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漫天星光闪耀  青春扬帆起航

带着古筝“出海”的女孩

●牛志远

在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波尔多大剧院等许多地方,总能看到一个中国女孩的身影:她穿着仙气飘飘的汉服,头发绾成一个髻,背着一把比她还高的古筝,正在寻一处阳光普照的空地。

不一会儿,空地上便围满了金发碧眼的观众,《青花瓷》《大鱼》《云宫迅音》等美妙的中国乐曲从她的指尖流淌出来。

有法国人如此评价她的演奏:“仿佛听了一场来自中国几千年前的摇滚。”

午后的奇遇

女孩名叫彭静旋,是一名“95后”,也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目前,她在国内外各个网络平台的粉丝加起来已经超过3000万。而就在2017年,刚到法国的彭静旋还只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那时,她对法国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没有课程安排时,常常喜欢出门走走。

奇遇发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那天下午,我在街上散步,到处都是街头艺术家在演奏,走到哪儿都能听到音乐声,气氛太好了!”彭静旋心头只剩下一个念头:“要是古筝在手边就好了!我一定要让他们听听中国乐器的声音。”

于是,第二年返校时,彭静旋把陪着自己长大的那把长达163厘米、宽为22.5厘米的古筝带去了法国,“办理托运时,花了好大一笔钱”。好在,这个“大家伙”平安到达了。

2018年9月,彭静旋发布了第一条在法国街头弹奏古筝的视频。从此,她便开始了每周末早早去街头占位置的生活。因为,“这条长街‘寸土寸金’,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位街头艺术家”。彭静旋一出现,总能引起许多人的注目。她的古筝对当地人而言太特别了,许多人都没见过。

一次,一个正与妈妈视频通话的非洲小伙将手机镜头对准了彭静旋。他问彭静旋这个乐器叫什么名字,还请彭静旋为他妈妈介绍一下。于是,彭静旋边弹奏边讲解。看着屏幕那头陌生人的表情从疑惑到惊叹,最后竖起大拇指,她意识到,自己和外国友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文化、跨越空间的对话。

还有一次,一位法国老奶奶听完演奏,跟彭静旋说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如此美妙的声音。她还摸了一下古筝。触碰到琴弦的那一刻,彭静旋看到老奶奶的指尖都在微微颤抖,她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

“双向奔赴”

彭静旋被这些画面打动了,她决定做些什么。

后来,她演奏的现场多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小箱子,这是她精心打造的“中国角”。在“中国角”,彭静旋放了一些琵琶、古琴、唢呐等迷你版的乐器摆件,一本微缩“古琴谱”,还有一些个人名片,最近又新添了一只熊猫玩偶。

彭静旋想通过这方小小的“中国角”,让法国观众了解古筝、了解中国。

渐渐地,许多人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与中国交流的大门:有作曲家通过名片找到彭静旋,期待与她进行音乐交流;有舞者被旋律打动,想和彭静旋开展合作。

在彭静旋的视频账号中,有一条中国网友的评论令她印象深刻:“视频很美,更棒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表示赞赏。我看到的前10条评论,是用不同的语言写的。这太神奇了,音乐无国界。”

2019年,彭静旋被法国高等教育署授予“中国留学生网络大使”称号;2022年,她又被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评选为“青年网络文明使者”。为了不辜负这些肯定,她想去做更多的事,来促进两国音乐文化的交流。

彭静旋带着古筝“出海”的同时,也在积极拥抱来自法国的优秀文化。2020年研究生毕业后,她选择学习竖琴这种源自西方的古老大型拨弦乐器,还不断从法国的电子音乐当中寻找灵感。

一次,彭静旋背着古筝去了老师的办公室。见到古筝,老师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打开了话匣子。

他们从古筝说到二胡、琵琶、唢呐,又从巴黎管、勃兰特管说到圆号。两个同样热爱音乐的人背靠着不同的文化长大,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探寻音乐的多元可能。

3个小时后,彭静旋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古筝两边的弦发出的音色是不一样的,我国传统的曲目通常是用右手弹奏,左手按、滑、揉、颤,这样出来的声音是清脆、悦耳的。我想把这种音色加入创作,作出一首古筝与电子音乐交互的实验性作品。”

这是彭静旋正在忙的事,她的初衷简单却又有些不一般。她期待能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古老的乐器和法国新兴的音乐结合,让中法两国的音乐实现“双向奔赴”。

(怡然摘自《环球人物》2024年第1期) QVnEIs9ZcKzP7ILT599zCq3DoOSSMhjMHZjJYS+PdTVO0Z/nouu4+Cl7HcxByd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