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漫天星光闪耀  青春扬帆起航

想当“网红”的小孩,被足球改变

●马拓

跟我们单位对口支教中学的一个孩子聊天,我发现他挺有意思的。

那个孩子名叫小安,他一开始说,自己三年级时就立志要当“网红”。我问他为什么,小安说自己是留守儿童,爸妈都得外出打工,就把他托付给了奶奶。虽然听起来很可怜,但实际上小安心里乐坏了,因为再也没人督促他学习了,也没人要求他晚上必须洗了脚才能上床。他有一部手机,隔三岔五就跟远在他乡的爸妈视频通话,平日里收到的零花钱还是双份的,每月爸妈各自转账。

小安就是从那时候起有了“网红”梦的。一开始是他刷手机看段子,个人喜好被大数据精准捕捉到,然后软件开始不断给他推送乡村主题短视频。他喜欢看那种简单直白的视频,不用动脑子,花十几秒钟就能收获快乐。比如有人穿着非主流的衣服,在乡村场景里搞怪呀,扭腰扮丑或夸张地舞蹈呀,冒着大鼻涕泡哭诉糗事啊,这些视频看得他夜里两三点都能笑出声来。

反正也没人管。

后来那些人还做直播带货,据说收入不菲。小安就跟同学聊:“都是乡下人,人家怎么那么赚钱呢?看来这是条出路呀。”

同学都是和小安情况差不多的留守儿童,最大的乐趣都来自和爸妈联络的手机。爸妈不知道,那些承载着他们的思念之情的视频通话,早就成了孩子们的例行公事,他们都巴不得赶紧结束聊天,然后用手机刷一刷当天的热门视频,收集第二天和同学们在一起玩时的新鲜谈资。

三年前的一天,一批北京的民警来到小安所在的学校支教,有人当足球教练,有人当英语老师。教练问谁喜欢踢足球,全校响应的人寥寥无几。教练就开始自己选,看小安体格还不错,就邀请他加入将要成立的足球队。小安想,在学校里反正也玩不了手机,踢球就踢球呗,就当打发时间了。

于是这座建在菜地中间的学校有了第一支足球队。孩子们每周周一到周四晚上都有两个小时的训练,训练强度大,但胜在气氛好,他们把以往在山间撒欢儿的精力释放到球场上,高兴得忘乎所以。

但足球学起来并非易事。孩子们都是瞎踢,拿到球相互之间跟小鹿似的乱撞,不会传也不会过人,更无视各种规则。教练手把手教,告诉他们什么是边线,什么是罚球点,怎样叫越位,怎样叫拉扯犯规。教练还教了他们各种战术,比如交叉换位、长传突破、全攻全守等等。

与此同时,一批批训练物资也陆续送达学校,孩子们穿上了带钉子的足球鞋和荧光色的球衣,守门员还有了看起来特别唬人的橡胶手套。队员们全副武装,足球运动员的派头更足了!

自那以后,每到训练的时候,操场边就会挤满看热闹的同学,甚至远处坑坑洼洼的小山包上,也不时有村民驻足观看。大家都很好奇,在这片粮食都不大种得出来的荒土地上,怎么能有一群少年把足球踢得如此有模有样。

我问小安:“你真的喜欢踢足球吗?”

他说:“我也说不好,但是踢球这事儿吧,跟学习比起来确实更有意思,哈哈。”

小安的成绩向来一般,爸妈又不在身边,要他自主学习这事就别想了,回家他宁可帮着爷爷打理菜地,也不愿意翻开书。踢球不一样,有手机之前,他也和村里的小伙伴踢过,但那顶多叫拿球玩游戏,一群傻小子疯跑、疯闹、瞎起哄,现在靠踢足球混入了“正规军”,小安想想就觉得自己跟中奖了一样。

但教练有时候也含糊,因为他们也都不是专业的。有时给孩子们讲到一半时,他们还会掏出手机看看攻略或者比赛视频集锦。“你们等会儿啊,我觉得我刚才说的不太对……”孩子们嘻嘻哈哈地聚过来跟教练一起看,有的还照猫画虎地比画:“这么过人我也行啊。”

后来回了家,小安也开始研究足球,看各种讲解和比赛视频,有时候还为了看实况转播到邻居家蹭网。他是踢前锋的,竞争压力很大,“王冠”太重,可得保护好了。在学校里,宿舍熄灯前有一个小时的洗漱时间,他还会在这时候去敲教练的房门偷师学艺,结果每次去都发现被别人捷足先登了。

好家伙,这就“卷”上了!

慢慢地,学校里有了三支男子足球队和一支女子足球队。队员们参加了县里举办的足球联赛,又去市里踢比赛,成绩斐然。有几个高年级孩子入选了县足球队,还坐飞机到北京参加比赛,拿了名次。后来,有几个毕业班的孩子被市重点中学以特长生的身份招走,还有几个孩子进了县重点中学。小安看得眼热,于是练得更投入了。

去年,小安终于如愿以偿,以足球特长生的身份进了县重点中学。

他兴致勃勃地跟我比画:“教练说,成绩突出的,今年有机会去英国曼联观摩学习呢。”我羡慕地说:“啊,我长这么大都没出过国呢。”

“那你还想当‘网红’吗?”我问他。

“嘿嘿,你说呢!”

(宁远摘自《北京青年报》2024年1月25日,胡晓江图) KmJARikT9jVM0aX8z1+rpG+nR2lO0W9A4ugpePByO8gdcjUHRcUDQXlDeZU5dC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