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漫天星光闪耀  青春扬帆起航

《水浒传》中的日常生活

●李天飞

《水浒传》这部书好看,除了一段段热闹的故事,还在于它写的市井生活,就是宋元时期的真实场景,非常细致,用今天常用的话说,就是特别有质感。

市井生活无非衣食住行,我们挨个说一说。

梁山好汉在喝酒吃肉上并没有太多细致的讲究,有大碗的酒喝,有大块的肉吃,就满足了。但在《水浒传》中,老百姓待客还是有讲究的,通常是“鲜鱼、嫩鸡、酿鹅、肥鲊、时新果子之类”。

肥鲊其实就是腌鱼。不过,不是简单地腌,而是把鱼切成小块,用盐、酒、香料腌过,再一层一层地放在容器里,每一层之间还要放上米饭,时间久了,就成了鲊。因为古代没有冰箱,所以就用这种办法将鱼保存得久一些。

鲜鱼存不过夜,所以饭店里也是现卖现杀。宋江在江州时,和戴宗、李逵喝酒,叫店里做了鱼汤来,发现是腌的鱼。

戴宗叫酒保来问道:“却才鱼汤,家生甚是整齐,鱼却腌了,不中吃。别有甚好鲜鱼时,另造些辣汤来与我这位官人醒酒。”酒保答道:“不敢瞒院长说,这鱼端的是昨夜的。今日的活鱼,还在船内,等鱼牙主人不来,未曾敢卖动,因此未有好鲜鱼。”(第三十八回)

前一晚打的鱼,就得腌了,否则没法保鲜。

武松被发配,施恩在他的枷上挂了两只鹅,让武松一路上吃了。可别小看这两只鹅,这说明施恩对武松是真的有感情。因为在当时,市场上很少卖鹅。鹅肉特别贵,一只要卖两三千文。而一只鸡也就几十到一百文。这两只鹅,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两只大龙虾。施恩要是对武松没有感情,完全可以给他挂两只鸡敷衍了事。

武松过十字坡在母夜叉孙二娘的店里吃饭时,孙二娘说,“也有好大馒头”,就上了一笼馒头。武松拍开来,问是什么馅。我看的时候就很奇怪,馒头为什么会有馅呢?原来,那时候的馒头,相当于现在的包子。

后来,馒头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现在,北方人管没馅的叫馒头,有馅的叫包子。江南一些地区,不管有馅无馅,都叫馒头。

武大郎还卖一种东西,叫炊饼。炊饼就是今天的馒头。所以武松对武大郎说:“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去卖。”由此可见,这里的炊饼是蒸出来的,而烧饼是烤出来的。

馒头不是圆圆鼓鼓的吗,怎么能叫饼呢?其实最早的时候,人们管所有的面食都叫饼,后来才管扁扁的面食叫饼。

除了吃饭,人们另一个重大的需求就是穿衣。今天,无论男女,虽然也戴帽子,进了室内却要摘下来。古人并不是这样。古人从生下来到老死,头发一般不能随意修剪,所以一定要戴头巾。

那时的头巾不像今天这样,把一块布裹在头上就完事,而是有各种造型。为了撑起造型,有的头巾里面还衬着竹条或铁丝。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头巾也不一样。会武功的好汉们,一般戴干红凹面巾。这是用纱布做的,红色或青色。文人戴抹眉梁头巾,就是头上有一片类似瓦片的布,下边和眉毛齐平,很像戴着一座小房子。官僚、文人的头巾都很大,造型很讲究。官员戴的头巾,又叫幞头。幞头有四根带子,两根系在脑后,两根反过来系在头上。孙立和呼延灼打仗,一个戴交角铁幞头,一个戴冲天角铁幞头。

除了头巾,《水浒传》里还写了毡笠。杨志第一次出场,就“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把红缨,穿一领白段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毡笠就是羊毛毡帽,行缠就是绑腿。走长路时,把腿肚子紧紧绑住,能缓解肌肉的疲劳。所以鲁智深从五台山步行去开封,是“鹭鸶腿紧系脚绷”,这样一个莽和尚,也要把腿肚子捆得细细的,像水鸟的腿一样。

宋代人的住宅,根据主人地位高低,也分很多种。但是《水浒传》的作者似乎社会地位不高,所以他写平民百姓的住宅时就很真实,写到皇宫、官府的时候,就没那么细致了。

北宋末年到南宋,北方经常有战乱。所以为了自卫,一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周围盖上城墙,就叫堡聚或堡寨。所以你会看到《水浒传》里有那么多的寨。不光强盗们在山上建山寨,老百姓也建寨。

《水浒传》里最有名的堡聚,就是祝家庄。可以说这是当时北方堡聚的真实写照。祝家庄的格局是:

原来祝家庄又盖得好,占着这座独龙山冈,四下一遭阔港。那庄正造在冈上,有三层城墙,都是顽石垒砌的,约高二丈。前后两座庄门,两条吊桥。墙里四边都盖窝铺,四下里遍插着枪刀军器,门楼上排着战鼓铜锣。(第四十七回)

一座小小的村庄竟然有三层城墙,这几乎是一座军事要塞了。而且,祝家庄全民皆兵,甚至佃户家里都有兵器。如果当时社会安定,一个村落里怎么可能有护城河、城墙和兵器?

古代人口不如今天多,普通老百姓的房子也相当宽敞。即便是卖炊饼的武大郎,也能住上两层小楼。

宋代人出门,有钱的坐车、坐轿、骑马,没钱的只能走路。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书里提到一种太平车子:

梁中书道:“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拨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每辆车子再使个军健跟着。三日内便要起身去。”(第十六回)

太平车是一种大的两轮车。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小的两轮车用一头牛就能拉动,叫平头车。大的两轮车,需要用三四头牛或十几头驴才能拉动,叫太平车。

现在的乡下,还能看见牛或马拉的两轮平板车。你可能觉得这已经很大了,但是太平车需要三四头牛拉,比那种马车还要大得多。《清明上河图》里面就画出了宋代的太平车,一个轮子就有一人多高。

古人没有载重卡车,也没有火车、轮船,要运大宗的货物,肯定得把车做大做宽——当然要相应地增加拉车的牲口。但这也比分散的小车容易运输。

但是,太平车太笨重,从大名府到京城,一路上翻山越岭,十分不便,且十分招眼。所以杨志坚决反对,要把生辰纲装在担子里挑去才安全。他的考虑不可说不周密,只是对手算计得更加周全,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幸的杨志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秋天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为孩子解读〈水浒传〉》一书,本刊节选,小黑孩图) g06EdCXCbejZS58f34bbXvgR49I7UTYw0JxARjPCXTO7eBv+X4dffFZdY2c74t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