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长

越努力,越幸运

●刘一帆

1

2013年8月,我以全县中考第150名的成绩被县一中录取。进入高中后,我发现这里的学习氛围与初中时的大不相同。我在镇上读初中时,有些坐在后排的同学吊儿郎当不读书,老师也不管。而到高中,哪怕高一才开始,每一位同学都已经在很努力地学习。很多同学甚至早上4点多就起床了,看得我胆战心惊。

我无法在4点多起床,天天咬碎了牙也只能做到6点起。为了节省时间,我只好逃掉早操,带着早饭去教室吃,一边吃一边看前一天做错的题。

那时候的我并没有什么宏大的高考目标,除了有点怕,有点自卑。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没懂的题目想明白,跟着MP3背英语课文,努力体会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和诗词的含义。

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公布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全班第3名,年级第78名。晚上我给父母打了电话,故作冷静地说:“我考了班里第3名。”其实我的内心有一种巨大的欢喜炸裂开来。

有的时候,你不需要做出战斗力爆表的样子给任何人看,只要按部就班地学习、思考、提高自己,这就是扎扎实实的积累了。

不久之后文理分科,我选择了理科。我很想成为一名国防科技领域的工程师。

期末的时候,我考了班里第10名。班级排名看起来有些退步,但我并不觉得难过,因为这让我更加确定,上一次的成功并不全是运气。我的付出,的确是有回报的。

说来奇怪,努力也会令人上瘾,就是那种“思考——学习——掌握技能——做题更快、正确率更高——成就感爆棚——继续学习”的美妙循环。寒假时我根本不想玩,依然沉浸在这种正强化的快乐里无法自拔。

高一下学期,我的年级排名从七八十名稳步上升,到高二开学时已经排在第20名左右了。但这时,我还没有想过要考清华大学,因为我们县平均三四年才会出现一个考上清华或北大的学生。

高二时,我遇到了高中阶段最大的学习难点:物理电学部分。为什么电子放在一个所谓的场里面就要受力,怎么判断电流的方向,电场线、磁感线到底怎么分布……

那段时间我睡觉的时候脑子里都是电磁场。上课听不懂的我就记下来,连走路、吃饭、洗衣服时,都在想。死活想不通的,我就去问老师。我并不是那种天资聪颖的人,有的人用我一半的努力程度就可以考第一,我不能。我只是比较刻苦而已。我的努力回报率没有别人的那么高,但也让我收获颇丰。

大概过了一个月,有一天的晚饭时间,我在教室里一边啃饼干一边翻看错题的时候,忽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有层窗户纸突然被捅破了,之前模糊不懂的地方一个接一个地明亮起来。不知过了多久,等我把一摞物理错题集翻完,抬头一看,第一节晚自习已经开始半小时了,而我咬了一半的饼干还在手里。

2

高二暑假,我申请了在学校自习。我每天还是按照平日里的作息时间,去教室做题、背书,累了就看会儿小说、散文,揣摩大作家的笔法。

暑假过了一半,年级主任找到我,说有一个清华大学夏令营的名额,问我愿不愿意去。当时我很惊讶,老师居然会考虑我。毕竟当时我的排名在年级第10名左右,还不算最拔尖的学生。

后来我才知道,成绩比我靠前的同学,不是跟爸妈出去旅游了,就是在家歇着,所以他们找到了我——因为我每天都在学校进出。

怎么形容在清华园的7天呢?沉醉,震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校园,花草掩映,树木葱茏。神采飞扬的学生在路上讨论问题,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穿梭,建于民国时期的老图书馆好像《哈利·波特》里面的建筑——拱形的玻璃窗、翠绿的爬山虎,以及安静学习的年轻人。

有一天深夜,我不想睡觉,一个人在校园里转到电子系的教学区,走近一看,整座楼灯火通明。那一刻,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抓住了我,不知不觉间,我泪流满面。我想在这里继续努力,跟这些深夜依然在学习的家伙一起。

整个高三上学期,我没有回过家,一直住在学校,可是中间仍有几次考试成绩特别差。到现在我都记得,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我才考了619分——和清华大学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还有70分的差距。

理想之所以是理想,不是因为我们踮起脚尖就能够到,而是哪怕最后无法实现,我们也会为了它奋力奔跑。

我制订了适合自己的一轮复习计划,有的地方跟老师的计划重合,有的地方完全针对自身的情况。比如我的数学排列组合较弱,需要大幅度提高;化学成绩很好,但还可以进一步尝试难度更高的题目。其他科目,我也逐一分析,弥补短板,强化优势。

后来高考结束,跟很多同学聊天时,我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本没有总体的把握,只知道跟着老师的计划一轮一轮地复习,关注跟同学比自己是什么名次。其实更重要的是你应该清楚自己有没有掌握某类知识。

高三寒假,我报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我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如何,但我一定要抓住每一个机会。

3

6月8日下午,高考结束。我走出考场,还没来得及放松,就找出学校发的自主招生考试资料,坐车前往郑州。6月10日上午我参加了笔试,题目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6月13日上午,我接到了年级主任的电话,通知我通过了自主招生笔试,校长将带我前往北京参加面试。在去北京的火车上,校长告诉我,我的卷子答得最好的是物理,接近满分。

6月24日,我知道了自己的高考成绩,比清华的录取分数线低了13分。第二天我知道了自主招生的面试成绩,通过了清华最低的一档,可以降10分录取。如果我以国防生的身份进入清华,根据政策还可以再降5分。我等于一路踩在悬崖边上,走进了清华大学。

(张秋伟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学教育研究”,胡晓江图) /+IOLhMoDp3kukfpmhKzvKr1JlU0UuQA5+rHBtHXsGjJ0/62GmctAnYgfpQxys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