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星光闪耀 青春扬帆起航
在广东省河源市百叟小学的传统教育中,学生在宿舍用脸盆养螃蟹是要被批评的。但在支教老师潘珂的自然教育课上,他当着所有孩子的面表扬了这种行为。
这位1996年出生的支教老师,显然对乡村教育有着不一样的理念。潘珂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年参与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来到了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隆街镇。
百叟小学所在的村庄在粤北的九连山区,村子里有山林、农田、溪流,还有许多被忽略的动植物。
村里的小河是天然的教室。天气好时,潘珂带着学生在河边打水漂、采集石头。天空偶尔飞过一群白鹭,他让学生用望远镜观察。河水涨起来时,汹涌的水流把岸边的竹子冲断,他也时常提醒学生,在欣赏自然之美时,别忘了大自然的破坏力。
一开始,班里只有一个学生爱钓鱼,潘珂跟他学,又带动了一群学生。他们用竹子做成鱼竿,钓上鱼来,放生,再继续钓。鱼塘成了师生周末聚会的欢乐场。
鱼塘里养的罗非鱼属于入侵物种。潘珂就在鱼塘边上给学生讲中国的原生鱼类如何慢慢地被压缩生存空间。他还会讲生物常见的雌雄二象性,再讲到人类社会里的性别平等。
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就在自己生活的村子里,居然有那么多有意思的新鲜事:花不一定只在春天、夏天盛开,有些花会在秋冬绽放;蜘蛛并不可怖,每一只蜘蛛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
一名学生用显微镜看到了蚊子的“嘴”,蚊子不再是讨厌的、惹人烦的,它的幼虫孑孓能喂饱小鱼。这位学生还用一整个暑假养了一对双叉犀金龟,俗名独角仙。等独角仙自然死亡后,潘珂让学生挖开腐殖土,学生意外看到,在独角仙的尸体下,还有4只幼虫和一堆卵。生命以新的方式开始延续。
这个村子里大大小小的水塘参差错落,农田依水塘而建,几乎每家每户都种花生。大多数学生要跟着祖辈一起干农活,但很少有人会关注花生地,仔细揣摩其中蕴含的自然知识。
一名学生的外婆为了支持潘珂的自然教育,从家里的红薯地里挖出20多只蛴螬送到学校。过去,外婆常用这些幼虫喂鸡,很少去分辨它们属于哪类虫子。如今,她也跟着外孙女在潘珂的自然教育课上了解昆虫。
潘珂带着学生做昆虫标本。不同种类的昆虫标本有着不同的制作方法,需要使用不一样的工具:蝴蝶需要展翅板,大型甲虫需要掏空内脏用棉花填充,螳螂通常要用反展翅法制作,蜻蜓标本的保色是个难题……
学生们动手做了14个目、120多种昆虫的标本。后来,潘珂争取了一间教室,将其改造成自然观察室,这些标本就放在自然观察室的陈列柜里。
作为一名动物园爱好者,潘珂知道,动物园圈养动物,会为了满足动物生理、心理需求而构建或改变它们的生活环境,术语叫作“丰容”。他慢慢发现,“丰容”的理念和教育是相通的,走进自然,学生会不自觉地展现天性,更好地成长。
潘珂还想让学生的“触角”伸得更长,不仅走出村子,还要走出河源,去其他城市和城里长大的孩子比拼。据潘珂了解,大多数乡镇教育部门不会把参与科学竞赛的名额分配给乡村小学,因为老师少、学生多,没有能力完成竞赛任务。
但当潘珂开始组织一群村小的学生去参加科学竞赛时,他发现,学生会提出各种有趣的点子,比如“人的色盲症和光的传播有没有关系”。
最后,潘珂的学生获得了4项一等奖,其中有学生个人赢得了2000元的奖金,潘珂被评为河源市十佳科技辅导员。而后在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和学生又获得两项省级荣誉。
某种程度上,与学生的相处,弥补了潘珂童年的遗憾。他在西安的城中村长大,他记得,清晨跟着外公外婆去地里,老人指着乡间的昆虫,告诉他它们的俗名。
长大一些,潘珂去陕西省图书馆看昆虫展,买了一张昆虫挂图,垫在书桌上,每次写作业时,会盯着昆虫图案入神。
大学毕业后,潘珂一开始在百叟小学教的是数学。后来,他主动寻找自然教育的教案,在线上自学普通昆虫学等课程,看了制作标本和采集昆虫的书籍。在2021年下半年,他开始教自然教育课。
潘珂坚持重视科学和音体美教学。他能感受到学生认知上的变化——从最开始爱掏鸟蛋、玩虫子,到后来看到捕鸟网,会主动上前撤掉,解救缠在网上的斑鸠。现在,学生会花更多时间在自然环境中,而不是痴迷于电子设备。
潘珂回忆,最初来村小支教时,他发现有些留守儿童沉迷电子产品,有的学生在短视频里看到山外的世界,对自己身处的农村会有厌弃心理。
潘珂组织学生钓鱼、野炊,也是想把他们从虚拟世界里拔出来,让他们慢慢喜欢上身边的家乡。“我们教育孩子要走出农村,并不意味着逃离,要让学生意识到农村也蕴藏着瑰宝,值得他们将来回来建设。”
一位沉迷过短视频的学生说,跟着潘珂学自然教育,观赏品味也提高了,如今更爱看科普纪录片。
有一节班会课,潘珂询问学生有没有梦想,大多数学生的答复是没有。一个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说,他在家里做了鱼缸,熟悉各种水草,将来想做水产养殖。潘珂引导他:“买鱼苗要计算成本,也需要学好数学。”
一位母亲发现,女儿在潘珂的班上学习了3年,慢慢对未来有了新的规划。上初中的第一天,学校布置写人生计划书,大多数学生写得很简单,但这个女孩仔仔细细写满了一页纸,规划以后要怎么学习、怎么生活。她计划,长大以后要当法官,要用法律知识惩恶扬善。她还说,家乡有山有水,有自然风光,将来想回老家工作。
2023年,潘珂的支教工作结束了,上了3个学期的自然教育课也暂停了。支教的最后一天,他在校门口和学生抓了一只蝴蝶。一起做蝴蝶标本时,学生突然提出,长大后,也想做跟虫子打交道的工作。
潘珂如今还留在河源,想把自然教育课推广给其他乡村小学。
(大浪淘沙摘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9月27日)