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漫天星光闪耀  青春扬帆起航

昆虫学者和他的“石探记”

●浦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生物学博士陈睿,是第一批走进亚马孙丛林最深处的中国科学家之一,是中国“石探记”科学家团队的负责人和世界上第一枚“琥珀虾”的发现者之一。现在,他在网上科普冷知识:小猪佩奇的原型不是猪?超过99%的昆虫都无毒?屎壳郎可以靠银河判断方向……他的粉丝很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曾一度被视为“问题儿童”。因为感觉统合失调,陈睿4岁时才学会说话,身体发育迟缓,学习困难。

“问题儿童”成长记

今年36岁的陈睿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山区,4岁前都不会说话,父母带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结果是感统失调。

上幼儿园时学习齐步走,陈睿总是同手同脚,老师很生气,就罚他站到厕所旁边去。于是,陈睿一个人蹲坐在地上,观察地上的蚂蚁和蛞蝓,对它们充满好奇。他发现,蚂蚁不仅可以扛起比自身大很多的物体快速移动,还能迅速组成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一起朝前走。那天,同学们练习齐步走练得很开心,陈睿也玩得很快乐。之后,他爱上了大自然,喜欢上了抓虫子。

上了小学,陈睿仍然是一个“差生”。正是在这些孤独的日子里,大自然成了他最好的伙伴。那时他最快乐的事就是去奶奶家过周末,他冲进奶奶的菜地里,捉上一堆蝼蛄和蜗牛,乐滋滋地带回家,观察它们如何在土里挖通道。

那段时间,陈睿几乎把自己的卧室打造成了一个昆虫实验室,里面摆满了瓶瓶罐罐。陈睿的妈妈很害怕虫子,自从陈睿把房间变成了昆虫实验室,妈妈就不进他的房间了。

有一次,妈妈帮陈睿洗衣服,结果一掏口袋,里面全是毛毛虫,吓得她把衣服都扔了。但即便这样,妈妈还是很支持陈睿,从不干涉他对虫子的喜爱,还给他买了《十万个为什么》,充分满足了他的好奇心。

因为对昆虫的热爱,陈睿在妈妈的鼓励下开始写观察日志。这种持续地观察和记录激发了陈睿更强烈的好奇心。他感统失调的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在语文学习中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小学五年级时,他写的那些有关昆虫的文章获得了很多全国性比赛的大奖。陈睿受到了老师同学前所未有的关注,变得自信了很多。

“笨小孩”的“逆袭”

小学六年级时,陈睿参加了一场科幻作文比赛,他写的是自己成为科考队员,去往世界各地进行科学考察,最终有了新发现。妈妈对陈睿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兴趣和热爱,无论别人怎么看,我们都应该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她还支持陈睿在家里的阳台上自建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解剖、反应实验……

从那时起,陈睿就立志要考上北京大学,成为生物学家。初中时,他学习非常刻苦,成绩突飞猛进。到初三时,他就已经把高中三年的生物和化学学完了。老师说这是“逆袭”,但陈睿觉得这是因为大自然给了他无限的灵感,他学习的内驱力正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然而,陈睿高考时出了岔子,最终被南京农业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录取。

他原以为这也是可以研究昆虫的专业,结果开学后发现学的主要是畜牧,和自己最爱的昆虫差了十万八千里。

遇到挫折的时候,陈睿就会想到屎壳郎,想象它是如何在新疆大漠里一次次举着硕大的粪球,靠着漫天银河的导航,从深深浅浅的沙坑里爬出来,再历经千辛万苦将粪球带回家。

尽管结果与预期有很大差距,但陈睿没有自暴自弃。大一上学期,他就在学校成立了昆虫爱好者协会,他任会长,给大家做昆虫科普。短短一年,这个协会就成为校内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组织之一,吸引了几百人加入。

大二一开始,陈睿就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不久后,他发表了一篇SCI论文,并获得了保送到中国科学院继续深造的机会,然后真正开始了对昆虫的研究。

23岁时,陈睿跟着导师去了西藏,那是他第一次参加科考活动。他们要深入到没有人烟的地方,半夜里打着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找虫子,收集各种生物样本,调查西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每采到一个标本,都要做好标签,记录采集地点,拍摄周围环境,还要收集DNA样品,然后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在艰苦的科考条件下,他们发现了许多新物种昆虫个体。

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陈睿都在进行科考的路上。他到过青藏高原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上,走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去过神农架的原始森林……南至西沙、北至漠河,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还是国内第一批走进亚马孙丛林最深处的科学家之一。他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痕,记录着科考的艰辛。陈睿曾感慨道:“如果没有小时候经历的困难和挫折,也许我不会走上研究生物的道路;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也许我不会与大自然如此亲近;如果没有少年时对梦想的坚持,也许我不会成为今天的自己。”

大自然是最好的游乐场

毕业后,陈睿选择留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他和同事组建了一个以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主业的团队——“石探记”科学家团队。他们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几十位科研人员一起,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向大自然的桥梁。

团队成立以来,研发的科学课程已惠及上万名孩子,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到高中学生都有。这些科学课程涉及动物科学、生物地理学、生态学、统计学、化学、物理和英语等多个学科。团队甚至会带孩子们走进亚马孙丛林、马达加斯加雨林、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真正感受探索自然的魅力,养成科学思维。

在陈睿看来,孩子需要和自然接触,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他曾带着孩子们去亚马孙丛林观察切叶蚁。切叶蚁学会耕种的时间比人类还要早——它们拥有非常发达的物流系统,能用收集来的叶片种植蘑菇。

一群孩子趴在地上,哪怕被切叶蚁咬到流血,也不肯离开。在观察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产生无数个奇思妙想,这些想法一旦和某个学科理论相结合,很容易就会激发他们的智慧和灵感,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比如他们在观察蜗牛的壳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生长时,就了解了统计学的概念;在研究屎壳郎为什么总推着圆球时,就理解了什么是物理学的摩擦力;在观察行军蚁徒步时,就能明白什么是精神结构学说中的“超我”意识。

曾经有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因为患有抑郁症,被家长送来参加科考。当时的他基本不跟家人交流,上课不愿意听讲,注意力很难集中。陈睿和他一起去了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带他寻找各种各样的生物,玩了一整天。这个孩子特别开心,对自然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陈睿说:“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游乐场,昆虫则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他相信,受过大自然科普启蒙的孩子未来可能会成为科学家或者其他相关行业的创新者。

(苏东坡摘自《莫愁·时代人物》2023年第12期) H3i0fcrd7/4dx+oRU38uVKAOFKf/vs7JkHh7r/JjBruTziNhzDS11GhL6pc7pA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