张良仁的慰藉。伊朗的藏红花米饭、俄罗斯的大串烤肉、西伯利亚的烤鱼……这些记忆中的味道早已成了他考古生涯的一部分。
在张良仁看来,考古与美食,本就是天生一对。作为考古学家,他有着严谨的学术思维,知道怎么给每种食物寻根,怎么挖掘出它们背后的故事。而如何让枯燥冰冷的考古知识具有更多烟火气,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历史的价值,也是张良仁和周围的朋友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张良仁发现年轻人都爱看短视频,在学生的建议下,他决定从拍摄短视频入手,用“吃播”的方式,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吸引更多人关注并了解考古。2023年7月,张良仁注册了抖音账号。
张良仁选择从南京本地人熟悉的美食开始拍摄。他一般会选择口碑很好的小摊、小店,边吃边讲这些食材的起源、食物的做法和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
南京人爱吃鸭,张良仁和朋友就专门做了个“鸭生不易”系列。在拍鸭油烧饼那一期时,张良仁的右肩上托着一只小黄鸭,他咬了一口沾满芝麻的烧饼,然后开始追溯烧饼的历史。
看似普通的食材也有不少故事可以讲。在一家以制作各种豆腐菜肴而出名的小店里,张良仁边吃边告诉大家,豆腐的历史源远流长,豆腐在宋代叫“小宰羊”“犁祁”,陆游就曾写过“新舂罢亚滑如珠,旋压犁祁软胜酥”。
别看张良仁在视频里吃得很开心,做起科普来也是信手拈来,其实做博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搞了那么多年考古,他习惯了面对土、面对书、面对文物,但面对镜头还是头一回。有时一紧张,他就容易忘记事先想好的台词。有一次去“探店”,本来是要拍他边吃馄饨边讲历史的画面,但吃着吃着张良仁就把台词忘了。后来因为效果不及预期,那期视频就没有剪出来。
张良仁说,拍摄短视频需要有表演天赋,要表情丰富、感情细腻,还要有讲演才能,这些都是他欠缺的,而且他的普通话也讲得不标准。为解决普通话不标准的问题,他专门请了一位播音员,帮自己纠正发音。
张良仁的“探店”视频里,有很多特色美食:芋泥香酥鸭、糯米八宝鸭、东坡肉、糖粥藕……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烟火气。
张良仁曾在视频里讲过,大家早餐时爱吃的油条,又叫“油炸桧”。南宋时,百姓对秦桧杀害抗金英雄岳飞父子的事愤愤不平,有两个卖早点的摊主实在太气愤,就把面团捏成秦桧夫妇的模样,扔进了油锅里。大家觉得很解恨,纷纷前来购买品尝,没想到味道还不错,从此“油炸桧”声名远扬。
他的视频里总是有很多有趣的话题:“冬至为什么要吃水饺”“白斩鸡为何让慈禧另眼相看”“叫化鸡到底是谁创造的美味”……
短视频在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窗口的同时,也让张良仁对南京人的饮食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由于张良仁的介绍,许多店铺的生意很快就火爆起来了。张良仁却说,这一切都是美食的功劳。
张良仁在学校里也有不少粉丝,有好几次走在街上被学生认出来,还有学生请求同他合影。有趣的是,他认为这让他很有压力,毕竟自己的初衷只是传播知识、快乐“挖土”,没想过要当明星。
但张良仁觉得这也是件好事,因为平时他上课或者开讲座时,只有本校的学生可以去听,内容传播的范围很小,做短视频可以将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
张良仁说,饮食考古在考古界其实算是冷门儿中的冷门儿。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虽然与饮食相关的器物很常见,但因为食物很难保存这么久,所以很少见。在一期吃糖粥藕的视频里,他又一次提到了这个遗憾。当时他舀起一勺藕,感叹道:“这就是历史的切片啊!”原来,马王堆汉墓中就曾出土过盛在漆鼎里的藕片汤。藕片汤刚出土时,藕片清晰可见,但由于保存环境的变化,正当考古人员准备一探究竟时,藕片瞬间就消失了。
张良仁说,历史文献记载的往往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很少有人会关心,更别提形成史料了。但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对前人生活遗迹的挖掘,推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日常。今天我们所用的器皿、食材,选用的烹饪方式,都留存着前人的踪迹和历史的脉络。
截至2024年6月,张良仁和他的团队拍摄的“鸭生不易”“古代吃货图鉴”“央视《三餐四季》”等系列共100多期的短视频,已收获了200多万粉丝的关注。其间,张良仁还登上央视的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成了粉丝眼中考古界最懂美食、美食界最懂考古的“斜杠教授”。
推动一门学科的发展并非易事,张良仁觉得现在这些只是一个开始,美食可以开启的可能太多了。
(本刊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